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曾国藩: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发布时间:2018-12-30 09:59:53

 

         CFIC导读: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 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01

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

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为什么用熬?

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

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小时候的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

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俊杰比起来也确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

李鸿章也是17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一个神童,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但是,曾国藩的成就却超过很多聪明人,这得益于曾国藩的勤劳和坚持。

修养自己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可以说,正是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曾国藩才从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国藩深谙此道。

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断精进,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岁那年,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且长期坚持。

普通人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够长了吧?

他坚持了多久?半生!

就曾国藩练习书法来说,他自幼练习书法,一直到老。

终其一生,所写的日记、书信及奏稿数以千万字计,均为楷书或行书。

这份耐心,这种毅力,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02

本事多半是逼出来的。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

1 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

2 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

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对容闳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

有一次,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谁知道曾国藩却说: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容闳便不敢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

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说,曾国藩的本色是一位词臣、一介文人。

他成为一个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咸丰二年7月,曾国藩南下江西赴任乡试主考的半途,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丧,就在这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取道湖南北上,并连克湘北数城,更进而打下了汉阳。朝廷内外一片惊慌。

为协助地方政府维持秩序,咸丰帝决定,采取嘉庆年间大办团练的办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国藩为第一个团练大臣。

但他上报朝廷要为母守灵。到12月中旬,当得知武昌被太平军占领,他才不得不出山。

这个时候曾国藩的临危受命,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职责所在,也有保卫父老乡亲的责任感,更有承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和信念,作为一介书生的曾国藩才能指挥军队,于道德学问之外,成就伟业。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王阳明:勿以聪明机警为高,需以勤奋谦逊为上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王阳明在顿悟时刻认识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的更高处迈进。

就在这期间,王阳明又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王阳明认为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阳明又延伸道: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他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王阳明说,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没有朋友和老师的规劝约束;说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没有教养。

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王阳明说,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因为只有这样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并对你产生怨恨,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王阳明的这些话,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归结起来,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然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

王阳明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综上:纵观王阳明顿悟时刻明白的这几件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谓基础,立志可谓起步与方向,勤学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责善推而广之完全是说话之道,已经把人生的几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本文来源: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

每一个干大事的人,都曾安静地干好小事

踏踏实实地干好小事,才能铺垫好成功的基石。

1

这次同学聚会,最让我们震惊的人是老马。

聚会地点是老马家庭农场,住宿是老马民宿,就餐是老马酒馆,游山玩水坐的是老马亲自驾驶的商务车。20个初中同学,被老马安排得妥妥帖帖。

粗略估算一下,老马的个人资产超过7位数。这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来说,就是一个传奇。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身边的马小雷!

马小雷,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放弃读高中的机会,一直待在农村,干些捞鱼摸虾的小买卖。刚开始,他帮别人养鱼,一年才几千块钱的工资。一边养一边学,干了几年,学会了养鱼技术,他就挖了一口鱼塘,自己养。

不仅养鱼,他还逮虾子,还到小池塘里捉鳝鱼。有人瞧不起他挣的这些小钱,他总是嘿嘿一笑:积少成多呗!

过两年,他承包了村里的小水库;又过两年,他承包了我们镇的大水库。不知道他到底赚了多少钱,只知道他卖鱼的运输工具,一年年变化。从摩托车到拖拉机,再到三轮、小货车。现在他雇请了三个司机,常年向全国各地发货。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安安静静干小事的人,竟然把小事干成了大事,成了同学们的楷模。专注眼前、致力小事,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往往也蕴含着大格局。

2

跟马小雷相反,罗同学一门心思要干大事业。

从初中写作文开始,我们就听他谈伟大的理想。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最不济也要当一个百万富翁,用创造经济价值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果然,高中一毕业,他就吵着要父亲帮忙贷款,开了一家超市。本来超市的生意还行,但他认为来钱太慢,阻碍了他干大事业的步伐。于是急吼吼地把超市转让,拿着钱到省城开了家餐馆。

结果,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他不懂烹饪,请大厨工资又高,餐馆很快就入不敷出,只能关门停业。

