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蒋介石和他统领的军队能够切实承担起对日第二战场的责任,如果他和史迪威之间不致于闹得彻底决裂,罗斯福还会去与斯大林私下达成让苏联对日出兵的交易吗?
一、
1941年12月美国和日本开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开始为一个问题烦恼:从国力军力上来看,美国打败日本问题并不大,但问题在于美国打败日本要花多大的代价。美国毕竟是个民主国家,不能象独裁国家那样要求人民为了领袖无限制地奉献生命财产。如果在对日作战中美国人牺牲太多的话,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会抬头,政府就不得不顺应民意与日本中途停战讲和。其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把赌注放在美国经得起物的消耗,却经不起人的消耗这个弱点上。
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一开始,就考虑开辟第二战场,让第三国参战来分担美军的人员伤亡消耗。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牵头下,26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对德意日作战。但这些国家大多是弱小国,美国对他们并不抱多大指望。当时罗斯福考虑到能够有效帮助美国共同对日作战、分担美军人员伤亡的国家只有三个:英国、中国和苏联。
罗斯福首先考虑的是英国,英国人当然是美国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国当时正忙于欧洲和北非战事,对在亚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心有余力不足。驻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不久便战败,向日军投降。不过驻扎印度的英印联军还是一只可以依靠的力量。
罗斯福第二考虑的是中国,一来中国已经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军发动反攻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事;二来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弹药。所以罗斯福设想了一个“美国人出钱,中国人出力”的方案,美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由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区开辟第二战场,联手打击日军。但罗斯福对中国军队到底有多大战斗力心里没底。
罗斯福第三考虑的是苏联,苏军的战斗力强,在战术上是美军的最好帮手。但罗斯福不敢肯定斯大林是否愿意对日作战,因为苏日两国之间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该条约苏联有保持中立的义务。罗斯福不知道斯大林是否愿意撕毁条约向日本开战,或者斯大林会为向日本开战而漫天要价。另外出于防共的考虑,罗斯福也不很情愿苏联出兵中国和日本,因为这样有可能使中国和日本“赤化”,成为美国日后的敌人。
基于以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首先武装中国,向中国提供物资武器装备,试图让中国承担起太平洋战场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中国实在不行的话,再考虑苏联的参战。
二、
在向中国运送武器物资方面,美国又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中国的出海口均被日军占领,只有通过陆路向中国运送军备物资。苏德战争爆发后,经由苏联的新疆道路已不可用,由印度通往中国的印缅道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出兵占领英属缅甸,切断了印缅道路。所以美国希望英印联军和中国军联手打通缅甸道路,以便向中国运送军火武装中国。1942年3月,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由美国中将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英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试图夺回印缅通路。
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后,蒋要求美国派一个高级军官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2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原是驻中国使馆的武官,是个中国通,能讲流利的中国话。
史迪威对中国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他对中国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他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中国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史迪威是理想主义者,对中国的期望很大,他刚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国军东进夺还武汉,南进夺取河内的作战计划,但蒋介石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不过在史迪威的多次要求下,蒋介石委任史迪威出任缅甸远征军全权总指挥,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
史迪威上任不久就发现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欧美国家军队的军官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不管是谁,只要有指挥权就能指挥调动军队。中国则不然,中国军队的上下级关系由个人恩惠关系决定,军官只听从某个人的命令,其他人即使有指挥权,也指挥不动军队,是典型的私家军。虽然蒋介石明言缅甸远征军的指挥权归史迪威,但事实上缅甸远征军只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史迪威并不能有效指挥军队。
