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下记录电影票房记录的《厉害了,我的国》中,有一个段落是关于扶贫的,表现的是扶贫工作的不易。在西藏某地,一位年轻女干部为了动员她联系的贫困户搬迁,跑细了腿,磨破了嘴,用了各种办法,该贫困户才同意搬。
对着镜头,女干部说起经过不禁掉了眼泪,感慨道:我才25岁,还没结婚,我觉得就当了妈了。
在昨天的文章【点击阅读】中,我谈的也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破解之法。在当前的扶贫中,真正让干部感觉难办的是两类人,一种是心灰意冷,对生活改善没有欲求的人,另一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
谈到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觉得抗日战争期间各根据地进行的“改造二流子”运动是一个有益的传统资源。这个运动发源于陕甘宁边区,华北抗日根据地、太行山根据地、晋西北根据地等都学习了这个经验,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当年根据地初创当然有巨大的差异,扶贫中遇到的难缠对象也和“二流子”不能同日而语,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讨论,没有将其混同的意思,只是为寻得一些启发。
根据相关研究者的总结,成功的“改造二流子”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合理界定“二流子”的边界;
进行思想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强化群众监督;
发动群众,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分别做个简要的对照式分析。
第一点,改造“二流子”,首先要对何谓“二流子”做细致且合理的分析认定。那些没有正当职业,靠偷盗、赌博、拐骗、卖淫、迷信等行为谋生的人,被定性为“二流子”;有职业,但同时涉足这些不良行为的,定位为半“二流子”;完全靠正当职业生活,但沾染了不良嗜好和习惯的,当做有“二流子”习气的人对待。
分门别类之后,就可以对不同的人予以不同对待,从差异性出发,对症下药。
这给扶贫工作的启示是,对贫苦人口也要仔细分析和认定,区分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当前的扶贫也是要分析考评的,但仅限于收入状况,低于一定水平即为贫困,超出该水平即为脱贫。这并不够全面。
在贫困人口中,多数是因为居住地自然条件差、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或者遭遇天灾人祸导致的,比如家里有人大病一场,就可能陷入困难,多年无法翻身。这些贫困户不是不想脱贫,而是不能。对这类扶贫对象,拉一把,帮着找一点门路就可以了,各级政府现在不缺资源,所以帮扶他们脱贫并不难。
有少部分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以及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这类人是会抱着“我脱不了贫,你们就交不了差”的心态来跟扶贫干部博弈的,比较棘手,帮助他们脱贫比较困难。
对这一类人,有必要单独区分出来,不应该跟其他贫困户归在一起,采取差不多的措施。对于他们,只从经济层面帮扶是不行的,要针对他们单独开发有针对性的办法,直白点说,必须要胡萝卜加大棒一起来。
第二点,在对“二流子”进行的思想教育,既包括正面感化,也有反面敲打,使其认识到当“二流子”是可耻的,促使其痛改前非、回心转意。两下夹攻,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据资料,在太行根据地的武乡,有个叫张小保的“二流子”,曾经因偷军队的铺草被抓,左权将军对他进行教育,教他认字学文化,后来张小保进步很大,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在掩护群众撤退时被俘,受尽酷刑都没有开口。左权将军称赞他是“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好钢”。
这是正面教育成功的典型。
反过来,各地用黑板报等方式公布“二流子”参加生产的状况,奖勤罚懒,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不少进步题材的新剧目,比如《捉懒汉》、《打巫婆》,在各地演出,《解放日报》发表过信天游《笑话二流子》,发动妇女儿童传唱:“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看那二流子过来了,快来看他那球样子。……好好的庄稼你不种,常年像老鼠钻地洞。爹娘养你不成材,你又抽洋烟又耍牌。……二流子你长得也像个人儿,为甚不好好地过年景?二流子二流子快回头,劳动起来甚也不愁。”
够狠吧?
在关于扶贫工作的宣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对产业发展、项目帮扶的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作则不见踪影。可以说,在扶贫中,对“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落实是不到位的。
对于那些抱着“我脱不了贫,你们就交不了差”心态的个别人而言,如果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没有在灵魂深处发生的革命,就会一直是政府的包袱,不会实现真脱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领路人的这些话说得多么的好啊,理论资源和口号都是现成,为什么不运用呢?我觉得,不仅要正面宣传这些观念,还要从反面入手,让“不奋斗的人生是可耻的”在群众中扎根。
社会上有嘲笑贫穷的观念,这是不好的,我们要反对。可耻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不劳动,不上进,是破罐子破摔、烂泥扶不上墙。
在乡土社会,面子是很重要的,周围人的眼光是很重要的。点对点的扶贫肯定不够,要跟面联系起来,要善于运用群众给硬骨头施加压力。群众监督的对象不仅是干部,也可以是群众。有了这一手,工作就好开展了。
第三点,在改造“二流子”运动中,有一个口号,“把二流子动员到生产中去”。啥意思呢?是说要以合作互助的方式,把“二流子”带动起来。
下面的记载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在 1944 年,辽西桐滩有一懒汉一个人往地里担粪。大家就叫他参加互助,用毛驴送粪。结果,一两天的功夫就给他送完了。到耕地的时候,大家不仅借给他农具,还放下自己手头的活计,先给他家耕,因此他被感动了,想法也变了,干活也勤快了,最后还成了生产积极分子。”
干部直接帮助解决问题,和发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人要脸,树要皮,在熟人社会,身边人的带动和感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在搞扶贫时,干部点对点对贫困户,遇到等靠要型的人,干部经常束手无策;如果把这样的人和好好干活、好好过日子的乡亲编在一起,共同劳动,由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来协助发挥带头作用,那么效果会明显不同的。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单分析,还是回到同一个结论:扶贫工作中有硬骨头难以啃下来,跟单干有极大的关系,跟基层社会的崩解有极大的关系,只要善于把群众组织起来,发挥群众间的监督、督促、带动作用,善于运用集体化、合作化的方式,那些所谓的困难就都不是困难了。
每当看到媒体渲染扶贫工作多不容易,干部的工作开展有多么艰难,我都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因为健忘,把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给弄丢了,不会做真正的群众工作了,才遇到了今天的困境。回归传统吧,党的技能包里有大把的好东西可以用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