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可以从内在规定、建设目标、推动力量、评阅方式等四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人民至上、完善政党领导、实现成果共享,充分彰显了人民主权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本质要求;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政治现代化切实保障人民权利、推进政治发展、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满足了回应人民参政、保持制度活力、回击世界质疑的需要;再次,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挥团结人民力量、汇聚人民智慧、推动全面发展的功能,真实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需要全民力量与智慧、以民主促发展的现代化;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化人民监督、接受人民评判、重视人民态度,切实保障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所处的授权者、管权者、受惠者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既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展开,又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取得成绩。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起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比如: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3-1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分析发现,无论是“五个文明”还是“九个方面”,其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使其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表达和实践路径,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即中国式现代化既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展开,又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取得成绩。
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探讨是前沿理论议题,目前成果较少,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安排[3],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4],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5];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关于民主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的结晶[6],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民主[7],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超越了西方式民主[8];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助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完善[9]。上述研究成果从目标和手段、内涵和外延的角度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并从普遍和特殊的角度探索了二者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虽然有一定的启发性,但缺乏系统性分析,宣传解读强于理论论证,少有研究强调发展成果共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成果的民主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少有研究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人民的监督、评价、态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定、建设目标、推动力量和评阅方式。
二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2],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人民民主表现形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构成其价值指南和行动规约。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确保治国理政始终围绕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而展开;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确保实现民主强国的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要求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有效回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体的人民性要求国家的一切建设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展开。作为执政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中国共产党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严格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时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上升为国家意志,贯彻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并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不偏向、不走样,真正实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10]只有真正做到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是符合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比如: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严格遵循“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最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等多个座谈会,亲自前往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考察调研,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政府还开辟了网上意见征求渠道,从网民的110多万条留言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规划起草组正是根据各方面意见不断修改,形成终稿,确保了“十四五”规划内容如实反映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11]。
2.完善政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人民意志的践行者,党不断增强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有效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决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程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高度,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强化自我革命。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打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对腐败零容忍,持续完善和落实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党员干部始终心系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做到老虎和苍蝇一起打,有效遏制了党内腐败,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改善了政治生态。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余人、县处级干部18.2万余人[12]。对比来看,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政党领导执着于争权夺利,无意于自我革命,更无意于完善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利益”不过是政客在选举时的漫天许诺,是政党取得权力的工具,西方式现代化最终沦为权贵扩大私利的工具。
3.实现成果共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3]。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展开,还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努力践行宗旨,回应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使得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创、由人民所享,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体现,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的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浙江省率先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实现,人民的经济、社会等民主权利得到有效落实。相比之下,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富裕的只有资产阶级,中下阶层仍在奋力挣扎,民主成为富人宽慰穷人的政治游戏,少数精英建构的所谓“自由民主”,不过是其试图禁锢、驯化大多数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正如列宁所言,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少数人享受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14]。
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实现现代化。实现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党对政治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换言之,推进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障人民权利,推进政治发展,突出制度优势,把我国的民主政治打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人类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新选择。
