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赵曾贻:重视新发展中领域泛化的影响
点击:  作者:赵曾贻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5-18 09:38:27

 

1.jpg


世界发展正进入大变局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考虑世界所发生的诸多新变化、新因素、新条件,其中领域泛化问题应该是与世界变局有关的,与新变化、新条件有关的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领域泛化的由来

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是随着学科分类而不断发展的,从物理学科中分出了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学;从化学学科中分化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中又分化出生物化学;生物学中分出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等。但实际上,学科领域的发展除了“分”外,还有一个“泛”的趋向一直同时进行着。学科领域的发展是在“分”与“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这里所说的“泛”是指领域定义的广义化的泛化,而不是指在原定义下仅是量的扩张的泛化。定义的广义化往往是对原限定条件的放宽、放广、放更精准严格。相对论从狭义进入到广义,对物质世界的限定是更深入了,深入到微观和宏观的更深层次。

数学领域发展的泛化是非常典型的,并引起所有研究者的关注。最早数学是定义在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数和形的表达及研究方面的。在研究中,人们开始重视研究现实事物的数之间的抽象“关系”,并可以表达为“函数”。而“泛函”将函数表达的元素从“数”广义扩展到一般的“元素”,这种一般元素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他抽象事物,还可以是“关系”,包括“函数关系”。所以,泛函实际把传统数学推进到广义数学,在此含义下,一个矩阵内所放的元素也不是限定在“数”或变量,而可以是任何被抽象了的“元素”,而矩阵这种关系本身也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元素。这样,整个现实世界都可以被数学表达,可以被“数学化”。这样的数学也成为对现实世界如何被元素化并被数学工具标记研究的学科了。

从认识论的规律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着“由表及里,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趋向,实际也就是由狭义、粗化到广义细化的趋向。所以人类的活动领域和研究领域的泛化趋向实际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必然趋向,而学科定义泛化的趋向也是属于这类趋向。

二、当代领域泛化的趋向与现实

当代各类领域和相关学科的泛化现象日趋普遍,相互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向了,而是亟待认识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1、泛逻辑

思维科学在当代发展迅速,经典形式逻辑描述人类的逻辑判断只限定在肯定、否定和他们的多元组合,组合方式也只是与、或、非、异或等关系。现代研究人类认识世界和智能思维的规律则发现人类智化思维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应用经典逻辑,而是应用柔性逻辑进行的。其中既有值域边界的柔性,又有对关系的柔性。比如说肯定与否定,具体往往是有条件的肯定、有部分成分的肯定。肯定中又有条件的变化和相关否定的部分。所以,人们研究有着模糊边界、模糊值域的表达与关系,称为“柔性逻辑”、“泛逻辑”。而这种泛逻辑往往还较难用传统逻辑符号和数学式子表达,它们常常要用更复杂的表达式或者一段算法程序来实现。何华灿教授及其团队将泛逻辑研究应用到智能控制等诸多领域,发展了连续可控的逻辑体系,统一了各种不确定性命题连接词的运算模型,在有关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中较已有的刚性逻辑有许多新的突破。泛逻辑研究应用已经在人工智能与控制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

2、泛工程

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创造了“工程”一词,其本来含义是有关制造、建设项目的实施任务总体的称呼,后来扩展到许多工业和建设领域。美国有了五大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从事工程工作的技术人员都被称为“工程师”。但长久以来工程一词是不断被泛化的,被应用到各类领域,有了各种称呼。比如:软件工程、普法工程、育人工程、青蓝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扶贫工程等。实质上也是把工程定义泛化了,将具有重点实施的系统性项目称为工程。这也使得工程研究成为一门特殊的科学,称为“工程科学”。钱学森等研究推广的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就包含了工程科学,并发展出系统工程的研究方向和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也为各类学科广泛应用。
 
3、泛资源

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紧密相关的。工业革命以来虽然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加快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资源争夺的全球化、全面化、尖锐化和系统化。但资源学科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开始形成的。这些资源学科与相关专业很多是从原来地球物理类专业发展而来的,以研究自然资源为对象,涉及土地、水域、森林、矿产、海洋等研究,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应用,特别是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进展,资源概念逐渐流行并泛化,“资源”一词已经几乎被一切学科领域广泛使用。但对广义资源(泛资源)的学习和研究尚为薄弱。资源被定义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从现在各个学科广泛使用的资源概念的实际应用含义来说,上述定义已经偏窄。这里所指的广义资源定义为:资源是一切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用的事物。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可以是非物质形态的东西。资源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所有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有用性是资源最本质属性。(上述引用于《泛资源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2)

