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学习雷锋没有止境,书写雷锋也没有止境。最近,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你的样子》,又把对于雷锋的书写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积极意义,必将在人类精神提升、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现。雷锋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但是英雄是什么样子?不能否认,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经历过一些曲折。书中写道:雷锋的朋友易秀珍曾经有一个心结,就是担心把她与雷锋的感情说出来会影响雷锋的形象。可以说,在雷锋牺牲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善良的担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担心下写出来的雷锋,往往只有崇高的一面,而没有平凡的一面;只有伟人的一面,而没有常人的一面。然而,在近来的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一种低俗化雷锋的偏向,这既不符合雷锋的实际,也否定了人类向上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排除以上两种偏向的干扰,以求实的史笔写出了雷锋的本真状态。我们看到,现实中的雷锋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正常的生活欲求和情感欲求,但是他又能超越普通人的精神水准和实践能力,用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永恒的奇迹。那么,这样写会不会削弱雷锋的榜样力量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没有常人欲求和平凡品格的对象,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的隔阂,就像我们看待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那样。对于这样的对象,人们不可能产生比照、效法的愿望。相反,一个没有任何先进、崇高可言的对象,也不可能使人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缺陷,从而激发起改造自我、追赶先进的内在动力。只有既具有平凡一面又有伟大一面的对象,才是具有现实品格的先进典型或模范。这本书正是因为把雷锋的形象写得真实,写得有血有肉,写得可亲而又可敬,所以更能发挥巨大的榜样作用。事实的逻辑与教育的逻辑甚至审美的逻辑就是这样统一在一起的。
雷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工人、普通士兵,何以能够超越普通人的精神水准,上升到共产主义的境界?这本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寻绎,详细描画了雷锋的成长轨迹,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依据和文化动因。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在旧中国,真正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往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而非富人或贵人。雷锋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善良人们的怜爱、呵护之中。他的祖父雷新庭笃信“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准则。他的父母、哥哥也都是至淳至诚至善的人。在他沦为孤儿以后,六叔奶奶家虽已饥寒交迫,还是毫不踌躇地收养了他。而乡里乡亲们也都对他关爱有加:“小庚伢子的身影在哪家门口出现,哪家就叫他:‘庚伢子,来吃口饭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这样一些恪守传统美德的草根阶层培育出来的幼小心灵,自然也是淳朴、善良的,懂得感恩和回报的。这是雷锋日后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基础性因素。到了新社会,雷锋无论是在县委、农场、工厂还是部队,都有幸接触到不少可以引为榜样的人物。如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西塘农业合作社劳动模范冯健、沈阳军区工程六工区政委韩万金等等,都是“雷锋”式的领导或同志。正是在这些先进人物的言传身教下,雷锋的精神生命茁壮成长,很快上升到感恩党和领袖、回报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优秀人物成长的一个规律。当然,有爱就有恨。雷锋恨旧社会,恨剥夺者和压迫者,这是由他苦难的出身和经历决定的。问题在于,这种阶级意识倘若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像《红与黑》中的于连那样走到邪路上去。从书中我们看到,雷锋是怎样经过党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奋学习一步步实现理性的自觉,怎样由关注个人解放到关注阶级解放,又怎样由追求阶级解放到追求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雷锋的伟大,不仅在于有了这样的觉悟,更在于他把这种觉悟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实践方式。在他那里,每干好一项工作,每做成一件好事,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添砖加瓦。因此,他从倾心倾力的奉献中获得了充实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战胜鄙陋和委琐的极致人生体验,一种摒弃狭隘和羁绊的高蹈境界!我们要感谢本书的作者。是她的努力,不仅把雷锋精神置于坚实的大地上,而且启示我们应当创造怎样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人物,进而带动全社会的精神进步。作者之于雷锋,年代相隔已久,但是她为什么能够穿越时间,如此近距离地观照雷锋呢?根本原因就在于真情的投入。一个对英雄抱有冷漠、怀疑态度的人,不可能产生书写英雄的冲动,更不可能走进英雄的心灵深处。本书作者是一名记者,曾经用17年的时间遍访雷锋的亲属、邻居、领导、同事、朋友和战友。这些当事人的每一次诉说,都为她打开了一个认识英雄的窗口,都对她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次洗礼。如此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回报,就是在实现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积累和精神升华,使得自己之于英雄达到心有戚戚的地步。一位新时代的作家,应当具备怎样的精神素质,应当怎样去书写英雄形象,我们从作者于清丽这里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崇敬爱戴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诚哉斯言!我衷心希望全社会能够对英雄多一些敬爱,文艺界多一些赞美英雄的作家。倘能如此,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作者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载《经济日报》2019年8月11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