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黄庭民:​物价理论与我国物价不稳定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点击:  作者:黄庭民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2-25 10:11:22

 

1.jpg

【提要】本文指出现有教科书所述主流物价理论存在的问题,依据马克思物价理论进行研讨深入分析物价影响因素;并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变化和货币发行历史,重点分析我国改开前的两次通货膨胀、改开后频繁出现的六次通货膨胀以及两次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央行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提供购买力稳定的货币。如何保持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主要施政目标,这是多个国家写入央行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的人民银行法与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物价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被西方称赞为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1],“要颠覆现存社会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则指出[2],“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办法是使货币贬值”。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崩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价飞涨,普通老百姓的储蓄都在恶性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从而一起反对蒋介石政权。一战结束后的德国魏玛政府,同样因高涨的物价而倒台。

 

考虑到很多主流专业教科书在介绍物价理论时都存在明显错误,例如,曼昆[3]和萨缪尔森[4]分别所著《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5];切凯蒂《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6]都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市场上的总交易额,本文先回顾现有理论,再讨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和我国多次出现物价高涨的原因。

 

一、货币数量与物价理论简介

 

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管子[7]就指出货币数量与物价相关,主张国家垄断货币铸造,控制投放市场的货币数量来调控物价,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发现和利用货币流通规律的,与现代社会的物价管理思想是一致的。2500多年后马克思才第一次提出了货币与物价的定量关系[8],它与当今使用的指导物价管理的定量理论是一致的[9]。

 

通常情况下,按照马克思市场交易额恒等式可以很好地分析物价的变化。在商品交易中,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总交易额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分别如下:

 

总交易额==MV==PT   (1)

 

因而上式是恒等的。两边对时间做微分(省略了dt),就可以得到:

 

d(MV)=MdV+VdM==d(PT)=PdT+TdP   (2)

 

两式分别除以1式两边,就得到:

 

dV/V+dM/M==dT/T+dP/P   (3)

 

用文字描述上式,就是:

 

货币流通速率变化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率==社会交易量变化率+物价变化率   (4)

 

上式是有关四种物理量的变化率恒等式,在通常情况下,短期内总是成立的。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小心,各个物理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主要包括:

 

1、只有用于交易的资金才能算货币,主要包括现钞和存款。但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参与交易的存款所包含的范围是不同的。在美国,个人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改动账户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息损失也很少,从而使用定期存款支付账单是很常见的。美国的个人定期存款就是需要计入的货币。相反,在我国改变商业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需要到银行办理,利息损失较大,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个人使用银行转账支付。最近几年发展的网络支付平台,也可以办理存款,应当计入货币了。此外,使用贷记卡付账,等于个人向银行借贷,贷记卡消费额也是货币。一个很大问题是,我国官方没有提供可靠的参与交易的货币量,所统计的几种货币量都不是参与交易的总货币量,缺少了部分数据,尤其贷记卡支付数据。

 

2、社会交易量也是人为确定的量,通常政府没有统计数据,常用国内产值增长率来代替社会交易量变化率,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专业教科书都忽略了两者的差别。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以前通过调拨的大量物资转移,都改以市场交易了,交易量大增,对货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3、物价水平代表的是各种交易价格加权计算的物价,与人们规定的统计方法有关,各国都依据本国市场交易情况,各自规定,相互存在差异,也与人们关心的各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消费品物价不同。对于金融交易,例如,债券买卖交易的是货币使用权,不能计入作为使用权交易的货币,应该计入的是货币使用权费用,也就是利息。只是各国都没有将金融交易费用计入物价中,则该部分交易,就不应计入交易量中。

 

从交易恒等式出发,通过对时间微分得到变化率恒等式。从数学上来看,在无限短时间内,变化率恒等式是成立的。在实际经济世界,由于农业产出的季节性,农产品交易也就具有周期性特点,而很多工业产业以农产品做原料或与农业相关,例如化肥行业,从而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因此,人们关心的变化率是一年期的变化率,其他时长的变化率,从原理上看,没有可比性。从数学原理出发,一年期变化率恒等式是很有缺陷的,不符合微分要求,也是一种近似。

 

物价是人们交易行为的结果,人们的行为受思想影响和控制,从根本上说,是难以预测的。所谓正常情况,是外在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没有发生大的波动,仍然延续过去的思维和交易习惯。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以后,往往难以治理,就是人们的想法改变了,对货币失去了信心,不愿持有货币,例如,通常人们不会拿刚发的工资购买一个月的消费品,而是隔段时间采购一次,余钱存银行或者手上,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就会一次花光工资,导致货币流通速率飞速增加,且难以预测。因此,是否能用变化率恒等式分析物价变化,需要考虑过去一年社会是否有重大变化,一般来说,需要考虑的重大变化包括:

