|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国资国企改革 > 阅读信息
梁军:走到今天,别忘了22号文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十二
点击:  作者:梁军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0-11-21 10:35:26

 

 

原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国企改革再评论》。把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国企改革评论文章集合呈现,再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对旧文所涉题材逐一进行二次评论。也许是因为批评味太浓,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单。在此连载,给听得见、听得进批评意见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话题。


写在前面的话:

昨天晚上发了“再评论”系列第三十二篇。今早八点,被用户投诉,结果“此内容因违规而无法查看”。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次。

我也不知道是哪些文字或观点违规,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可能、也许、大概会引起误解、反感、不爽的文字都处理了一遍,连标题也改了(极有可能是标题被误解)。我再发试试,不行再改,再发......

在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公有制等方面,我不会比谁更突出的了。对国企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会处理好主体与局部、成绩与问题、研究与政策之间的尺度。如果哪位读者认为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出格了,请您在后台给我留言。如果属实,我会更正,并向读者道歉。我们会成为好朋友。

能不能别动不动就投诉?

本来,研究国企改革的人就不多。这个公众号的粉丝越来越多,说明大家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好、利用好它。

看在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份上,算我求您了。

本篇金句:国企改革总基调没有改变,它只是在不断丰富和延伸。静下心来,研读过往文件,再比照当下,这比听一场报告会更有收获。

2015年9月29日,我在《中国企业报》上发表了一篇长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至少管十年》。


○研读文件是改革的基本功

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发表于5年前,是对当时发布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称22号文)的解读。

文章附在后面,有6000多字。有点长,但很值得花一点时间。

问一组问题,各位心里回答即可。

其一,您有没有兴趣和耐心看这篇文章,哪怕是快速地浏览?

其二,不看我的这篇文章也罢。一段时间以来,您会不会找出5年前发布的22号文,再仔细地研读一遍?

其三,您能不能发现,5年前发布的22号文,和当下的“三年行动方案”,有什么表述上的变化?

现在正处于推进“三年行动方案”第一年的2020年末,仍在我所说的“十年”范围之内。因此,请各位再次认真研读22号文。同时,请阅读附后的我当时的解读文章。

5年前,也许您错过了一篇精彩的解读文章。5年后再看,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顶层设计”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5年9月,国家层面发布这份22号文。早在2014年初,也即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其实已经有了初稿。到正式发布之日,差不多经历了600天。这个时间段之长,超过了起草者甚至决策者一开始的预计,当然也远超媒体的预期。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风传(疯传)文件即将出台的消息,就连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预测(预报)的时间点都一再落空。这样的预测(预报),最后竟然变成童话故事“狼来了”里的情节,几经剧情反转,最后连媒体也失去了耐心。

各位不妨放开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千回百转的故事。我就不再这里瞎说了。毕竟我不是当事人,也没有更可靠的内幕消息。但是,依据我对国企改革基本脉络的深透理解和把握,我内心比划着这个反复的过程,争论甚至交锋的场景,八九不离十。

甚至某些重量级的“主流经济学家”,也忍不住在媒体透露了一些个中的曲折与争执(链接:《梁 军:国资国企理论与实践防忽悠必读——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八》)。


○回忆一段温暖的往事

22号文出台以后,各方面的解读铺天盖地,五花八门。也许是大家期盼太久了,之前已经做了很长时间、很充分的酝酿,所以,文件出台之时,媒体和专家如水银泻地,尽情宣泄。

我仔细研读了22号文好几遍,有一些较新的认识可能与众不同。看了一些动作较快的媒体发出来的解读文章,感觉有一些话我必须讲出来。但是,这么长篇幅的解读文章,而且政策分析语言会比较枯燥,只能找相对专业的媒体来传播。于是,我把稿子发给了《中国企业报》的主编丁国明。

在此之前,在李锦老师还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时,我在那里发了几篇关于“大国资”的评论文章。此时,李锦老师已经卸任总编辑一职,但还是报纸的重要撰稿人。

后来,丁国明告诉我一件感人的故事。

在收到我的稿子的时候,报社已经决定编发李锦老师的一篇相同主题的文章。丁国明将我的稿子拿给李锦老师看,李锦老师看过之后,主动要求报社将他的文章临时撤稿,将我的文章顶上。据丁国明说,李锦老师认为我的文章写的很有水平,晚发一期就错过最佳时机了,效果会大打折扣。至于他本人嘛,他说他还有很多机会发文章,但是梁军这位作者你们要特别关心一下......