英印联军和中国远征军的这次作战被日军打败,英印军退回印度。由于中国远征军退回中国的退路被日军切断,史迪威命令中国军队撤往印度,但蒋介石越权指挥,命令中国军队撤回云南(蒋介石经常越权直接指挥,对此李宗仁等人也多有批评)。最高指挥部的不统一使远征军的军官们十分为难,结果有两个师听从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其他则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撤回云南。在退回云南途中,远征军迂回穿越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结果饥饿和疾病导致士兵大量死亡,10余万人的部队最后回到云南的只有4万人。撤往印度的两个师改称中国驻印度军,驻扎在印度的兰姆咖。驻印度军在印度接受了美式训练并采用了全式美式装备,后来成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后,要求处分那些不听从他命令的中国将军。根据欧美国家的军法,军官不服从上级命令要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史迪威称他作为远征军全权总指挥,部下不听他的命令理应受到惩罚,提出要枪毙四个不听命令的师长。但欧美的一套在中国行不通,蒋介石采取了宁人息事的方法,将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调任,五十五师师长陈吾勉处分了事。史迪威对此非常不满。
由于对蒋介石的部队无法插手,史迪威提出他到印度亲自训练一只10万人中国军队的计划。史迪威说:“如果给予正确的指导,中国军队不逊于任何国家的军队。”当时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约有1万余人,史迪威要求蒋介石向印度空运人员,把驻印度军补充到10万人。但蒋介石对此十分冷淡,因为蒋介石不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只不听他指挥的强大军队。在史迪威的再三催促下,蒋介石前后只向印度空运了1万多人,使史迪威的10万人训练计划受到很大挫折。
三、
1943年下半年,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均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罗斯福建议召开一次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议,但蒋介石不愿意和斯大林一起开会,因为蒋介石怕斯大林提出领土问题。假如斯大林在会议上要求蒋介石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如果蒋介石承认了就要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无法向国人交代;如果蒋介石不承认而美英两国又支持斯大林的话,中国就会在会议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后来罗斯福提议分别召开一个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和一个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蒋介石和斯大林都表示同意。
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进行了首脑会谈,这是蒋介石在二战中唯一一次参加国际首脑会议。罗斯福邀请蒋介石一起开会,亦是希望蒋介石今后能主动积极对日作战。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中国的要求:战后返还日本武力夺取的东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罗斯福和丘吉尔均表同意。但在谈到对日作战问题时,蒋介石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罗斯福希望蒋介石尽快在中国开辟第二战场,蒋介石则言语支吾,推说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补给困难,要等打通印缅道路得到充分援助后,才可能发起大规模作战。
随后召开的德黑兰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上,斯大林对罗斯福的中国政策表示不满,斯大林说:“既然中国人要求收回东四省、台湾,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打。根据中共提供的情报,蒋介石并没有把美国的援助用于抗日,而是储备起来准备将来与共产党打内战。如果中国军队不更加积极作战的话,美国就不该再给他们援助了。”斯大林要求罗斯福支援积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部队,罗斯福答应考虑。当时一些美国记者到延安采访,写了不少赞美共产党清廉、八路军勇敢善战的报道。
与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相比,美国人对中共产生了好感,一部分美国人甚至认为既然国民党不积极抗日,美国就应该直接支持中共抗日。此后美国积极与共产党接近,美国接近共产党,并不是美国人支持共产主义,而是美国人想利用共产党的军队打击日本。史迪威公开批评蒋介石把美国提供的武器优先装备自己嫡系部队的做法,史迪威说:“美国军援的分配,应该以军队能否作战作为标准,包括共产党的八路军在内。”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以为罗斯福同情中国,向美国提出了不少条件,最大的要求是美国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罗斯福不好薄蒋介石的面子直接拒绝,只是说他个人同意,但要经过国会批准。但蒋介石以为罗斯福个人同意就等于美国同意了,多次向罗斯福催要这10亿美元。
在开罗会议上,决定中国军队和英国海军于1943年年底发起第二次缅甸战役,夺取印缅道路。但后来美英更变了作战计划,英国海军不配合中国进攻,罗斯福要求中国先单独发起第二次缅甸战役。罗斯福发电给蒋介石:“阁下同意计划的变更吗?”蒋介石回电说:“如果阁下给我10亿美元,再把空运量加倍的话,我就同意。”
蒋介石强调,除非有英国海军配合,或者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否则中国就要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后到1944年雨季以后。蒋介石的态度激怒了美国人,只张口要钱,不出兵打仗,和以往的中国军阀又有什么两样?