 

1、气候灾难引起的粮食减产,由于粮食是事关人类社会生死存亡的大事,粮食大幅度减少,往往引起粮食价格巨大变化,也就引起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变化,物价的变化也就难以运行在过去的轨道上了。例如,1815年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遮盖了阳光,导致1815-6年平均气温下降4-7摄氏度。法国鲁瓦的小麦价格,从1814年到1916年几乎上涨了3倍;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地区,食品价格飞涨,以燕麦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涨到92美元,涨幅达8倍[10]。到1816年7月,美国一些地区仍然普降大雪,使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价格大幅度上涨,当时美国还是农业社会,农产品物价明显影响了总体物价。

 

2、对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国外经济经济危机带来出口贸易巨大变化,从而影响市场交易和物价。国外进行贸易禁运或者大幅度涨价,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三世界产油国联合起来,将原油价格从每桶1-2美元涨到37美元,增长了20倍左右,导致美国石油价格猛涨和物价猛涨,当时各产油国又不愿拿石油换美元,导致美国无法进口足够的石油供应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石油短缺。例如,当时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总和也仅有343亿美元[11],主要在美国的西方盟友手里,美国无法印美元“购买”所需要的物资。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中国放弃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对抗美国,各国难以对抗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才让美国各个击破,重新控制了石油市场,导致石油价格从每桶30多美元降低到10美元水平,而且让很多产油国在美国和西方军事威胁下,不得不同意美国拿美元就可以购买石油了,这才是当时美国解决石油短缺问题的关键,也是美国解决物价问题的关键。石油价格对现代经济影响巨大,这是因为现代工业依赖能源,能源是工业机器工作的主要推动力,它驱动机器工作,代替人类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美国和西方国家长期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石油,以极低价格获得石油,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来源。

 

3、战争和其他全局性灾难的影响。美国通过军事侵略和威胁,获取经济利益,是美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常用手段。美国曾长期提供军事物资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在1931-1941年间,供应了19.5亿美元战略物资给日本[12],占日本战争消耗一半以上,十倍于美国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出售并运到中国抗日战场的战争物资。当时蒋介石政权为了拉拢美国支持中国抗日,以极低的价格供应美国钨砂等关键物资,不到当时卖给欧洲葡萄牙价格的三分之一[13],使得当时的民国政府需要大量补贴生产企业,才能维持钨矿企业的运行。抗战时期,我国物价上涨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

 

弗里德曼的名言[5](p576),"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暗示物价上涨过快总是钞票发行过多引起的,这并不正确,虽然大多数时候物价上涨是发行过多货币引起的,但上述三种情况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影响货币流通速率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发薪周期的变化,从发月薪改到西方国家实行的发周薪,普通老百姓手里的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增长。对农业来说,一年种植两季的地区改种一季,则产出周期发生变化,农村地区的货币流通速率就会降低,与之相关的化肥等工业行业的货币流通速率也会降低。工业界也同样存在产品生产周期,如果技术进步明显地减小了生产周期,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率。美国戴尔公司首先采用无库存生产,就降低了资金占用率,从而增加了货币流通速率。大量涉及资金借贷的金融交易,常将资金从不需要使用者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使用者手里,主要作用是增加了货币流通速率。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钞和存款,两者的流通速率差异较大,我国由于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两者比例上变化,使得货币流通速率发生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短期内,可以假定货币流通速率保持不变,而西方央行通常追求的物价增长率是1-3%[6](p368),其基本理由在于,物价上涨过快,就是通货膨胀,影响人们使用货币,阻碍生产发展。而上涨率过低,甚至下降,则同样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经营风险增加。此外,近似地用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代替交易量增长率,式4可以简化,用来估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2%  (5)

 

反过来,也可以根据4式估算物价上涨率,忽略货币流通速率变化,可以简化为:

 

物价上涨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  (6)

 

由上式,还可以得到:

 

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名义国内产值增长率+物价上涨率   (7)

 

上述三式显然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假定货币流通速率保持不变,市场范围保持不变。虽然在金融领域,还有很多理论,讨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但基本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近年来我国国内产值增长率约为7%,可以假定是未来一年的国内产值增长率,因此,央行主要工作,就是让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等于9%。当然,在实际运行时,由于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如果物价增长率低于1%,就应该加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改革是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也使市场需要更多的货币,这是改革开放时代,我国基础货币增发率长期保持二位数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早期货币供应量可以用M1近似替代;由于网络支付平台支付金额越来越多,还应加上网络支付平台上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是否应加入,尤其是企业定期存款,则需要金融领域深入研究了,主要看提前支取使用的比例。影响M1和M2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基础货币发行量、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以及很大程度上由贷款政策决定的活期存款数量,市场本身也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用M2代替M1,方便不同时代比较,但影响货币流动速度的因素就更多了。主要规律可以简述如下:

