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八十年代对中国的核心产业伤害最大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新自由主义对改革开放的干扰和误导,而不是因为所谓前三十年的黑暗造成中国落后,使中国的科技人才觉得中国没有希望进而不爱国离开中国。黄旭华带领的核潜艇团队、以及运十大飞机、红旗轿车等大批在80年代被解散、人才流失的遭遇,很好地说明了一切。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之一是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当被问到800万奖金如何花这个“俗”问题,黄旭华说:“800万我现在还没概念,我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个钱我不要,给了会变成我的负担,处理不好会惹祸。我会和单位好好商量一下,至少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给我们单位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具体现在还没计划,不能夸海口。”
本文主要内容写于2016年12月8日,特此重发。
大家都清楚,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尤其对于核潜艇技术,都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
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再三向我们强调,一定要确保国家的机密,不容许泄露你们的工作单位。要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当无名英雄。而且进了这个领域,就得准备干一辈子。
如果你犯了错误怎么办?犯了错误也不能走,可以在里面打扫卫生。
1958年,我从上海上调北京,走前领导只告诉我:你出差北京,帮助工作。我行李也没有带,一到北京,我就被留住了。我的父母多次地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一个单位?你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我一直闭口不答复。慢慢地,我也同他们的关系淡化了。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的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我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永远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他提了一个,他提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
我母亲一看,文学里面所报告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我是老三。
虽然我母亲,她一直深信她的儿子大学学生不可能忘了养育他的父母,但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回家,她难免也有怨言。
我听我的妹妹讲,我母亲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是满脸泪水呀,我母亲终于自豪不已了。
她在痛心之余也自豪,她把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子孙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薄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
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
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我们国家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突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包围、封锁。
为了早日掌握好核潜艇的研制技术,我们国家曾经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的技术援助。
1959年国庆10周年,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来到中国,我们国家政府再一次地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有这样几句话: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他傲慢地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
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是这么讲,说他,那指的是毛主席啊,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他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
我们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援助的梦想完全破灭。这年10月底,毛主席在同周总理、聂荣臻还有罗瑞卿等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毛主席就发出了誓言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句话也坚定了我和我的同志们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
核潜艇的故事可以从1958年说起。58年有两件事情对我们工作影响比较大,一个是二机部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在房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试验堆,另一个是我们按照“二四”协定转让制造的潜艇,58年也基本告一段落。另外,这一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接着59年,10年大庆,赫鲁晓夫来了,我们正式提出希望苏联老大哥能帮助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非常傲慢:“核技术非常复杂,花钱很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研制,我们苏联有了,就等于中国有了。你们把海军基地给我们用,我们的核潜艇可以帮助你们”。毛泽东主席非常气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此话立即传遍09战线,大家听了很兴奋。国家搞核潜艇是有决心的,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权衡下来,最重要,首先要搞的应该是“弹”。核动力比原子弹技术要求更严,核动力是可控的,原子弹不需要控制,要把爆炸威力变成可控的,技术要求更高。当时“弹”还未爆,国家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到“弹”上,09项目58年刚刚组建,开始预研,62年就开始下马,过了2年,这个项目正式解散了。
于笑虹,刘华清坚持下,中央同意保留少数人继续调研工作,并维持了几个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
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有此基础,国家可以抽出力量搞09了。于笑虹,刘华清有关领导抓住机会立即向中央打报告,要求09上马。65年报告批下来,同意!