1.保障人民权利的现代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活动的意愿越来越强,如何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创新权利的实现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参政议政的需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恰逢其时,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是对过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有效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充分彰显了民主的过程性和实践性特征,使得人民不仅拥有形式上的权利,更拥有实质上的权利,确保了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目前,全过程人民民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进入实践提炼为理论、经验上升为制度的阶段,并已形成典型样板。比如:上海虹桥已形成“民意广覆盖,流程全链条,信息全方位,联动聚合力,征询促法治,宣传接地气”的立法经验,人民群众能广泛参与到法律草案的立项、起草、调研、审议、评估、宣传、实施等全过程、各环节[15];成都摸索出以民主协商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通过建立“民主协商提能增效示范点”实现了小区精细化治理,形成了邻里间“守望相助、出入相扶”的友好氛围[16]。
2.推进政治发展的现代化。历史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建设而言,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民主政治只有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保持自身活力。回望中国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虽经历了挫折,但也获得了发展经验,民主发展始终处于持续推进中。从民主的视角来看,中国近百年历史可总结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争取民主、巩固民主、发展民主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局部推进民主建设,在根据地成立民主政权,实现了农民翻身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民主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接续创设,中国进入“人民民主时代”[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人民建设祖国热情持续高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摸索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建设方略,基层民主广泛铺开,协商民主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彰显了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全过程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全过程人民民主已在人大实践、政协运作、巡视监督、基层治理等领域全面推开,预计在未来五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将日臻成熟完善。
3.彰显制度优势的现代化。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无论东西方,都将民主化视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民主化,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化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民主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逐步完善党与人民的关系、党与法的关系、人民与法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三者关系的民主实践过程。它是一种同质性民主化,在国内事务上,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视协商共识、强调民主效能,有序扩大政治参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民主化;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国家间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地位平等的原则,主张各国协商处理国际事务。相形之下,西方式现代化的民主化是一个形式民主化的过程,民主被简化为竞争性选举。在国内事务中,此制度设计下的西方式民主化沦为异质性民主化,党派间为赢得大选而相互竞争、倾轧,执政党上台后只在乎所代表选民的利益,而在野党所代表的选民则成为民主博弈的牺牲品,西方式现代化的民主化无法根本保障公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甚至还会制造社会动荡,使街头冲突不断,流血牺牲时有发生,有学者抨击西方式民主是“弱势民主”[18];在外交上,西方式民主奉行霸权逻辑,主张以国家实力比拼处理国际事务,甚至为了巩固地缘政治优势,以输出所谓的“自由民主”为由干涉他国内政。由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民主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政治进步提供了新出路。
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1]8,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个团队能单独实现的,它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凝聚社会共识,齐心协力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其团结人民力量、汇聚人民智慧、推进全面发展的能力,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团结人民力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世纪工程,是离不开众人力量的现代化。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个体意志增强,需求越来越多元,利益越来越多样,社会分层也越来越明显。在资源有限、区域限定的条件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难免在利益和价值层面产生一定的冲突,如何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做到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19]190,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三国志》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来强调众人的力量[13]。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团结动员的功能,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民主协商形式平衡利益、凝聚共识、共同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20]292-293比如:在基层治理中,村民或居民通过村民议事会、坝坝会、居民论坛、小院议事厅等形式,就家园建设等问题发表意见建议,寻求社会公约数,在有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村民或居民也通过参与家园建设,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成就感,人民民主实践就此向前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动机,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群众力量。
2.汇聚人民智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世纪工程,是离不开众人智慧的现代化。它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个团队能单独实现的,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20]52“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21]人民是最有智慧的,人民掌握了最朴素的真理。在社会治理中,人民所提的意见建议往往最符合自身和现实的需要,因为人民是利益的相关者,对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最有发言权,能提出最接地气的解决办法,因此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19]27。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汇聚民智的功能,为人民贡献智慧力量提供了多种形式渠道。人民可以广泛参与到选举、决策、管理、协商、监督等政治过程中,例如通过政府官网、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向党员干部反馈意见建议。党和国家充分听取人民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资源供给、政策配套、人力支持等措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现实政治中,一些不得民心的决策往往是“领导拍脑袋”而未听取民意的结果,即使有为人民服务的实心,也会因不符合实际需要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比如山东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盲目推进“合村并居”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强拆村民住宅的情况,引发群众不满,最后被省委叫停[22]。由此案例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
3.推动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目标的现代化,而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定义中也能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于一体的现代化。推进“五大目标”需要一个着力点、一个重要抓手,而不是单边突进、各自独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便起到了协同推进的功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能保证“五大目标”的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其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能够切实回应人民愿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且其建设的结果能切实符合人民需要。正如有学者提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能保障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23]。以美丽中国建设为例,在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法、湿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的立法过程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开展专家座谈会、专题论证会等,确保以立法凝聚共识,实现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统一[24]。同时,法律的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幸福度,也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可知,民主实践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也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相比之下,西方式现代化就是多项目标冲突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本增长以压榨底层人民为代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谓的保护自由民主却以牺牲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为代价。