 

1、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而增长,基础货币发行量决定了衍生货币基数。

 

2、货币供应量随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增加而减少。商业准备金率倒数就是理论上的货币乘数上限,决定了市场可能产生的衍生货币倍数的最大值。

 

3、贷款政策决定了商业银行放贷条件,就会影响贷款数额,大部分贷款都会转换为存款,从而影响衍生货币数量,决定了实际衍生货币乘数。

 

4、由于投资的滞后作用,生产和经济倾向于向前发展,贷款需求和交易就会增加,从而影响物价。央行依据市场物价变化调整目标利率和供应量,就是满足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变化要求。如果央行不能响应市场变化,就会影响物价,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5、经济危机影响。例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前,美联储实行宽松的贷款政策,使危机爆发前的美国的衍生货币M2乘数达到6,M3乘数达到9,接近理论货币乘数,也增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M3货币乘数降低一半以上,到2009年底,仅有4.4。这是由于此前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产生的效果。美联储不断加息,引爆泡沫,大量到期房地产贷款无法归还,通过倒闭几家大投资银行,美国赖掉了很多国际借款,也消灭了大量衍生货币,使衍生货币乘数大幅度下降。如果美联储保持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主要由M2决定,就会下降一半左右,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

 

6、市场美联储还被动给予商业银行贴现贷款,也就是说,市场有需求,央行就印钞,满足市场需求。但在通常情况下,数量很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很小,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主动贷款代价较大,同时央行依据市场情况主动投放货币满足市场需求了。

 

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央行需要为市场提供适量的货币,过多或过少,都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而另一方面,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是随人们的思想变化而波动的,加上季节影响,很容易影响物价。央行需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发行的衍生货币数量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基础货币数量和相关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总体数量满足市场需求。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虽然其铸币是100%的黄金白银,但由于铸币过多,一样导致物价上涨[14]。古代很多国家使用贱金属掺假,造出大量铸币,引起物价上涨,其原因也是铸币过多,而不是铸币品质过低。现代国家都是使用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只要发行数量适当,正常情况下,一样能保持物价稳定,最近十余年,美国和西方都和毛泽东时代中国一样,较好地保持了物价稳定。

 

二、我国历次物价高涨与央行政策影响

 

1、我国历年物价变化与生产增长情况

 

2.jpg
【图1  新中国历年物价上涨率与生产增长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实际生产增长率是名义增长率扣除物价上涨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物价虽然在多数时间里保持了稳定,但也出现过8次物价大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如图1所示,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给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到的居民消费物价历年上涨率数据与国内生产增长率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共有八次物价上涨幅度超过5%,分别是建国初的1950-1951年,1950年物价上涨率超过100%,1951年仍然达到12.5%。第二次是1961年物价上涨率达到16.1%。第三次是1980年,物价上涨率达到7.5%。第三次是1985年,达到9.3%;还未恢复正常水平,就发生了第五次高涨,1988-1989年,物价上涨率分别达到18.8和18%。第六次持续时间最长,从1992年一直持续到1996年,物价上涨率最高达到24.1%。第七次是2008年,达到5.9%。第八次是2011年达到5.4%。

 

除建国之初是治理民国政府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之外,其他历次物价高涨,都带来国内生产增长速率的下滑,其中1960年生产下降了43%,下降幅度最大,主要与当时苏联撕毁合同导致的经济困难有关。1980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小,生产增长率接近0,1988年和1989年则分别比上年下滑了7.6%和13.8%。九十年代初连续五年的物价高涨,带来了连续三年产出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达到11.1%。发生在新世纪的最后两次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实际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仍然保持增长。

 

3.jpg
【图2 我国历年流通中现金与物价增长率(1978年以前M0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数据汇编》,其他数据来自统计局数据库)】

 

4.jpg
5.jpg
【图3.  1983-2010年我国逐月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同比增速,上图:M1,下图:M0,P1代表物价(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经李楠计算整理[15])】

 

2、我国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增速

 

图2是新中国历年流通中货币M0增长率与物价上涨速率变化。图3是1983-2010年我国逐月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增速,其中货币增速是月度同比增速。从图2和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M0还是M1均在大部分阶段与物价上涨率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方式,而且物价上涨率变化滞后于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化,这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到整个市场需要时间。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前属于国家负责供应的,逐渐都进入市场,例如,住房、养老、医疗等,要求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远大于上述理论计算式,这是因为市场范围在不断扩大;到新世纪以后,新增加进入市场的部分较少,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下降,对应以前物价上涨率在正常范围的货币供应增速也开始产生较高上涨率了。但是,我国居民倾向于储蓄,也就是存款部分比例增大,带来货币流通速率下降,货币增速仍然大于上述计算式,此外,影响货币的因素很复杂,如准备金率,贷款政策等,导致两者不一致。