此时面临困难仍然很多,核潜艇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我们都没搞清楚。
工作条件也很差,我们搞数据,要用算盘、计算尺算。为一个数据常常要发动一批人日日夜夜算。
中央批下来时有3个原则: 1、立足国内,艰苦奋斗 2、第一条艇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但建成后要可以作为战斗艇用 3、大力协同,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把09搞出来
我们就因陋就简,创造上办法,能拿出点成果就算一点。我们绝不等条件,就算你等得及,国家也等不及啊。
09是65年正式上马的,不过58年到65年期间,虽然没有正式立项,但预研没停,这期间的工作给65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65年上马后,才能搞的那么快。
再过2年,核潜艇开工,70年下水开始试航,74年交给海军。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我们的艇比苏美前几艘要强的多。有人讲你的艇下水是70年,鹦鹅螺号是54年,差了十几年,能不强么。不过你可以想想,我们70年代的工业能力、科研水平和美国50年代能有多大差距。
88年,核潜艇进行了最后两个大的试验,算是总鉴定。第一个是深潜,反应堆全功率航行,水下大深度发射鱼雷。这个试验是在南海搞的,很成功。然后回过头来,到北海,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两发,打的很准。中央领导立即打来电话祝贺,说“你们打的比陆地上还要准!”我一边感谢领导关怀,一边哭笑不得。严格讲,这话是不科学的,海上打,艇的姿态参数不断变化,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比陆基更准的。当时打成这样,实际算侥幸,陆地上一个正误差,艇上一个负误差,两个正好抵消,所以打的非常准。
这里说个题外话,我们第一次打洲际导弹,不是这次而是82年,在常规艇上进行的,失败了几次,最后一次获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才到09上搞。
09造价很高,不可能直接到它上面进行发射试验。
两个试验成功后,聂力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一喜一忧”。当时冷战刚刚结束,很多军工项目都在下马。我高兴因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们就失业了。如果打不成功,我们还可以再吃几年饭,因为你们还会投资。
聂力听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们项目就下马了,一下就是20几年。
20几年过去,美国走了多少型号,冷战结束,战争的危险并没消失。美国(包括日本)的科研工作一点没放松,而我们的科研生产都断线了。团队解散,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如果我们也像美日那样,技术抓的很紧,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算不超过美国,也至少不会和他差这么远。
八十年代中国大批军工项目下马,连核潜艇也团队也解散,人才流失,但是美国日本却仍然对这些军工技术抓的很紧,以至于使中国当时的军工和很多高精尖技术本来能够赶上并超过美日,却由于那个时间阶段和美国差的很远。尽管中国当时主动废除自己的军工军备和众多高新技术行业,一心一意与美日搞好关系,但是美日亡我之心不死,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了头号敌人。
假如在前三十年,中国不搞以国防工业为重心的高科技工业而将宝贵资金用于改善民生的话,中国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高出很多,但是由于缺乏两弹一星及核潜艇以及相关的国防工业,中国只能选择依附于美国或者苏联。如果依附于苏联,那么中国肯定在1989-1992年间和苏联一样被美国瓦解。如果中国依附于美国,那么当苏联被美国瓦解后,美国肯定会向已经牢牢控制在手中的中国下手,将中国肢解。
1999年大使馆被炸后,航空航天等众多军工项目才重新开始振兴。包括运十下马在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自由主义和美国情报机构的误导下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经过的一些波折,好在我们没有像苏联那样翻了船,今天终于挺了过来。
1、运10飞机下马。
2、截至1982年,中国空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31项:
其中主要有——
1)远程轰炸机; 2)对地强击机; 3)空中优势战斗机; 4)大型军用运输机; 5)武装专用直升机; 6)地空远程、中程、近程导弹。
3、截至1982年,中国海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11项:
其中主要有——
1)包括现在才出来的“093,094”; 2)“092G”大型导弹SLV驱逐舰; 3)中国早期航母
4、截止1982年,第二炮兵部队下马原定项目多达45项:
其中主要有—— 包括了多弹头形式的“DF6A”固体发射的“DF7A”“DF12”空射火箭。
军事直升机
直-7下马