1943年开罗会议后,蒋介石多次向罗斯福索要10亿美元贷款,并声称如果美国不给贷款中国就要停止对日作战。蒋介石的做法激怒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很多美国人,他们说:现在美国就象欠了中国的债一样,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解放被占领国土的义务,好象中国军队是美国的雇佣军,对日军作战纯粹是为了帮助美国打仗,不给钱就不打。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并非真的没有钱。据美国方面调查,当时中国富人在美国银行的存款约有33亿美元,如把这些富人的存款拿出来充作军用,足够再抗战5年。美国国会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国无条件贷款5亿美元后,再也没有批准向中国贷款一美元。
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军用物资。但这些援助物质,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装满战略物质的卡车从印缅公路开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这些战略物质就出现在黑市上,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也向罗斯福密报很多美援物质都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资的走私贪污称为“二战中最大的丑闻”。
四、
按照开罗会议的商议,中国军队将在1944年春季向缅甸日军发动进攻,可是届时中国军队却迟迟不动。罗斯福多次催促蒋介石出兵,蒋介石以美国不给10亿美元贷款为由,要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迟到1944年雨季以后。罗斯福被蒋介石的态度激怒,放出狠话:“如果阁下再不出兵,美国将断绝一切经济军事援助。”在罗斯福的强压下,蒋介石被迫出兵,1944年4月,何应钦率新军进入缅甸,开始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1944年春季开始,日军又在中国大陆重新发起了攻势。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为此日军设想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攻占美军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日军打通中国陆上通道的“一号作战”开始后,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着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击败上万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一号作战”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中国军队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望风而逃。
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表现非常不满,为什么中国军队一再败退?罗斯福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视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利用华莱士来华,延安的中共乘机发动宣传攻势,声称他们想对日军发起反攻,但国民党政府不让他们对日作战,希望美国直接向延安提供军事援助,50万共产党军队就会立即向日军发起反攻。中共同时利用美国人喜欢民主的心理,大打民主牌,指责蒋介石政权不讲民主。驻扎重庆的共产党代表周恩来、林祖函等人,也频繁出入美国在重庆的大使馆,抱怨蒋介石政府压制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
与蒋介石政府的避战保存实力相比,中共的积极对日作战姿态,以及尊重民主自由的宣传,使不少美国人耳目一新,对延安大有好感。不少美国记者到延安采访,也称赞延安政府清廉,人民抗战热情高涨。
1944年6且18日华莱士到达重庆,蒋介石为了给华莱士一个好印象,把重庆的乞丐全部关进了收容所,但华莱士对重庆政府的印象仍然很糟,华对蒋介石政府的评价是:“一个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落后无知的政府。”华莱士到达第二个访问地昆明后,向罗斯福发了如下的电报:“我们对蒋介石的支持恐怕是一项短期投资,他实在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战后中国的领袖大概将会通过政治变革或革命的方式产生出来。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战后中国的领袖出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五、
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多次向罗斯福建议改革中国军队,这时罗斯福也开始感到史迪威的建议是必要的,考虑让史迪威接替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
1944年7月7日,罗斯福发电给蒋介石:“鉴于中国战局危急,我感到有必要让史迪威指挥在中国的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我理解阁下对史迪威将军的感情,但是我找不出另外的人选,具有史迪威那样的能力和决心,能够实现我们打败日本的远大计划。为此我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请阁下把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将军。”