 

从图2和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60年以来的7次物价大涨,都与央行过量发行货币有关。1960和1961年流通货币增速均在30%左右,加上当时生产受挫,导致1961年物价上涨16%。1979和1980年流通货币增速均接近30%,1980年物价上涨6%。1985年大部分月份的流通现钞增速都超过50%,导致年底同比物价上涨率超过10%。1988年前后几年,几乎每个月的流通现钞同比增速都超过30%,最高接近60%,导致1989年前后同比物价上涨率接近30%。自1991年后,流通现钞同比增速超过20%,最高达到55%,一直持续到95年,导致95年前后物价大涨,同比物价增速最高接近30%。2000年前后虽然货币增长达到20%,物价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化导致市场范围扩大。而2008和2010年年货币增长率仅达到15%,就导致到物价上涨最高接近10%,其原因是该时期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

 

总的来看,自1979年以来,我国物价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非正常状态,除了6次通货膨胀外,还有1997-2003年连续7年处于严重通货紧缩,以及2009年持续一年的严重通货紧缩。按照美国和西方的标准,处于正常物价状态的时间很少。其中6次通货膨胀,都是央行严重超发货币引起的。第一次通货紧缩,虽然货币发行量有较大增加,但因为市场化改革导致范围快速增加,需要较多货币,货币发行不足应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三、为什么我国央行多次过量发行货币

 

央行是负责发行基础货币的唯一机构,通常央行是用增发的货币购买商业银行手里的票券来实现货币投放市场的。购买商业债券,就等于将货币借给了发行债券的商业机构,例如,美联储购买住房抵押的房地产债券,是将美元间接借给了美国政府支持的两房公司。购买国债,就等于借给了中央政府,这是西方各国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方式,在大部分年份,都占90%左右。购买了外汇,就等于无利息地免费借给了外国政府,这是西方精英给其他国家推销的毒药,也是西方为其殖民地定制的货币发行方式。过去央行还购买黄金白银,投放了部分货币,在很多国家央行,仍然储备了当初购买的黄金白银,只是因为物价经过多次上涨,当初购买黄金投放的货币,相比后来投放的货币,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例如,直到现在,美联储储备了约8000吨黄金,都是过去拿增发货币购买的,当初购买黄金的价格仅有每盎司20.67到35美元,对应投放的货币只有110亿美元,而美联储在2017年发行的货币总量高达4.4万亿,购买黄金发行的货币只占货币发行总量的0.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些都反映在央行定期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上。

 

1980年发生的物价过度上涨,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制定了庞大的发展计划,计划十年引进800亿美元设备和技术,发展工业。此前,1973年启动的43亿美元引进项目,到1980年初,大多还在执行,很多工程项目还没有完成,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为此国内既需要出口更多物资换取外汇,又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国家增发 了134亿元货币,推动各项建设,导致物价大涨。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相比增长了63.3%,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零售业增长37.3%,引发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83年我国流通中货币量为529.8亿,到次年就增加到792.1亿,增长率高达49.5%,远远超过生产增长。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8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46.7%。当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货币政策失控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

 

1993-1995年的物价大涨,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金融持续混乱。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这仍然是政府通过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推动投资,导致了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和高通货膨胀。

 

1995年我国人大通过央行法,禁止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杜绝了政府指令央行印钱借给政府,依据财政需要发钞的方式[16],央行转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按央行吴晓灵副行长总结,进多少外汇就决定了央行“被动吐出”多少基础货币[17]。当时我国正在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但是,当时国际上正发生东南亚经济危机,出口下降,我们外汇储备增长缓慢,在新的货币增发机制下,不能增加外汇储备,就无法增发人民币,导致人民币发行量不足,带来的是通货紧缩。从1997年到2003年,连续7年,物价同比上涨率都小于0。虽然当时我国有2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它们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只能用于购买西方国债等低利率,低风险的债券,国家却开始到欧美金融市场贷款增加外汇储备[18],以便作为新发行人民币的依据,增发人民币,减轻通货紧缩。

 

6.jpg

【图4 我国央行发行人民币依据中外汇占比】

 