近些年来,资源科学领域专家已经关注到资源泛化的问题。封志明教授在分析资源学科发展时就引出资源学者的看法:石玉林先生指出,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配置的综合性科学,它由自然资源学、社会资源学与知识资源学三大部门组成。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这对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研究各类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科学属于应用基础学科,目的在于高效利用资源与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沈长江先生把资源科学进一步表述为以资源及其管理为对象,研究资源的形成、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学问。他把分属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与知识资源等不同资源领域中的分支学科,在资源属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观念与多源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群。泛化的资源科学既继承了传统学科中有关资源与资源管理的内容,又区别于传统的地学、生物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表达资源、评价资源等泛化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对创新发展甚为重要。

4、泛生命周期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世界的周期性,天体运动的周期性,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周期性等,乃至所有生命的周期性本质。人类还很早就研究了宏观天体物理世界的周期性对地球生命体周期性的影响,“生命周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生命科学的定义也泛化到社会、文化领域。企业、产品、项目、工程甚至思想等都因其周期性特征而被赋予“生命”。“生命”被泛化了,“生命周期”也泛化了。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方向。人类社会政权更替的所谓“周期律”也被众多执政者研究讨论。

由于“资源”的泛化和“生命”的泛化,进而使得更多大小领域的泛化几乎层出不穷。泛制造、泛生产、泛组织、泛教育、泛流通、泛空间等等都出现了,尽管这些泛化现象至今还没有引起社会普遍重视,缺乏研究,但其越来越快地进入现实,影响着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改变。
 

三、 领域泛化对我国新发展的影响


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将确定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进行规划、步骤等全面决策。这个工作首先就要分析我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具有的新环境、新条件。这中间也应该注意认识和考虑领域泛化对新发展的影响问题。下面举例谈几个方面的影响问题。
 
1、对泛生产和产业归类的影响问题
 
生产,原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为社会生产。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而当资源泛化、财富泛化的情况下,信息产品、知识类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活动和过程都可以统一归入生产范畴,都具有生产的特征。人们原本把科技活动,特别是科学研究活动单独列为一个领域,通过分析、假设、试验、证实等过程来有所发现新的知识,技术领域主要有所发明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新的应用。在广义上讲,这些都是知识(包括技术类知识)的生产过程。现在的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实际又开辟了知识生产的另一类过程。

假如定义一种“资源的熵”为:资源熵增应该是资源总价值的减少、量被耗费,资源的熵减应该是资源总价值的增加,量增多。那么信息资源具有熵减性,首先是其总量总是积累增加单向发展的,不会减少;其次这些资源发展是趋向集成有序化,柔性增强,有用程度增强,使用价值不断提高。物质能源资源都有被耗费的特性。燃料被燃烧,空间被占据,水被用来灌溉、洗涤和饮用,纸张被印刷、写字等。这样社会生产中两类不同熵性的资源总是可以结合互补,也必然会结合互补的,称之为:资源的熵补性。在社会生产系统这种开放性系统中,资源的运动主要是资源变换和资源替换两种形式。资源变换运动是为了增加输出具有一定品质的产品资源的数量。资源变换过程是外部输入的物质、能源、人力资源变换成系统输出的产品资源的量。资源替换主要是资源的熵补,采用熵减性资源过程替换熵增性资源。还有是采用可循环性资源替代稀缺的不可循环性资源,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尽管我国已经考虑到信息产业、信息产品的问题和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问题,工业部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但对知识生产还是由科技部、教育部等来管理,缺少对知识从生产角度的统一有效的认识与管理。新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从泛化的资源特征讲,大量的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化”性质的。也就是艺术产品领域越来越注重应用现代科技知识和资源来创新发展,电子化设计与装备、大数据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平台应用等迅速用于艺术产品生产;而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的创新也主要引入艺术元素和思路,更多知识、信息资源嵌入的艺术性成为关键因素。实际上人们对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本身就是对柔性和艺术性方面的需求。