李锦老师曾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所写“思路型”调查得到39位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1994年,胡锦涛同志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后来,李锦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国企改革理论研究方面,成为国内著名的国企改革专家。

其实,到那个时间点,我和李锦老师只是神交,并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友谊或利益关系。李锦老师主动将自己的稿子撤下,把机会让给我,这体现了一位真正关心国资国企改革专家的社会责任心,也体现了一位老同志对后人的无私关心和爱护。

我记得当时发稿前的那天晚上,李锦老师和丁国明一起吃饭,丁国明打通我的手机,说李老师想跟你说几句。李锦老师在电话里,用他浓厚的江苏口音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在那样的情愫和环境下,千里之外的嘱托和祝福,让我温暖不已,至今不忘。

○注意中央文件里的非官方语言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几处值得交待一下的趣事。

在文中,我直接猜测22号文中有两处表述,“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和“不搞拉郎配”,来源有故事。

这是我写作时一气呵成、写着好玩的地方。我以为,报社一定会替我修改的。谁曾想,他们竟然一字不改就给我刊发出来了!后来,也没有人来质疑我或提醒我。

由此,我再做深一步的想象。在文件某一版本中,关于混改,可能提到了类似时间表或进度表的表述。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不能这样,讲了“不搞拉郎配”的话。于是,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方言俗语,就写进了中央文件。

那么,除此之外,中央领导同志还在哪些场合、哪些议题上,亲自过问、亲自动笔、亲自表态,从而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了呢?

其次,我的这篇解读,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对《指导意见》表示遗憾的文章。这也是我很佩服《中国企业报》领导勇气和胆识的地方。具体原因,文中已有一些表述,在此我确实不便展开,读者自己慢慢体会。

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吧。


原文: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至少管十年

(《中国企业报》2015年9月29日)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发布。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的关于国企改革的文件,历史上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99年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导意见》是第二次。上一次是中央全会的产物,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这一次,虽然文件的层次逊于第一次,但是因为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号召的大背景下,历时一年半以上的起草时间,所以其影响力也非同小可。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十数年间,可能不会再有如此高规格的专门文件出台了。因此,该文件至少管十年。小修小补可以有,大的改动已无空间。

迟到一年零三个月的《指导意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起草《指导意见》了。据说原定在2014年6月底完成工作。但是比原定计划拖延了一年零三个月,说明过程非常艰辛,充满分歧和争执。所以,审读这份纲领性文件,必须仔细品味在原则立场上的细致表述,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避免在方向上犯糊涂,同时也要看到,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不完善的、甚至是妥协的地方。要辩证地看这两者存在的矛盾。

开篇以后,对国企的成就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响应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国企的误解和否定。紧跟着,在表述国企存在的问题时,讲了三个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体制不完善,二是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党组织责任不落实。这些都是反国企阵营不太关心的问题。而反国企阵营经常指责的问题,此处却没有去做细致的描述。这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策略。然后笔锋一转,对国企的未来使命和责任、该怎么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正面的阐述,最后落在一句结论上——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至此,整个文件的基调已经成型。

指导思想表述部分有变化。不再按照往常的惯例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往下讲了,直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然后就是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并特别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显示出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国企改革的态度和决心。这一变化,不可不察。

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两个“坚持”。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此外,两个“完善”的提法也很关键。言下之意,是对十六大以来国资监管体制的基本肯定,是在此基础上的完善,而非外界所议论的推倒重来。但是,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弱化国资委直属特设机构的问题。

在基本原则部分,有两个“相结合”提法值得关注。一是“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二是“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第一个“相结合”,是对过往较多注重激励、忽视约束的修正。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大方向;第二个“相结合”,重申了强化监管,是对否定国资监管体制的否定。认识这一点很关键。现在对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批评声音较多,对投资运营公司的“管资本”期待较大。但是,不管是谁最终履行出资人职责,都离不开“管人管事管资产”这些监管基本形态,否则国有资产流失不可遏止。在后面阐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章节,具体表述为“该管的要科学管理,绝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绝不越位”。由此推导,国资委绝不能做甩手掌柜,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法定地位不可能被变相削弱。

主要目标部分再次强调了对两个“坚持”要求,而且是用了“更加符合”这样的方向性表述,具体指向为三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应该说,这三个体制机制的顺序是最科学、准确的。没有科学的国资监管体制为前提,就不会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及市场化经营机制!