另一方面,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意西方到我国直接投资,西方则同意进口在我国境内生产,实质仍然是西方资本家搬迁到我国的工厂生产的工业消费品。西方将很大部分工业消费品生产都转移到中国,我们的贸易顺差开始大幅度增加,于是人民币也就被动地增发出来,由于外汇增长过快,人民币增发过多,如图4所示,在2005-2011年间,依据外汇储备发行的基础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基础货币,引起物价上涨率过高。央行为了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一方面不断上调准备金率,降低衍生货币,使准备金率从最低时7%增加到最高时23.5%;另一方面则发行央票,向商业银行借款,以便收回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努力虽然减少了发行的人民币,但人民币仍然发行过多,尤其是当时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市场范围不再大量扩大了,因市场范围扩大所需求的货币不存在了,因此,货币增加率虽然比以前降低,物价上涨率仍然时常增加到5%左右的高位了。直到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出口市场剧降,才结束了此轮高物价上涨。

 

2008年后,全球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美国和欧洲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肆举债补助失业劳动者,包括延长发放失业金时间,迅速恢复了消费需求,使我国年外贸顺差高达5000亿美元左右,导致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增长率高达15%,从而再次导致了2010-2011年持续两年的通货膨胀。

 

四、央行货币发行问题的根源

 

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物价都过度上涨,正常年份较少,但当时我国国际环境有了巨大改善。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正常化,美国和西方已经不再公开敌对和武力威胁中国。美国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付苏联,苏联处于较大的压力,转而追求与中国缓和紧张关系,如1989年苏共总书记在两党关系破裂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到1991年苏联崩溃解体,其施加给中国的军事压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加上我国已经建成了“两弹一星”的战略核武库,安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国家的工作重心也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相比此前,自新中国成立,美国一直不承认新中国,而是积极扶持蒋介石集团,试图反攻大陆,恢复美国控制下的蒋介石政权。美国更是在1950年入侵朝鲜并轰炸中国东北,我们为了抵御美国的入侵,在朝鲜战场,和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按照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所立韩战纪念碑记载,不到三年时间,就消灭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225万人。直到1979年美国才与新中国建交,结束了公开敌对新中国的政策。相比毛泽东时代战争和战争威胁始终存在,备战始终是国家工作重点,显然,改开时代的国际环境要宽松很多。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四次物价高涨,主要原因都是央行发行过多货币,不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这主要是政府一再用发行过多货币的方式,推动大规模建设计划的执行,而实际产生的效果是物价大涨,产出反而下降。这是违背货币运行规律的必然结果,我们在物价理论上已经给予了分析,就是物价上涨率随货币增长率增加而增加,过量增加货币,让货币增长率太大,必然导致严重的物价上涨。1995年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 29条特别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周其仁教授指出[19](p46),它消除了多年以来威胁人民币币值不稳——政府因财政需要而超发货币。

 

此后,央行就主要依据外汇储备发钞了。进入新世纪的两次物价上涨,以及1995年以来发生的两次持续时间长达8年的通货紧缩,其主要原因是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也就是依据西方购买我国经济资源的需要来发钞。西方大量购买我国生产的商品,推动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度增加,使外汇储备猛增,就会带来过多增发的人民币,导致通货膨胀;相反,西方经济萎缩,购买我国物资需求减少,我们的外贸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增加缓慢,就会导致通货紧缩。这是更糟糕的发行方式。

 

美国培养人才的金融学教科书强调央行的独立性,就是要求央行发行货币必须依据国内市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能受其他因素干扰,尤其历史上,很多政府喜欢动用央行印钞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往往干预央行的货币发行工作,导致发行过多货币,带来通货膨胀危机。实际美国和西方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发行货币的,但它是央行主动行为,发行数量是央行决定的,与我国央行在八十年代发行办法的区别在于,我国央行是被动依据政府财政要求发行货币,发行数量是由政府依据财政需要决定的,不是央行依据市场需求决定的。我国经济界却片面理解西方的教科书,此后一直禁止央行购买国债发钞。美国联邦储备法第14条明确规定[20],联邦储备银行有权在公开市场买卖美国各级政府公债。从实际来看,迄今为止,美国央行在成立后的105年,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将发行货币投放市场的[21]。欧盟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立了超主权的欧洲央行,代替欧盟各国央行发行货币,但欧洲央行也是购买欧盟各国国债发行货币,让各国分享货币发行主权。西方央行储备国债,作为货币发行的主要依据。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央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但是,在此前,央行主要是依据政府财政需要发行货币,导致4次严重的物价上涨;此后则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实质是依据西方资本家购买中国境内生产的商品或工厂的需要增发人民币。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是依据我国市场的需要来发行适当数量的人民币,从而难以实现物价的稳定。发行的货币就会有时过多,导致物价大涨,有时则过少,导致物价下跌,通货紧缩。这也说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央行执行的最重要的货币发行政策,与央行的基本职责是相悖的,它是我国物价不能保持正常变化的根本原因。