由于中国军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下连连惨败,蒋介石也不好公开拒绝移交军权。但作为政坛老手的蒋介石,巧妙地使用拖延战术,蒋介石给罗斯福回电说,原则上同意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但请罗斯福给他一些时间,仔细考虑让史迪威担任全权指挥的具体办法。同时蒋介石立即派宋子文到美国活动,拉拢美国政界要人为他说情。
8月23日,蒋介石又接到罗斯福发来的电报,催促他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这是罗斯福的第四封催促电报。因此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一些表面的让步,请罗斯福派一个特使来华协调移交军权的工作。罗斯福便派赫尔利为特使,于9月6日到达重庆。9月12日,蒋介石与赫尔利特使的会谈达成以下结果:一、史迪威的职务名称定为“中华民国陆、空军前敌总司令”;二、史迪威亲自指挥中国陆、空军对日作战,但作战计划须经军事委员会审议;三、史迪威对其管辖部队,可依据中华民国法律实施奖惩任免之权。
9月13日,史迪威会见了中共代表,中共代表转交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史迪威的电报,表示愿意把中共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史迪威大喜,答应给中共装备五个美式机械化师。
虽然名义上史迪威已是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但蒋介石仍然没有把实权交给史迪威,罗斯福对此分外恼火。这时罗斯福又接到史迪威的来信,史在信中说蒋介石准备抽调缅甸远征军回国,意在坐等美国打败日本的胜利成果。罗斯福的愤怒到达了极点,于9月18日发电给史迪威,并请史迪威转交一封他给蒋介石的电报,用向部下发布命令的方式说:“请立即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一刻也不要再犹豫。”发完电报后罗斯福感叹说:“如果对方是欧洲国家政府的话,恐怕就不需要这样的电报了。”
9月19日,史迪威持罗斯福的电报面见蒋介石,此时蒋介石正在重庆郊外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赫尔利特使也在场。史迪威本想让翻译当众宣读该电报,但赫尔利阻止了史迪威,把电报译文交给蒋介石,说:“阁下自己看吧。”蒋介石看了电文后,沉默片刻说:“知道了,立即散会。”
等其他人离开会场后,房间里只留下蒋介石和宋子文,这时宋子文看到58岁的蒋介石,竞象幼儿一样抱头号啕痛哭。罗斯福竟然不顾蒋介石国家元首的身份,用下命令的口吻让蒋介石交出军权,极大损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以至于到失声痛哭的地步。蒋介石在9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面对罗斯福的“最后通牒”,蒋介石已无法再拖延,于是转用围魏救赵战术。9月24日,蒋介石和宋子文致电罗斯福,答应由美国人任中国军队总司令,但永远不同意由史迪威担任。9月26日,蒋又经宋美龄向罗斯福转达了如下电文:“余对罗总统平时的主张与意见无不尊重,但关于中国之三民主义与中国之主权,以及中国国家与个人之人格,如稍有损丧,则余必不惜任何牺牲,决不能因循迁就,否则即使联盟国作战完全胜利,则虽胜犹败。余决不能使中国赤化与主权动摇,并望友邦间能互相尊重人格也……”
蒋介石不惜决裂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为难,10月18日,罗斯福最后决定让步,调回史迪威,派魏德迈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
六、
史迪威被召回国,蒋介石甚为高兴。10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反省录上这样写道:“对此事之隐痛,亦可谓极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已误之国交,抗战已颓之形势,皆得由此启起机钥。此后军事、外交与内政,乃可按计划实施矣。”蒋介石授予史迪威青天白日勋章,被史迪威拒绝,但史迪威在启程前,却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电道别。
表面上看,蒋介石在与史迪威的抗争中赢得了胜利,但蒋介石却是事实上的输家,因为蒋介石搞糟了国民政府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使美国不再积极支持蒋介石政府,所以蒋史之争也为日后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史迪威被招回后,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多篇批评蒋介石政府的文章,进一步损坏了蒋介石政府在美国舆论界的形象。史迪威离任后,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魏德迈上任后,向罗斯福提议用美式武器为中国军队装备三十六个师,并进行美式训练,但被罗斯福搁置不理。
更为严重的是,蒋史之争降低了中国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美国预计发动对日本的总攻要牺牲100万以上的军人,因此罗斯福希望中国共同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可是中国的现状使罗斯福对美中联军共同反击日军的设想完全破灭,不得不请苏联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当然不给苏联好处,斯大林是不肯出兵的,所以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以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方式,来换取斯大林对日作战,也可以说是蒋史之争造成的间接后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耿飚:曾打死4只老虎,虎肉送给毛泽东,91岁逝世葬礼堪比国葬
2021-01-09红色小兵:毛主席的真正战友和助手 ——纪念周总理逝世45周年
2021-01-08•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