造就“一大批”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

主要目标部分还有两个“一大批”提法很值得研究。一是要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当然是指国企的领导;二是培育“一大批”国有骨干企业。企业家这个概念,与国企领导、管理层、职业经理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家应该有一定的资本产权。这里很有文章可做。“一大批”国有骨干企业的提法,而不是“一批”、“一些”,直接将国企未来的发展目标,从数量到质量都给予了明确的方向。

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发展方向。这是国资监管体制发展的重大节点。2003年成立国资委,实行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部分集中统一监管,使得我国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真正走上了符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要求的正轨。当今国企的发展局面,主要得益于这项带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游离在国资委的监管范围之外,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硬伤与隐患。在这长达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国资委固然有自身的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巩固和完善,但是,强大的部门利益一直在阻碍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十八大提出,改革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这个语境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特指由国资委实行监管)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在此之前,借深化国企改革的名义,以国资委现存的一些不足和失误为借口,有一股力量不断地在拱,要弱化、分解甚至取代国资委的监管。《指导意见》的这一表态和一整段落表述,给这场争议画上一个句号。随后,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工作将会就此启动。

对分类改革的理解。现在的字面上分为两大类,事实上还是三类,即在商业类里面分为充分竞争行业领域、和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两个层次。后者就是此前所提的特定功能类。分为两大类,也许是为了弱化对功能类国企的苛责与关注。把特定功能类归在商业类这一大板块内,也是为了促使这一类国企更加关注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培养,避免其向公益类看齐,“等、靠、要”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而对于关于股权多元化的表述则是有新意的。《指导意见》提出: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在《指导意见》的其他几处,也有这样类似的说法,比如“鼓励国有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说明,中央对股权多元化所产生的相互制衡作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与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质意义),因此,对国有资本相互之间的股权多元化予以认可,并积极主张。这预示着,国企的横向与纵向整合重组将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于企业集团是否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指向有新的突破。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章节,明确提出“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这一提法超出市场预期。以往在政策提法上和实践运作中,都倾向于在集团层面保持国有全资,集团属下企业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更有甚者,主张现有的集团公司都可以改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现在这一提法,给集团公司,尤其是那些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空间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一提法,和上一条所提倡的国有资本相互之间形成的股权多元化,都是为了达至现代企业制度的境界,即“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

体现了高层某些焦虑与急迫心态

对“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的理解。这是在阐述发挥董事会作用时“附加”的一句“非正规官方语言”。这体现了高层在这一问题上的焦虑与急迫心态。从法律意义上说,只有国资监管机构才有权直接干预出资企业的重大决策,政府领导和其他部门,必须通过国资监管机构这一主渠道进行干预。这表面上是针对其他政府部门,实际上强调了资本规矩,给行政权力上一道紧箍咒。从语言风格上推测,应是李克强总理的意见。

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浓缩为四个“管资本”。这使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新提法具体化、规范化。此前,针对国资委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问题,社会上有许多不准确的解读,造成一定的困惑。“管资本”究竟是什么?“管资本”与“管人管事管资产”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次以《指导意见》的规格进行系统阐述,意义十分重大。而且,通过研究“管资本”的这四个方面,发现对国资监管的意义和作用不是弱化了,反而是大大加强了。这里有许多亮点的地方,也是十分喜人之处。具体表现为——

A.强调国资监管的依法性。提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界定边界,建立责任清单,实现管资本的转变。这个“法”,按顺序就是先《公司法》、后《企业国有资产法》,再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这几个“法”(含政府法规)的要义,就是将国有企业视为同一法理体系之下的“普通企业”,尤其是非全资国有企业,都是以所投入的资本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法律规则,按照公司章程约定,行使有限度的权利,享有有限度的权益。这既约束了政府对国企经营事务的不正常干预,也为国企剥离了所负担的不正常的职能。现实中的国资监管机构,承担了大量本应由政府其他部门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这既干扰了国资监管机构的正常履职功能和精力,也使企业无所适从。《指导意见》有一处亮点,即“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由此,国资监管机构的定位得到中央层面的再次界定,其监管精力、资源分配、监管效率都将得到提升。