 

1995年以后,我国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带来的问题更多[22]。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1)发行的人民币与央行储备的外汇是一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成了西方货币的欠条或代用券。这与过去西方国家依据黄金发行货币,货币成了黄金欠条,是类似的。这等于交出了货币主权,尤其是货币发行主权。

 

2)由于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民币也不断增加,要求对应的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因而央行储备的外汇,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是不能使用的,如果使用了,就意味着要收回与之对应的人民币,就是使市场上的人民币减少。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逆差时,也就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进口企业必然拿人民币通过商业银行到央行兑换外汇用于进口物资,将人民币现钞交回央行,外汇被用来购买国外的物资了,但是,市场上的基础货币与央行储备的外汇一同减少,就会产生严重通货紧缩。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4](p157)中指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因为它可以买到东西。……即使我们选择把货币储存起啦,它的价值也仅仅在于我们以后能够花掉它”。如果一直依据外汇储备发钞,就等于拿财富换回的西方货币都是不能使用的,只能储备在手,或购买利率仅为0.26%的美国国债,等于免费将外汇借给美国使用,从而等于免费将发行的人民币交给西方,让他们购买我们的工厂或产品。我国依据外汇储备发行的基础货币最多时约27万亿,都免费交给了西方。对物价有影响的货币还包括衍生货币,就是银行的存款,他们是通过贷款不断衍生进入市场的,持有者必须用资产做抵押才能贷款得到,由于西方免费获得了27万亿基础货币,可以控制很大部分资产用于抵押贷款,因而很大部分衍生货币也就给了西方资本家。

 

3)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增发货币,必须不断增加外汇储备才能增发货币。随着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拿物资换外汇,向西方单向供应工业消费品,我们的资源随产品出口而大量流失,优质资源就会逐渐趋于枯竭。据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文件[23],我国已经有69座城市资源枯竭了,需要国家资助转型发展了。这造成我国矿产资源价格猛涨5-10倍,带来物价大涨。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与物价飞涨相关。例如,最近几年政府为社保资金头痛不已,不断放风,要延长退休年龄。其内在原因,就是20-30年前,我国工资很低,月收入在30年前仅100元,上交的退休金仅几元钱,经过这么多年的物价飞涨,当时上交的退休金,远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导致退休金缺口巨大。

 

4)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经济资源实际是通过货币来进行控制的,我们的大部分货币都给了西方,导致经济资源很大部分被西方控制。因此,所谓的私有化,其实质就是外资化。我国改革开放开始阶段的私有化进展很慢,到九十年代中期,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还占95%以上,但此后,我国央行每年提供1-2万多亿人民币现金换给外国资本家搞私有化,才真正推动了私有化。按照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公有制企业比例直线下降,目前产值已低于10%,雇佣劳动力仅占3%,实际等于免费将我们的资产和经济资源交给外国资本家,产出大都归美国和西方。由于美国资本家控制了产业链的关键部分,拿走了所控制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造成的后果是,我们有巨大生产能力,却积累少,消费少,人均消费量甚至低于世界的一半。虽然现在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高于美国历史最高年份10倍左右,例如,钢材产量11.25亿吨,超过美国10倍,水泥产量24亿吨,是美国的30倍,各种工业消费品按人均都比不搞生产的美国高百倍以上,更是美国大规模建设时代生产量的100倍左右,但基础设施如铁路和机场等建设速度仅是当时美国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甚至低于我国前30年工业从0开始时期。而美国和西方已经不搞工业消费品生产,消费水平比中国高十倍以上,过上了不劳而获的生活。美国的所谓国民产值,85%是国内服务业的增值,大都是低价进口商品,高价零售的差价,也就是零售服务中的劳动。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总结为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24]。我们的人均产出高达8000多美元,但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美元,大部分产出都被西方拿走。

 

5)按照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的实际操作过程,央行有两种方式向市场投放人民币。第一种是国内企业出口物资到国外赚到西方货币,再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这种情况也可视为外资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到国内市场购买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国内市场上物资减少了,货币反而增多,从而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涨;另一种是外资拿外汇到国内通过商业银行从央行那里兑换到增发的人民币,用于国内投资,例如购买工厂等,单纯在国内增加货币,从而推动物价上涨。这两种方式都是依据西方购买我国产品和工厂的需要来发行人民币,而不是依据国内市场需要来发行人民币,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发行失去控制,要么过多、要么过少,这是造成我国物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6)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我们挣来的外汇常常过少,我国政府便使用了各种办法,包括优惠引进外资,出口退税和低人民币汇率等低价贱卖措施来获得外汇,损失巨大,甚至不惜到西方借上万亿美元的高利率贷款,每年免费给西方奉送利息1500亿元以上[25]。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一年损失就高达3.66万亿美元[26],超过当年产出一半。有时也出现外汇过多的情形,导致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过多,这时央行就必须发行债券,通常叫央票,以回收基础货币,减少市场上的人民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这时央行反而需要向商业银行付利息。按照两国央行官方报告,美国央行每年获利约1000亿美元,我国央行每年都做不到收支平衡。如果学西方依据国债发行货币,按当前国债利率,央行每年至少获利1万亿元人民币。