父亲劝他:如果有志于餐饮,可以先去学习酒店管理,或者学习烹饪技术。亲朋好友也说:先找个酒店上班,锻炼锻炼,积累一些经验再说。

对此,他嗤之以鼻。他认为干小事成不了大器,要致富就要有大手笔。然后,他想尽一切办法筹钱,投资开了一家担保公司。这一次,因为卷进一宗经济纠纷,血本无归。

这个喜欢干大事的人,开口谈公司,闭口讲发展;不是谈融资,就是讲理念。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一事无成。这些年,他热衷的那些大事都成了镜中月。

这种不屑小事的人,就是脱离现实、脱离自身,往往难以登上成功的巅峰。

3

古语云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小事来积累经验,用小事来提升能力,用小事来升华自己。

我们不妨反问一下自己:

如果你想当作家,你会静下心来写一只猫、写一只母鸡吗?老舍写了,写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经典,他把自己写成了名家。

如果你想当发明家,你会天天练习砍木头吗?而且只是单纯地练习将木头砍成四方形?古代工匠鲁班做到了,经过数年刻苦练习,他最终成为名留千古的土木建筑发明家。

事实上每一件大事都是从小事练成的。如果你想干成一件大事,不妨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我要从哪些小事做起。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安静地干过小事。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很多人一直迷茫、心存幻想。迷茫就是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幻想就是不想做手边的事、只想做天边的事。其实,小事不肯干,大事哪里会轮到你!

不愿从小事做起的人,都是嫌做小事太慢。看过这样一段话:做一只蜗牛,很慢,但是背后是一条闪光的路,而且,世界越来越大。

蜗牛总是很耐心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往前爬,虽然慢,但它慢慢地不停歇地向前的力量,却那么让人震撼!最后到达的是许多生物无法企及的高度。

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有利于工作的小事,有利于事业的小事,有利于家庭的小事,做多了做好了,就会成为受益一生的大事。

那些默默地做着小事的人,终有一天会变得无比强大。

成功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聚沙成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干事业的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小事,才能铺垫好成功的基石。

作者:周秀凤

本文来源:若蝶翩翩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这3件事上

1

层次越低的人,越爱发脾气

人发脾气时,智商将被情绪所俘虏,就会变成别人眼中愚蠢的人。

《荀子》中曾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高层次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他们只是不被情绪所左右,有沉稳的内心,喜怒不形于色。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孙子问:阿公!你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和学习了。

孙子又问;阿公!成了富人后,您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边跑我就边想啊——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也就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看爱地巴的处事方法,就会知道他这么富有不是没道理的。

因为他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情绪,也能很好地调节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层次低的人面对这一问题,可能就不一定处理得当了,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是最大的成功。

去年4月,昆明发生了一场悲剧。28岁的演员刘洁,带未婚夫去医院看望家人。

在住院部楼下遇到一名醉汉,只因不小心碰了一下,醉汉就骂骂咧咧,随即这对情侣和醉汉理论起来。

结果醉汉二话不说,抽出刀子冲着女孩连捅两刀,一刀心脏、一刀脾脏……

但醉汉仍不罢休,追着刘洁未婚夫一路砍杀,导致其未婚夫在逃命中腿部被砍三刀。

原本挺幸福美满的两口子,就因为一场无谓的争执而变得家破人亡......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品性和素质,但庆幸的是,就像爱地巴一样,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这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退让,而是当你耗尽了精力,却难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

你终会明白,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少说话,做好自己。

现实中,越是层次低的人,脾气越是大得惊人。

杜月笙说过: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说的就是此类人。

2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八卦

八卦,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让个人更好的融入到一个团队,八卦本身是一件好事,最初八卦一词的本质其实是信息的交流与探讨。

比如说你是混科技圈的,你会和圈里人讨论最近国家研发出来4000km/h的高铁的构想到底可不可行,到底多久能实现。

比如说你是混体育圈的,你一定会和志同道合的圈内好友讨论谁谁谁又夺冠啦。

一个公司也是一个圈,在那个圈里你就会关注公司同事与老板的一举一动,谁谁又升职啦,谁谁在做哪个项目。

然而随着八卦的目光持续走偏,开始从成就变成了谈论私生活,

“xxx院士私生活混乱,老不正经,娶那么年轻的媳妇。

““xx明星炫富,开豪车,带妙龄少女去开房,出轨被抓正着

听说xxx又和xx在一起了

“xxx劈腿了,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

人们开始只关心明星又出了哪些丑闻,出轨队谁又得一分,家暴队谁迎头赶上。各类娱乐新闻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与注意力,所有严肃的话题、思考都被用娱乐化的方式对待。

