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回忆》,我记得是从一个朋友那里拿的。拿回来之后也没有看,上次搬家时差点儿当累赘给扔了。前几天出门,就随手装在包里,用来打发飞机上的时间。
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时常有这样的惊喜,原本期望值不高,结果收获巨大。上一次有这个感觉,是看王晶电影《追龙》。(参见《《追龙》:王晶刨了“港毒”的祖坟》)
《康庄往事》的作者叫赵杰兵。在书的开头,他交代了家庭背景,他的父亲赵凡文革前任北京市副市长。他们爷俩的名字,我之前都没有听过。
看到一半,我停下来查了一下。赵杰兵,曾任中组部部务委员、中央企业工委副书记、保监会纪委书记。他的岳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黄克诚大将。
平心而论,作者的写作功力一般,从行文到结构,都不算好。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被作者的文字感动的状态,偶尔思绪飞扬,作一些联想的时候,会有眼泪在眼眶里打个转。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的态度。回首往事,细数在雁北农村插队当知青的岁月,作者的笔下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气,一个这样的字都没有,相反,字里行间满满的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满满的青春无悔。
作者赵杰兵1968年下乡的时候,整20岁。当时他的父亲已经被打倒,失去联系,连去了哪儿都不知道;其母在干校学习,在他出发前,跟造反派大吵了一架才争取到一天的假,回家给他做了一件棉袄。
顶着“黑帮子弟”的名头,作者去了山西山阴县,选择了最穷的康庄和康庄最穷的生产队。从作者的叙述上看,他没有低落,没有抱怨,一心扑在了农业生产上,准备踏踏实实地当一辈子农民。
经过一年,作者就克服了困难,过了各种关,比如饮食(康庄的水又苦又咸),比如卫生(抓不完的虱子),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了。
我个人小时候是干过些农活的,知道干活的苦。考虑到1960年代末的农业生产条件,考虑到作者从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生活到农民生活的转变,这真是挺了不起的。关于辛苦的一面,作者的叙述平淡直白,但他说起劳动的快乐,笔端却带着感情:
第一年艰苦的劳动中,也有不少快乐的感受。特别当劳动结出果实时,那种快乐真是由衷地发自内心。集体劳动有一种红火劲儿,天南地北地聊着就把活儿干完了,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有苏国龙、六虎等等诙谐、生动的宝贝不时语出惊人地讲上几个段子,逗得你笑疼了肚子。我想,这些恐怕是各家各户单干中所没有的吧。
在书中,作者附了一张插队第一年跟村里保管员的合影,他说多年后让不熟悉的人猜,哪个是知青,哪个是农民,多数人都猜错了。谈到这些,你能感觉到作者的自豪。
在插队的第二年,作者就被推举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前一年,他所在的九队粮食歉收,到了要吃国家返销粮的地步,没有人愿意挑头了。作者跟队长一起,带着大家苦干了一年,把妇女和儿童都发动起来参加劳动,终于在年底取得了丰收,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
在农闲时候,作者组织九队农民出去干副业,跑运输挣钱,为生产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跑运输的过程中,作者学会了赶车,掌握了一个合格农民应该掌握的最后一项技能。说起这些,作者仿佛在邀请读者一起分享他的成就,而且是了不起的成就。
作者真的是以九队为家了,有两个细节很打动人。一个是,当时农民不是很重视用化肥,公社给康庄分配了两吨的化肥指标,其他生产队都不积极,问了一圈都没有人去买,于是作者就带人把两吨化肥都买回来了——刚好跑运输挣了钱。
等到九队把化肥买了回来,其他生产队一琢磨,又反悔了,想均分。作者上了浑劲儿了,拉出一付拼命的架势,谁也不能动九队的化肥。这些化肥对当年的丰收,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起了很大作用。
另一件事,各村灌溉用水是要分配的,每个村都有各自的时间,到了时间就要扳闸口,控制水的流向。有的村不讲理,抢别人的水。作者在生着病的情况,带着人去抢水,又是豁出去拼命,才保证了水及时流向康庄。康庄知青为了护水不要命的事情,在附近一带传得神乎其神。
《康庄往事》一书写的最生动的部分,是关于老光棍苏国龙的那一章。
康庄穷,不少男人一辈子说不上媳妇,苏国龙是其中的一个。他平时挣的钱,大部分都贴补给了一个寡妇。
跟苏国龙这样的人打交道,对城市知青是一个考验。苏国龙喜欢抽烟袋,牙齿不全,口水多的不得了,刚认识,他用手把眼袋嘴儿擦了擦,就让作者抽。作者本能地拒绝了。结果苏国龙上纲上线起来,说毛主席让你们知青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你连群众的烟袋都不敢抽,咋算打成一片?
作者牙一咬心一横,抓过来真的抽起来了。这个举动打动了老光棍,非要请作者吃饭,交朋友。结果,他还真的细心准备了,有酒有菜地请了客。准备那次饭,对苏国龙来说,是笔不小的花销。
在当上九队副队长后,因为人手不够,作者就提议增补苏国龙当副队长。而当上副队长的苏国龙,认真负责地干每一件事,从此再也没有干过任何一件流氓事儿。我想,一定是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充实了苏国龙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改变了,变成了另一个人。
苏国龙的故事,作者和苏国龙的交往,其实可以提炼出很多理论层面的意义。何谓群众?群众的缺点和优点是什么?怎么做群众工作?如何改造群众?