 

7)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部分都是在美国银行系统账户上的分类数字,购买的美国国债是美联储国债账户上的数字。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总数不到1万亿美元左右,远低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外汇储备,储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通常理解的美元货币,因为所有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都给中国还不够。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下,我们的大部分外汇都储备在西方,风险是很清楚的。美国精英要消灭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举手之劳。一旦中美两国之间发生对立,则中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会瞬间消失。当初利比亚卡扎菲和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储备在西方的外汇,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对付西方,反而成为西方收买反对派反对他们的工具。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当局作为反对派,最近又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不可不防。但是,直到2017年11月底,按照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我国人民币发行依据中70%仍然是外汇,对应储备的外汇高达3万亿美元,这是十分危险的。

 

8)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汇率的波动,央行自身就难以做到账户平衡,天然就是不稳定的,例如,当发行货币时,一美元对应8元人民币,但汇率变成1比6时,1美元只能回收6元人民币,原先发行的8元人民币留下了2元人民币,就没有任何依据了。

 

9)按照美国的货币制度和政策,在Cecchetti 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6],第2.2.1节商品货币与不兑现纸币,介绍美元是不兑换欠条;17.1.2节明确指出,央行发行的现钞是央行负债。因而美元是美国政府开出的不负责兑现的欠条。人们只能到市场上购买物资实现兑现。第15.2.1节 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指美联储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美元每年贬值,等于自动赖账。因此,美元是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欠条。拿财富换美元,会不断自动损失。1970年35美元就可以兑现1盎司黄金,如果当时拿1盎司黄金换35美元,今天这35美元就会贬值到不到0.01盎司黄金了,其价值不到当时价值的百分之一了。奥地利学派称之为厕纸货币。很多人将美元当财富,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应西方货币的不是财富,而是国债等欠条。我们大量储备西方政府发行的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货币欠条,无论如何都是损失。

 

五、讨论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6次通货膨胀、2次通货紧缩,在大部分时间物价都很不正常。其根本原因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脱离本国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先是依据政府财政需要,1995年后则是依据外汇储备,实则是依据西方购买我国经济资源的需要发行货币,导致上述9大经济问题,也储备了大量外汇。

 

外汇储备主要用途是解决国际贸易付款问题,国际经济学理论指出,一般仅需要满足1-3个月进口额。而且西方国家主要储备黄金,很少储备外币,整个欧盟储备的外币仅有2000多亿美元,美国仅有400多亿美元。这是货币主权原则决定的。储备大量外汇都等于将大量经济资源交给外国控制,如果让战争对手印钞票,就可以在我国市场自由购买物资,扰乱我们的市场,则失败的结果早已注定。央行法制定了详细的办法,由央行牵头实施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货币主权,禁止外币侵犯我国货币主权,政府动用国家机器,禁止国内市场流通外币,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防止竞争对手通过印钞获得物资,而且杜绝对我们市场经济的干扰。但我国央行长期依据外汇储备发钞,需要不断增加外汇才能发钞。我国为增加外汇发行货币,长期以来,制定出口导向政策,通过优惠政策,祈求西方拿货币购买我国物资,将货币主权拱手交给西方。我国长期储备大量美元等外汇,其根本原因就是依据外汇储备发钞,使央行不得不大量储备外汇,甚至在当前外汇储备中,有上万亿美元是从西方金融市场借来的高利率贷款,而借来的外汇,主要用于购买年利率只有0.26%的美国国债,等于免费送给美国利息,每年高达上千亿元。美国和西方央行实施的是稳定的通货膨胀政策,大量储备的外汇,对应了大量财富流失,意味着国内市场上物资减少,货币反而增多,从而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涨。这是十分荒谬的货币政策。

 

虽然近两年我国外汇储备不再增加,央行主要依据商业债券增发货币了,其缺点是不增加市场上净资金,仍然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央行并没有改变被动参与货币兑换,仍然依据西方购买我国物资的需要提供人民币兑换外来的美元等西方货币,只是因为贸易顺差被西方投资收益所抵消,导致外汇储备收支平衡。 相反,西方各国政府基本不参与货币兑换,实施的是货币兑换市场化,由市场参与者负责货币兑换,只有在外汇短缺时,政府才会参与兑换,兑换的是盟国的货币,而将中国的人民币排除在外汇市场之外,而且在危机时,通过政府间互换解决外币短缺问题,却不会与中国互换。西方不能平等对待我们,我们就应当学西方,同样对待西方,对西方货币进行管制。