直-7是中国空军原定于设计制造,用来替换早期研制的mi4即直-5使用的。他的最大运载能力与适航性,均达到了俄罗斯产米8的基础。而在同时代出现的法国AS332。其性能与直-7设计参数十分接近。1975年定型后,在1978年原计划投入试验生产。但是,1978年一声“春雷”把这个“文革产物”下马了。
如今21世纪我国面临灾害却缺少直升机运输能力,唯一可靠的竟还是为数不多的俄国的麋鹿和美国的黑鹰。若曾有机会中国是否愿重新提高直升机产业?要是当年直7搞下去,这次救灾那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至少你不卖,我自己可以造,现在自己又造不出,买又买不来,给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是青藏高原真的有事,装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是飞不上去的,靠那24架使用了30多年的黑鹰怎么行?现在据说中国又在仿制米17,性能和直7差不多,走了30多年,又从头开始,本来只比人家落后几年,现在比人家落后几十年了。
直-8下马
现在的直8性能完全比不上已下马的真的直8,真的直-8是中国早期设计的武装专用直升机。其设计诸元类似前苏联设计的米24。其性能绝对可以与当时欧美国家的武装专用直升机匹敌。原定于1979年试验生产!结果,1980下马。原型机于当年被解体。
歼8II一拖再拖
真的歼8战斗机,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I型。而是在1974年就定型的歼8II。虽然中国国家军事刊物,对此作出了“技术处理”但是,早期设计的痕迹依旧显露了歼8II不属于80年代的特征。
按照正常计划。1982年应该上马的并不是后来再一次从新翻新“放大样”长须鲸I。而是歼8II。但是那个时期没有“洋人”认可是很难设立项目。因此1984年在美国格鲁门公司首肯下,定型并且与格鲁门公司联合改进“和平典范”计划。也称“军刀1”中国空军为此耗费了10年的拖延时间。
歼9样机免遭解
歼9战斗机设计定型于1975年。这是中国早期设计的前鸭翼布局的战斗机。其设计好于歼8。是用作中国主力制空战斗机的项目。与同时代出现的美制F14A,法国幻影IIIV。都是同一个级别。
其性能与作战能力均不在后者之下。原定于1979年生产的歼9战斗机,随即在80年初被下马,原型机按照要求应该在当年内解体。好在有良知的中国设计者,保留了它。使得今天你可以在航空博物馆见到他的身体。
歼10亦搁浅
原计划的歼10战斗机,是在歼9基础上的持续研发的,它的气动布局远比现在的半以色列,半F16要好很多。采用大批的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其技术诸元含量不低于同时期出现的美制F16A,F15A。而且他是中国早期设计定型重型制空战斗机。但是,改革初期,它也被迫搁浅。
核潜艇
多项核潜艇被PK
093核潜艇计划,是中国海军早期定型项目。这个项目包括双壳耐压壳体建造。流式冷却散热核技术。潜射早期导弹。鱼雷10A尾流指导武器,反舰鱼雷管道发射导弹。CH1型作战指挥中心系统,K1型水下无反馈卫星接受系统。自导鱼雷规避系统。等等13项重要科技。
094型是同时期定型的。他采用前者同类型类似的核技术。而且加入了消音瓦概念。是早期设计核潜艇中的佼佼者。对比美国70年代的核潜艇,它绝对不逊色于“培临斯”级。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它将以中国最习惯使用的方法“边设计,边改进”。顺延到80年代,他的能力与凶悍可见一斑。。但是1981年它与她的姊妹093被搁浅。而随后应该在1982原定上马的095,096级核潜艇。均在1980年被PK。
反导反变尘垢污
反导计划。中国早期设计于上海的卫星试验中心,曾经设计并且在西昌发射了1箭多星。而DF6型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早期最大的3枚搭载弹头计划。这是中国在继人造卫星出现以后,又一次叫美苏震惊的举动。
它的出现将使得中国获得与美苏几乎同步的“多弹头”能力。而且它具备了“二次载入”机制。这是美国在1979年才开始引入的。然而在80年代对和平和幻想中,它砰然倒地,被作为文革产物肢解,1998年,竟然有人在废旧纸堆里面找到了他的设计原型图纸,上面占满了污秽。
导弹与驱逐舰
DF7惨遭肢解被销毁
DF7计划,他的最大搭载能力达到6枚弹头。每枚当量12万吨。在搭载3枚弹头2枚欺骗弹头之际,他的最大飞行距离,抱歉!已经可以覆盖USA。而他的指导机制采用了惯性导航引导指导技术。这是中国首批采用这样设计的导弹。而同时期美国、苏联也开始采用。但是,好呀!终于世界人民看到它被需要它保护的国家肢解销毁。
大型驱逐舰计划遭雷轰
大型驱逐舰计划。这是中国海军自49年开始,仅有的一个大型水面舰艇计划。他是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设计完成。为了适当解决当时南部中国海域与越南问题。威慑南亚国家。延续扩展12海里使用的。他的设计与法国海军的同时期“花月”,“梅临”级同等。采用了早期的箭楼合体结构,引入了作战指挥中心结构。
为此研制了大型平板雷达即最早期的多普勒三座标雷达。它是相控阵技术的前身。而美国海军斯普鲁恩斯于1975年建造。1978年下水。他是第一艘安装了A型早期相控阵的美国海军驱逐舰同时也是采用了大平板三座标多普勒技术。但是中国原本与他同级别,同档次,同等能力的。准宙斯盾驱逐舰。在全民经商,国防靠后的热潮中,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这份名单中涉及的众多被下马的高科技军工项目,笔者无法一一核实,但是这份名单在网络上流传了十几年,从未遭受任何质疑。其真实的可能性较高。