B.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因为投资运营公司定位在国资监管机构的授权范围之下的“市场化专业平台”,而且明确由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对其出资人的职责。这与市场一般理解的出资人监管权力的转移相去甚远。有了投资运营公司部分地(而不是全部)代理行使出资人的职责,再辅之以“权责对应”的股东职责,使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投资、运营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C.通过投资运营公司来推动资本流动和合理配置,有两处亮点:一是“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关键在最后一句。这一目标的提法完全符合中央对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总体要求,也是投资运营公司的核心任务。二是“变现的国有资本用于更需要的领域和行业”。此前社会舆论提议,将国有资本大量变现,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或偿还地方债。《指导意见》这一提法,强调的是国有资本形态的转换和向重要关键领域的流动,总量不减少,发展再增加。

《指导意见》尚留有遗憾

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核心目的表述有变化。对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和作用的表述,《指导意见》将“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在了首位。这一变化非常关键。所谓转换经营机制,就包含了建立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企业制度之义。这是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重要价值所在。只有通过与非国有资本的混合,实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才可能做到“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的结果。另外,在阐述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企时,提出了“因地、因业、因企”的条件要求,采取“宜独、宜控、宜参”三种策略,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只是搞好国企的一种方式,而非全部和必须。这是对此前地方国企改革搞时间表的明确纠正。特别是那一句“不搞拉郎配”的口语化表述,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口吻,值得高度关注。

关于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的提法。这一提法在此前的改革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过。因此,在社会上普遍造成一种印象,即国有资本总体上处于不断萎缩的“国退民进”状态之中,要么搞好已有的企业,要么逐渐退出。而这次《指导意见》用了专门一节来阐述,给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指明了方向,打开了空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双向进入、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的政策指引,才能使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之间的互动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要求。

关于员工持股,也在预期的政策空间之内。即强调试点的作用,而非一哄而上;优先支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试点,而非什么企业都鼓励开展;重点支持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持股,而非全员持股。再结合那一句“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表述,这反映了中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激励意义与作用的再认识。

如本解读开篇所述,《指导意见》存在妥协之处,留有遗憾。这些遗憾会发挥多大的影响,有待观察。其一,在提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大方向之后,依然给金融、文化国有资产留下一个豁口。这等于给所有国资委监管以外的国有资本继续游离在集中统一监管之外埋下可能的伏笔。其二,在强调重点推进企业董事会建设时,对监事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所忽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国家,监事会的地位还高于董事会。我国的国有资本属于全民所有,而全民出资人能够介入国有资本监管的可能,唯有通过监事会这一最佳渠道。其三,在阐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时,专门列举了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要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些项目,这与反国企阵营的主要攻击目标和利益要求一致。具体点名行业领域,其实大可不必。这会给社会产生一种不准确的误解。其四,通篇没有提及如何发挥人大这一法定的、当之无愧的出资人代表的监管作用。这可能是顶层设计上的一个制度性失误。

【相关阅读】
梁 军:十年回望,道阻且长——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一
梁 军:反国企的说法,能来点新鲜的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
梁 军:可以批评,但不能胡说八道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
梁 军:顶层设计决不可差之毫厘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四
梁 军:重赏之下,未必都是勇夫——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五
梁 军:十年过去,你们都上市了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六
梁 军: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它也常青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七
梁 军:“奇异同盟”今安在?——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八
梁 军:昨是今非“大国资”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九
梁 军:被严重误解的“政企分开”——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
梁 军:国资委向何处去?——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一
梁 军:国企倒了民企就好了?别天真了!——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二
梁 军:能不能让老百姓不骂国企?——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三
梁 军:做强做优做大,才是国企的第一社会责任——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四
梁 军:国资理论圈背后的那些事儿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五
梁 军:谁是下一个“刘建新”?——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六
梁 军:就国资国企问题与政府官员谈谈心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七
梁 军:市场派的底牌,我早就看到了——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八
梁 军:如果国企输了,我们都要去学英语!——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十九
梁 军:写在“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之前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
梁 军:混改不能变成“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一
梁 军:好的婚姻是有标准的,混改也是——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二
梁 军:混合所有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三
梁 军:国资收益全民分红,可否?——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四
梁 军:国企改革理论创新,谈何容易?——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五
梁 军:国企改革要真突破,有些话必须说破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六
梁 军:不管人管事,怎么管资本?——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七
梁 军:国资国企理论与实践防忽悠必读——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八
梁 军:国企改革分歧是一盘下不完的棋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十九
梁 军:国企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十
梁 军:挺国企的学者不应“千里走单骑”——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十一

(作者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全民监事”)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