 

市场经济是靠货币来驱动的经济。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每年央行都需要向市场增加一批货币。每年新增货币的投向,影响当年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共同发展。西方各国都是交给自己的政府,由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我国长期依据外汇被动发钞,将新增资金交给西方,让西方驱动我国的经济为西方服务,形成的经济模式,按照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总结,就是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模式。美国已经不再需要生产工业消费品了,只需印钞就可以到中国购买工厂,让中国老百姓替美国生产了。这是过去殖民地时代西方国家从未达到的。

 

我们应消除依据外汇储备发行的货币,政府增发国债置换外汇,将外汇所有权交给国务院财政部。国务院应取消目前为增加外汇储备制定的各项政策,尽快减少外汇储备到合理数量。相关政策建议包括:

 

第一,人大应立法,禁止央行拿增发货币购买外汇,如此美国和西方资本家就不能自动换到人民币,到中国购买资产投资了。我国外汇兑换市场早已建立,西方资本家应在市场上兑换人民币。

 

第二,外汇储备所有权应交给政府,换取政府发行的国债,将央行发行人民币的依据转换为国债,央行不再保留外汇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

 

第三,取消出口退税;增加人民币汇率,促进进口,从而转变外汇顺差为贸易逆差,通过市场花掉外汇,政府就收回了人民币,国内市场还增加了物资。

 

第四,应立法规定,央行应根据市场需要,增发人民币购买国债或国内银行债券,满足市场需要,保持物价稳定。央行增发人民币应主要购买国债,将发行的人民币交给政府,用于国内建设。

 

第五,我国国债数量较少,仅有14万亿,远低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应大幅度增加国债,满足央行发行货币需要。

 

【致谢:感谢广州求心研究所党爱民先生的有益讨论。】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M., 货币的祸害,安佳译. 2008, 北京: 商务印书馆. p. 182-195.

2. Samuelson, P.A., 经济学(上)第12章. 1992,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p. 1274.

3. Mankiw, G.N.,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 2009: 北京大学出版社. p. 140.

4. Samuelson, P.A. and W.D. Nordhaus, 宏观经济学, 萧琛主译. 2012,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 p. 34.

5. S.Mishkin, F., 货币金融学. 2010,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 324,362.

6. Cecchetti, S.G.,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2007,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p. 20.

7. 王擎 and 黄娟, 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思想的瑰宝——《管仲》的货币、价格学说与政策.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3): p. 25-28.

8. 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 2004, 北京: 人民出版社. p. 865,142.

9. 范炳良, 浅析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西方的货币数量理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4): p. 91-95.

10. Tooke, T., History of prices, Vol.2 1838, London: Longman.

11. IMF, Annual Report of the executive board for the financial year ended April 30, 1979. 197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USA.

12. US_BUREAU_OF_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57. 196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7,683.

13. 吴太昌,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活动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6(03): p. 119-134.

14. Gomes, L.,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Mercantilist and Classical Perspectives. 1987: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 19.

15. 李楠, 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 2011, 吉林大学.

16. 周其仁, 汇率评论之十六:被动超发货币的教训,经济观察报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 收录在《货币的教训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出版. p. 46,51.

17. 周其仁, 汇率评论之四十九:人民币以何为锚. 收录在《货币的教训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出版.

18. 黄卫东. 增发人民币应购买物资,而不是外汇--从我国借高利率贷款买美国国债谈起. in 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2015.5,全文: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7731. 2015. 吉林长春.

19.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汇率评论之五一: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_周其仁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7c17e0100ttpq.html. 2012: 北京大学出版社. p. 209.

20. The Fed - Federal Reserve Ac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aboutthefed/fract.htm. 2010,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Congress.

21. 美联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2015 2015.1.8 2015.1.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

22. 黄卫东, 《中国人民银行法》亟需修订. 改革内参(本期公开发表), 2013. 2013(17): p. 18-21.

23. 国务院批准确定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http://www.zjkfgw.gov.cn/Macro/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4. 2011.

24. Ferguson, N., 货币崛起,高诚译.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5. 黄卫东, 增发人民币应购买物资,而不是外汇 -从我国借高利率贷款买美国国债谈起, in 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2015.4. . 2015: 吉林长春.

26. 杨多贵等, 国家健康报告,参见:2011美国攫取霸权红利逾7万亿美元 中国损失最多-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 北京.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