蒋方舟曾说过:在这个时代,文化变成了一个看似非常喧嚣,但其实非常沉默的事情。

看上去人人都在发表着意见,朋友圈和微博永远不缺热门话题,但你会发现:

大家关注的信息越来越肤浅、越来越趋向统一,没有人关心真相是什么,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希望的真相。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这样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网络依存症,对各类娱乐新闻上瘾、产生依赖,人云亦云,附和跟风,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长久以往,人会变成一个透明的躯壳,脑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娱乐。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娱乐八卦上。

有人说,你的时间花在哪,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格局高的人,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娱乐上。

杨绛曾给一个向她请求解惑的年轻人写信说,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而有些人的问题则在于,关注自身太少,关注他人太多。

这个时代,我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去窥探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当下,然后与自己作比较。

你回到狭小拥挤的出租屋,想起了公司经理,满心惆怅:我要是能当上经理就好了,每个月工资比现在翻一倍呢。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学的旅游照片,羡慕至极:嫁个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处旅游。

你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情绪里,满眼都是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总是无法感到快乐。

层次越低的人,比起关注自己,越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在关注他人上。

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时刻注视着他人,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生活少点遗憾,才能过上快意人生。

当一个人把他的精力和时间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的成长时,才能拥有更高的格局。

3

层次越低的人,越不懂得宽容与大度

周末晚上散步,经过一家饭馆,发现门口围着一群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对着一位老人骂骂咧咧。

原来,老人骑着三轮车,不小心蹭了这个男子一下。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人接受一个道歉也就过了,再苛刻点的人也无非就是埋怨几句。

但这个男子却不依不挠,也没说要怎么处理,就是在那不停地谩骂。

时不时还会和围观的人群说几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受害者。

老人属于那种比较木讷憨厚的人,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涨红着脸不停地道歉,就差给那男人跪下了。

最后有人看不下去了,说就这么点事,你又没擦着伤着的,一大男人为难一个老人家算什么?

围观者也开始陆续帮老人说话,男子眼看风向不对,又谩骂了几句后嘟囔着离开了。

男子走后,有人言语轻蔑地打趣。

他啊,一天到晚地游手好闲,被女方家百般嫌弃,老婆也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一眼,就连自己的孩子都对他要理不理,老头碰到他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一语道出了其中真相。

有人说,生活中越弱势的人,可能就越不懂得宽容与大度。

这句话显得有些绝对。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宽容与大度,习惯性得理不饶人。那么毫无疑问,他的层次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其实层次无关于贫富,也无关于学历,只关乎于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层次高的人,哪怕一无所有,心灵边界宽广无疆,对待外物自有其胸襟。层次低下的人,哪怕全身珠光宝气,但言行举止却无比粗俗,总需要寻求一些略显畸形的存在感去填补内心的缺失。

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表现会让别人觉得是得理不饶人?

就是在某些无伤大雅,亦无多大损失的非原则问题上,占据着规则或者道德上的主动,死死抓住人家的过失不放,最后将小问题演变成一场大闹剧。

而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餐厅吃个饭,对着稍有疏忽的服务员大喊大叫,得理不饶人;

外卖小哥稍微迟了点,立马指着人家的鼻子破口大骂,骂完还要投诉;

出门无论坐个飞机还是高铁,总是把自己当上帝,完全容不下乘务人员的疏忽,稍有不满便恶语相向……

有一句话说,对待服务员或者弱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同样,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展现给旁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层次。

精神层次越低下的人,心灵边界越褊狭,越喜欢得理不饶人。越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将眼界与格局压缩到无限狭小。

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当做终身准则。

孔子说:恕。

通俗解释就是宽容二字。

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内心自成汪洋大海,绝不会因为天空掉下一颗砂砾而改变其应有的格局。

很多人都知道得理不饶人这句话,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无理狡三分。

习惯性得理不饶人,处处表现得盛气凌人的人,通常有理的时候会将小问题无限放大,但在无理的时候也会垂死狡辩。

中国自古就有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传统共识。

一个人,如果仅是因为满足虚幻的自我存在感表现欲,而不懂得设身处地,凡事都习惯咄咄逼人,不但会暴露自己层次低下的事实,更会给自己的未来设置各种障碍。

曾国藩有一句话说的好: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以盛气凌我。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