殊不知电子技术人才更为可情地荒废而未加以应用。本来凡国内能够供应的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整机,都应尽量采用,国内生产一时供应不上的元器件和零部件,可以从国外选购。在设计上要考虑选购通用的元、器件,货源不单一,同时要有采用国产元器件和零部件的替代方案,以免受制于人。对于一些关键的东西,当前我们生产不出来,可暂时从外面购买,但要下决心集中优势力量攻下技术关,力争早日在国内重点供应,凡此,说明在国内国外资源利用上,要有个自主发展,立足国内的重点,而不是两种资源都应用而无所区别。
(见马宾,《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与发展》,78页,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这真是高瞻远瞩、黄钟大吕的建议。
对我国而言,真正需要的设备和技术是有钱也买不来的。应该说更需要包括对设备、工艺、支撑产业的多层次立体投资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快,一次投资购置的集成电路设备的技术寿命及更新周期缩短(在日本仅为2-3年)。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跨上新的技术台阶并不断完善各技术环节,适应激烈的竞争,必须不断地连续投资。为使巨额固定资产折旧入产品后产品价格还有竞争力,企业规模必须大于某一门限值才能生存;投资必须高于特定的门限值才有效。 (该书18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年10月第一版)
日本政府对本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持是全面的。日本政府为促进电子产业发展,除了像其他国家一样采取一些一般性措施,如限制进口、关税壁垒、鼓励技术引进、限制外资渗入等以外,还专门制定了种种法律、制度和计划。其中主要有1957年的“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1年的“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和1978年的“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在三项法律中,集成电路都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市场环境、本国生产技术条件和企业竞争能力,对集成电路产业提出了明确的阶段发展性能要求和市场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政策、财经手段、政府指导和组织措施予以促进。到了70年代末,日本在集成电路领域赶上了美国。
“六五”、“七五”期间,利用改革开放所形成的有利形势,全国直接大量引进电子信息产品(仅1987年达35亿美元之多),使不少部门得以用先进技术武装,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电子信息产业本身,采用“逆向发展”模式,引进整机装配测试等后工序技术,从散件装配开始,仿制……经“国产化”逐步引进前工序技术,执行仿制进口替代的技术经济路线,使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使消费类电子产品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消费类产品为主体,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设备,技术、关键元器件……各层次都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之上;西方视其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在使我国与国际市场水平保持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向我国“开放”技术,导致在关键技术的发展上我们总是受制于人。 (见该书13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年10月第一版)
1、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全国集成电路行业固定资产总投入仅15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仅3亿美元。据报道,现国外建一条有一定规模的存储器生产线投资就要2亿美元。” (见马宾,《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与发展》,69页,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2、1984年之前,韩国集成电路本来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集成电路和日本同步,80年之前,按照马宾的说法,中国已经建立“较完整的设备、仪器、材料、科研、生产的体系”。韩国1977年才搞集成电路,比美国晚16年,比中国和日本晚12、13年。84年之前韩国每年就向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行业投资1亿美元,从84年至87年,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每年投资5亿乃至10多亿美元发展芯片行业,韩国四大企业集团到1988年底,以累计投资47亿美元,亏损16亿美元为代价,使得1988年韩国集成电路销售额44亿美美元,出口39.4亿美元,1990年销售额将达54.1亿美元,出口达46.8亿美元。仅以韩国三星集团为例,“到1988年底,一共投资17亿美元,承担高达5亿美元的早期巨额亏损,建成了有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1989年集成电路销售额达15亿美元;月产1M DRAM680万块。1990年1-6月份月产4M DRAM10万块,预计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这就是在前三十年远远落后中国的韩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什么在80年代反超中国的重要原因。
