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地理分界线,中华父亲山,秦岭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点击:  作者:海潮地理    来源: 海潮地理学社  发布时间:2020-04-27 10:09:11

 

海潮青年:秦岭是我国的地理标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长江黄河分水岭,如果江、河是中华的母亲河,那秦岭山脉就是中华的父亲山,中国不缺名山,秦岭山脉却极为重要和独特,它与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被并称为地球三姐妹,秦岭山脉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地理分界线。

 

 

我国古代的地理认为昆仑是华夏众多山脉的根,在很早以前,九州之雍州南面的巨大的山系被看作昆仑的一部分,秦岭出于何人之口、秦岭得名于何时,让国人莫衷一是,但在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上,人们却取得了共识,因此秦岭狭义上的概念诞生了,即西起嘉陵江之源、东至伏牛山,汉、渭两河之间的山群。

 

 

《山海经》、《禹贡》、《诗经》都还未有秦岭之名,而是终南、南山、中条,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秦岭一词开始出现在书籍上,随着人们对地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秦岭告别了昆仑的名号,自成一体。

 

 

广义上的秦岭西起甘肃南部(白石山)、横贯陕西南部、东至豫鄂皖交界,众多山岭被纳入秦岭,组成了长达1600多公里的山脉,称为秦岭山脉;随着地理地质研究的深入,秦岭构造带还有了大秦岭地区的提法,简称大秦岭,范围涵盖了岷山、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和狭义之秦岭,它们均位于秦岭构造带上,在漫长的地理变迁中,它们就是命运共同体

 

地质演变:地理上的中国统一

 

大秦岭(秦岭山脉,下同)的诞生可以推演到距今约10亿-8.5亿年的新元古代拉伸纪(与成冰纪一起又被称为青白口纪),这时候的地球快结束了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大秦岭的基底处于酝酿之中,当然还沉没于古海洋海底。

 

 

新元古代大陆与海洋

 

数亿年后,华北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率先完成拼接,华北和西北的老基底被缝合,而此时,大秦岭之上还是海水,这古海洋被称为秦岭洋,它的北面是华北地块,南面是扬子地块,而后,同样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相向移动,两大地块最终碰撞、缝合在一起。

 

 

大陆基底完成了拼接,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缝合处就是秦岭构造带,长达1600公里,宽百余公里到两百公里,虽然部分区域仍在海底,但是,正是这次两大地块的碰撞和缝合,从地理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基底的统一,此为地理上的中国统一。

 

地质演变:由海成陆地

 

两大地块的基底得到拼接,催生大秦岭构造带,大秦岭由海底完全上升为陆地,经历了四五百个百万年(即四、五亿年)的漫长时间。距今约4亿年的晚古生代早泥盆纪,大秦岭的北部已经抬升为陆地;距今约3.7亿年前,即晚古生代晚泥盆纪时期,大秦岭的南部发生了隆起,也成为陆地。

 

 

泥盆纪时大陆与海洋

 

在海西运动中,特别是晚古生代晚二叠纪时期,大秦岭南部和北部同时持续抬升;后来,又受到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到中生代三叠纪时,大秦岭已经完全与海洋隔绝,大秦岭的众山体基本形成。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1.3亿-6500万年)时期的大秦岭,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局。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

 

燕山运动后,喜马拉雅山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随之而至,因此新生代以来,大秦岭经历了多次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大秦岭格局正式形成。亿万年间,历经多次不同的地质运动,大秦岭的山体格局被构造;历经多次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和风力、降水、河川、冰川的侵蚀,大秦岭的地貌被塑造。

 

大秦岭属于褶皱断层山,褶皱隆起成山,断裂下陷成谷,山被剥蚀,谷被堆积,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风吹雨打,大秦岭藏有丰富的矿产,众多的植物、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才有了今天的大秦岭,这是不可多得的宝库。

 

多样的地理意义

 

秦岭(广义之秦岭,下同)是蓝色星球送给中国的珍贵礼物,秦岭并非是一条线,而是南北一到两百公里的地带,这地带在中国地理上的意义十分特别。寒潮被秦岭阻挡,寒潮不易南下,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被秦岭阻碍,湿润气流不易进入西北,这就使得秦岭南面的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没有亢旱之虞和霜冻之灾,另一方面也让西北地区越加干旱。

 

 

秦岭南北,一面是亚热带,一面是暖温带;一面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而另一面在800毫米之下;一面多雨、一面多雪;一面是湿润区,一面是半湿润区;一面是常绿阔叶植物占主导,一面则为落叶阔叶植物;一面土壤偏酸性,一面土壤富含钙质。

 

 

秦岭之南

 

秦岭南、北两面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差异,形成了人文、文化的差异,在远古时期,开启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对应不同的文明、文化,一面是水田耕作,一面是旱地耕作;一面多以船为交通工具,而一面则为马;一面的人们表现出温婉、柔情,一面的人们则表现出豪放。

 

 

秦岭之北

 

秦岭带来了我国的人文差异和文化多样,长江和黄河最大的支流均发源于秦岭,汉江和渭河把秦岭南北的色彩和气质汇入我国版图,让秦岭成为我国特性资源的集大成者,它统揽了南北方迥异的风采,我国不缺名山,但只有秦岭才达到这般程度。