作者没有展开这个层面的讨论,只讲了故事。合上书,我觉得都能想象出作者叙述的那个场景:多年后的苏国龙,接到作者的汇款单,拿在手里逢人就显摆,杰兵又给我寄钱啦,杰兵这后生,仁义啊,然后就买酒,喝醉了……
如果说在康庄的几年里,作者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温暖的,都是正面的,我并不相信。但是,作者笔下的人和事,却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投射,他愿意记住和突出那些好的,放掉了不好的。
在历史观方面,作者应该是落实“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的典型。他没有对后来的包产到户表示异议,但无疑心向集体化方向的,他对集体经济基础在后来的被破坏表达了痛心,多次提到大寨,对王宏斌、史来贺等农民英雄充满敬意。
对于知青运动本身,作者更是持有公允的立场。在这里抄录一段作者的论述吧:
我们来到农村,觉得很苦,喝不上自来水,只能喝苦咸的井水;吃细粮比例比城里低很多(一年一人不到十斤麦子);劳动累得要命;很难吃上肉,蔬菜也就是土豆较多,而胡萝卜、茴子白(洋白菜)转瞬即逝,还没吃几口就没了……我们不少人对此牢骚满腹。但在多数农民眼里,知青的日子简直好得很。
首先,知青至少不饿肚子,第一年每人每月44斤粮食全年528斤粮食国家掏,以后如果队里的口粮标准低于每人每月44斤则差多少国家补多少。
第二,国家拨来给知青安家费每人200并配套拨来盖房木料指标。
第三,大学招生、参军、招工等等方面,政策过于偏向知青。
……
和农民这么一比,我们产生的是羞愧感!我们对国家对人民毫无贡献,还没真落到和农民同样的水平,有什么可痛苦的?中国5亿多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就这样过,粮食、油料、蔬菜、肉蛋、奶……都是他们的劳动产品,凭什么城里人的供应标准反而高于他们?!
当我们设身处地以农民的眼光看问题时,原来顾影自怜的那点痛苦显得很自私、很渺小,同时对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命运有了更多的关切。我们觉得,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立场、感情开始起了变化,是和工农大众相结合的开始。而要实现“立场感情”转变,“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确实“很有必要”。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
是投身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事业呢?还是谋求个人出路、前途?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选择投身革命的人生道路。毛泽东把知识分子划分为三种:革命的、不革命的、反革命的,并把他们最后的分界定为是否和工农相结合。为什么只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质上是亿万中国工农翻身求解放的伟大事业,是亿万工农解放自己的实际行动。它不只是书本上的一个词汇。只有那些将自己个人命运与亿万工农的命运融在一起的知识分子,才会牺牲自己去为工农大众的利益奋斗,才真懂得什么是革命,才叫革命的知识分子,才算实现了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转变。
毛主席说:我们的知识分子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读到“共同命运”这几个字,我们顿觉豁然开朗!这就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本质、关键,是我们成为一个革命青年的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课题。我们和贫下中农,不是谁教育谁的问题,而是共命运的问题。革命前辈中有不少出身富贵家庭,却走上流血牺牲的革命道路,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同亿万劳苦大众共命运的人生。今天的我们要成为革命者,仍然必须与工农大众共命运。
抄录了好长一段,我觉得这一段讲得太好了,真心不舍得省略。作者的论述逻辑以及他使用的语气,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其主题:立场和感情。
什么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立场,就是感情,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上看问题。
想当初我个人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促发点,就是反动分子对那段历史的叙述,动不动就说浪费了多少年,这让我难以接受。我父母就当了一辈子农民,如果你们在农村的几年是浪费,那么他们的一辈子都是浪费,中国有数亿农民,他们的一生都是浪费了的。
赵杰兵先生的开阔胸襟让我感动,考虑到他的家庭和他个人在那段历史中受到的冲击,他还能这样看待历史,客观公正地评价毛主席,着实是了不起的。
这样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我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过,他就是今天的人民的领路人。说起梁家河岁月,领路人一样是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回到当年的情景,他们这些“黑帮子弟”在北京是被歧视的。与其说城市人更革命,不如说城市人更势利,惯于落井下石。是在农村,这些“黑帮子弟”感觉到了温暖,农民只是把他们看做城里来的孩子,而不是哪个被打倒的领导的孩子。
反过来说,中国贫苦农民身上的最美好的品德,得以在他们的身上延续。这是上山下乡跟群众摸爬滚打的结果,如果他们一直呆在北京,保不齐都沦为八旗子弟了。
思考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伟大,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高瞻远瞩。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不是要培养哪一个人,而是一把种子撒下去,总会有那么几颗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能够有一个对人民有真情实感的领路人的原因。
那么,接下来呢?接班人在哪里?干部梯队乌央乌央排出了好几十里,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来,怎么办?
几年前我就开始讲,领路人最紧要的任务是像毛主席当年那样,培养接班人。否则,中兴之后,紧接着可能就是完蛋。
最后说一句,关于知青运动,主流的叙述是被《天浴》那种混账王八蛋的东西垄断着的。真的希望能有文艺工作者,以《康庄往事》为蓝本,好好创作一部反映知青运动的影视作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