3、在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大搞芯片产业的同时,中国花费巨额资金引进电视、收音机等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及相关生产技术平台,仅1987年就高达35亿美元之多。“仅七五期间,中国用于彩电的投资就在150亿元以上,面临的是已经过热问题。”这里,高达几百亿人民币的投资,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重复建设和浪费。可见,如果当时中国拿出相当多比例的经费用于芯片行业,中国芯片也不至于那么惨,资产阶级自由化官员们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与此同时,中国在对国外集成电路产品全面开放的同时,对集成电路技术的引进,在消化、吸收方面遇到严重困难,“使产业处于动力不足、市场萧条的两难境地”。85年之前,前三十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本来生机勃勃已经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领先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但85年之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就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1986年半导体设备产量比上年递减22%,87年比86年又递减58.1%,88、89年连续递减。” (见马宾,《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与发展》,57页,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南韩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虽晚,然而起点很高。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南韩甘冒风险,采取了跳跃式发展战略,一开始就跃过了4K、16K,直接从市场需求大而又有相当水平的64K起步,继而又攻下了256K和1兆位DRAM从而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南韩提出,要用日本所花时间的一半达到日本同样的水平,成为世界第二个电子大国,可谓雄心勃勃。在对半导体工业投资方面,南韩的态度是要搞工业就要花钱,没有钱就去借。在大举外债的情况下,南韩对半导体产业给予了大量投资。
八十年代,中国是孱弱的,那时候不但有像英、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凌驾在我们的头上,还有‘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在我们身边耀武扬威,仿佛是个国家或地区就比中国强。
前段时间和一名搞战略研究的前辈聊天,他说当年中国科研领域里成绩最好、业务最优秀的一批人,都选择离开中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没有希望了。尤其是那些学航天、宇航、飞机制造、现代船舶、发动机等这类学科的高科技人才都选择了离开这个国家。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去国外后只能在一些小公司打一辈子零工,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因为那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平台给他们施展技术才华,而在国外一个月就能赚到几千元薪水,这几乎等于当时在国内研究机构干一辈子的工资。但事实证明当初选择留下来的人反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而选择离开的那批人,则默默无闻地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随着这些年中国航母、‘天宫’空间实验室系列、“神舟”飞船、隐形战机、核聚变、运-20、096型核潜艇、056型驱逐舰、99-A坦克、多核手机芯片、IT硬件、数控设备、精密加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国之重器不断研制成功,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人也将名留青史,总有一天,后人会不断地去书写他们的故事,因为这追赶过程之艰辛、奋斗之辛苦、牺牲之巨大,举世罕见。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