 

众生命的方舟

 

在动、植物学家的眼里,秦岭可以成为动植物的诺亚方舟,秦岭山地南北在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造成了植被、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类不同种类的植被、动物可以在同一座山中扎根、立足,从这个角度上说,秦岭就是众生命的方舟。

 

 

古人曾说过,秦岭山地中的草木,没有多余的,在植物学家眼中,秦岭是温带植物的物种基因库,而在中草药学家眼中,秦岭山地是天然药库。此外,山南的生长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而山北却盛产苹果、梨,说明了南北不同植物在同一个山地上的交汇、融合。

 

 

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朱鹮已经接近灭绝甚至已经绝迹之时,我国鸟类学家却在秦岭发现了七只朱鹮,如今野外的朱鹮已经超过600多只,它们是秦岭七只朱鹮的后代。70万年前,秦岭熊猫种群是地球上仅剩的熊猫种群,今天我们喜爱的大熊猫,源于秦岭大熊猫。

 

 

秦岭也是当今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巴山的木竹和秦岭的箭竹给成员不太多的大熊猫带来了充足的竹笋和竹茎;还有金丝猴、羚牛也在秦岭山地栖息,它们与朱鹮、大熊猫一起被称为秦岭四宝,众多的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秦岭藏匿,秦岭是它们共有的家园。

 

统一的象征

 

秦岭有地质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美美与共,天下一统,此为独特的象征之美,唯有跨越了秦岭的王朝,才算是大一统的王朝,反之,只不过是半壁江山,甚至偏安一隅。因此古代的大秦岭多战争,那些真正有志于统一中国的政权,必然要争夺大秦岭,大秦岭是军事屏障,谁先控制大秦岭南北,谁就拥有了博弈的主动权,好时机就率先落入谁的手上。

 

 

由北向南翻越大秦岭,可以迅速控制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如此一来,就可以顺长江、汉江东进,直至攻取荆楚、湖湘,进而平定江东。秦国翻越大秦岭,灭巴蜀、设郡县,经营好巴蜀,进而扫平楚国,统一天下有了物质基础;刘邦初封于巴、蜀、汉中,后翻越大秦岭北上,攻取陇西、北地和上郡,进而略取关中,最后东进击败西楚,建立大汉王朝。

 

三国末期,西晋控制大秦岭,经营巴蜀之后,以楼船下益州攻灭东吴,三国一统;隋取代北周,控制大秦岭,经略巴蜀之后,灭南陈而一统江山。可以说,控制了大秦岭不等于就能统一中国,但没有控制大秦岭一定不是大一统的中国。

 

 

艰险变通途

 

蜀道之难,难在大秦岭,要控制大秦岭,关键在于交通,冷兵器时代的大秦岭交通要道,被称为秦岭栈道,这些翻越大秦岭的栈道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此外,大秦岭东段的还有两个通道:峪谷道、武关道,前四道穿越川陕,后两道是穿越陕鄂。

 

 

最早得到开发的是褒斜道,因经过褒、斜两水河谷而得名;傥骆道路程较短,仅次于子午道,但最难走;陈仓道路程较长,但比较好走,后来的宝成铁路也沿这线路修筑;路程最短的是子午道,而且也好走,因位于长安正南而得名。

 

 

子午道古桥

 

今天的蜀道已经不再艰难,铁路、公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已能贯穿大秦岭,基建狂魔的工匠们遇河架桥梁、逢山挖隧道,在大秦岭下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隧道也被称为超级工程,大秦岭的交通由艰险变通途,皆出自于中国人之手。

 

 

从宝成铁路越过秦岭,到西康铁路的秦岭隧道、西安南京铁路的东秦岭隧道、西康高速的终南山隧道、西汉高速的秦岭隧道群、西成高铁的秦岭山区隧道群,再到兰渝铁路的西秦岭隧道,无不显示我国基建的豪迈壮举。

 

 

大秦岭对中国的意义,真是丰富多样,地理学家眼中,它是中国地理标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地质研究重地;在动植物学家眼中,它是生命的方舟、物种基因库;在中草药专家的眼中,它是天然药库;秦岭对动植物,意味着家园、乐园;秦岭对中国人,意味着分割,也意味着统一,有时硝烟弥漫,大多数时候是休养生息之所。

 

 

秦岭的巍峨挺拔、危崖高耸、绵延逶迤、千姿百态,诉说着漫长而强烈的地质运动故事;秦岭同样见证了历代的争雄,一条条栈道的背后有着让人回味与警醒的故事;大秦岭并非一省一地的后花园,它更是中国的中央公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观念主流的今天,莫让大秦岭由大变小、由多变少、由深变浅,就是最好的人与自然观。

 

参考资料:

《地质历史与板块构造》,作者:白顺良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作者:全国地层委员会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作者:李锦轶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作者: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

《秦岭的由来》,作者:孟庆任

《秦岭最有灵性的中国山脉》,作者:关克、陈旭、奚志农、梁启慧、雍严格、袁越、邓佳、雷东军

《大秦岭与大文明:寻找山脉中的国学基因》,作者:李强

《秦岭:中华文明的福根——对一座自然山脉的人文解读》,作者:王渭林

 

作者:海潮地理  来源: 海潮地理学社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