五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评阅方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5]70。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好不好、到不到位、有没有成效,由人民说了算。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凸显了人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授权者、管权者、受惠者地位,人民有权考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和品质。
1.强化人民监督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国之大者”,是事关全民利益、事关人心向背的现代化,在行进道路上不能出错,也不敢出错。而权力的使用对中国式现代化有巨大影响,运用得当,能实现人民利益;运用不当,则可能出现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甚至出现政治认同降低、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因此,人民作为授权者,应当监督权力的使用过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的使用始终围绕人民利益。正如著名的延安“窑洞对”中提到,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办法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6]。换言之,民主监督对国家兴衰有深远影响。有学者提到,监督民主应是继大会民主、代议民主之后的民主形态,是当下及未来民主的发展方向[27]。尽管我们目前已经找到了“自我革命”这第二个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一个答案不重要,而是二者都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民主实践角度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促使人民监督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通过有效打击人民群众反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乱作为、腐败等问题,实现以民主监督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可以提高治理质量,有效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品质。以网络监督为例,人民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就关心的问题对政府质疑和问责,促使政府端正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方式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2.接受人民评判的现代化。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由人民来评判,一个民主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成效同样应该由人民评判。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离不开人民的评判。以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需求结构单一,以追求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为主,现代化建设成效尚可通过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铁路公路建设里程数等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伴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越来越丰富多元,精神层面的获得越来越成为大众所需。人民越来越重视内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这种主观感受人各有异,难以通过单纯的指标加以量化。正如功利主义者所谓的快乐计算被人诟病一样[28],冷冰冰的数据难以测量人民的内心情感,因此听民声、汇民意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人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335来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已成为衡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主要途径。人民可以就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畅所欲言,扮演好阅卷人、打分人角色,通过各种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诉求,公职部门则依据人民的意见诉求扬优势、补短板,更好地推进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比如政务大厅中“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标语,就是人民评判的体现。
3.重视人民态度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政府工作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5]142,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水准,除了通过人民监督、人民评价的反馈,还有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标准,即人民态度。态度不仅通过表情、言语来反映,还通过行动来折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所表现的态度,能折射出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人民感到满意,说明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人民感到不满意,说明现代化建设有待改进。比如:人民能切实参与到民主政治各环节,那么民主政治生活就能生动活泼地开展;人民能切实享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权利,对自己的生活总体感到满意,那么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是感到满意的。再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出现形式主义、层层加码现象,人民虽然就此行使了监督和评价权利,但现实状况未能及时改善,那么人民就会感到不满意,对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会感到满意。对于人民态度的问题,有学者主张从情绪的角度理解政治,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29]。作为执政党,要极为重视人民态度,“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0]63,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衡量人民态度,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切实提高人民满意度。
六
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既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展开,又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取得成绩。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它规定了国家权力的运作要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更要有人民参与。人民不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还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来,即实现人民民主的全过程问题,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问题。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一要素都不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比如只强调成果共享,虽然是成果民主的体现,但没有过程民主,缺乏程序正义性和形式正当性,人民可能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满意。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本身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既能解决分歧、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汇聚民智、实现全民发展,又能规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权力运行,确保其始终围绕实现人民利益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伴随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最符合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际。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落实,既不能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高高挂起,仅视为对抗国际舆论战、彰显中国式民主优越性的大旗,又不能让民主的宏大叙事遮盖了生活实践,而应该切实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其贯彻到治理实践中,贯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一种“过好日子”的生活方式。直观地看,政治就是“过日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实就是“过好日子”的体现。比如:基层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所,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拉近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共同面对治理难题或治理目标,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我们只有真正搞好自身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实际成果彰显中国之治,才能做到既实现人民的幸福,又回应世界的质疑。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切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注释、参考文献略,具体见中国知网数据库。
作者简介:王炳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章来源于理论探讨编辑部 ,作者王炳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