由于传统把产业划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知识产业大发展的现实之下,如何把这些产业划归分类应该是新的问题。不能含糊地把它们都划归服务业!许多技术类知识的生产实际已经在企业内部,企业办研发已经发展为企业办研究所、研究院了。现代企业更多的都是产业链延伸扩展的集团型企业,内部服务和信息、知识资源提供成为普遍情况。所以产业划分和产业管理成为必须考虑的新问题。同样,原本的流通领域如果考虑信息知识资源的流通,就扩大到了传播和教育培训,也就是说传播和培训也是属于流通领域,只不过这里流通的不是物品,而是信息、消息和知识。对这些环节如何融入流通观念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实际情况甚至已经是生产中有流通,流通中有生产。跨生产、跨流通服务和传播、跨教育培训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另外,这种状况下GDP的统计计算,工商及税务管理等方面也无不需要考虑适应性改革。
 
2、对评价和资源规划配置的影响问题

决策问题和规划问题依赖于对所确定的指标的评价问题。领域泛化,特别是资源的泛化使得我们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确定应该全面系统地考量。人类遇到的未解决的难题几乎都是综合性学科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毁坏、生态破坏、安全问题频发、道德滑坡、两级分化等,都是复杂的综合学科问题,而且许多学科本身已经泛化、融合。而到目前为止的评价体系基本还是几百年前留下的基于基础学科的分类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也较单纯狭窄。以致许多急需重要的综合性课题要想方设法加入基础学科中去申报。评价专家库也只是按基础学科分类,对跨领域综合性课题只能从各相关学科抽出专家评价。缺乏综合性评价机制平臺和综合性专家(如系统工程类)的认定建设。各级政府建立了大数据部门,但该部门与其他机构的关系与运行机制还待不断整定。这其中对领域泛化的考虑应该贯彻始终,有纵向和横向灵活结合的机制。

资源规划配置是为了解决更好更快发展的决策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的资源消耗不能像某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浪费,否则的话资源环境的压力是不可承受的。”“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并第一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的表述。说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等,都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来加以谋划和解决。这样的新思想观念其实就涉及从广义视界、系统视界认识分析资源的问题。所以,资源配置工作必须要有系统观念,必须要考虑领域泛化的影响!必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解决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基础,首先要将泛化资源的配置趋于平衡!要将生产、流通和消费泛化下的统一领域的泛资源配置趋于平衡,要在四个自信的理论下,全面统筹地配置资源。所以,考虑领域泛化的问题也是资源规划配置的先导条件。
 
3、对组织体泛化的影响问题
 
组织的概念在名词应用时指组织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集,而由个体组成的有机组合。作为动词的组织概念指为形成组织体目标所做的各项工作过程。自然界事物会通过自组织性形成组织体,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社会中的组织现象和组织体问题。社会的企业组织、社团组织、党政组织、文化娱乐组织体原本都有相应的归口管理规程,每类组织的形成发展都有相应不短的周期,因为需要制定和讨论组织目标和规矩,个体要通过申请(一般需要书面签字),进行审核和上报等手续来完成。管理部门对组织体的监管往往还有周期性的考核审查。而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和平台的发展,组织体实际已经泛化了。企业组织基于网络等平台形成和运作被称为“虚拟企业”,其一样可以完成企业的所有功能。虚拟企业和传统企业互相结合、互相演变影响,并构成联盟企业等也已经成为现实。但这类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毕竟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如何适应还需改革研究。

QQ和微信群,语音频道等新型媒体平台被称为自媒体,其实是很不贴切的。虽然这些平台基本以消息传播形式为主存在,但其主要功能并不限定于消息传播,而是具有组织体所需要的所有功能,甚至其功能超过传统组织体,性能也优于传统组织体。所以,可以称为泛组织体,类组织,超组织之类。这些群还极易多群转移或联合集成。现在各级各类行政和党团组织已经在很大程度应用这类组织形式开展自己的业务和组织活动。这些组织体的申请加入与审查接收极为迅速快捷,退出和解散也非常便捷,所以其还有着快闪型存在的特性。这一点也不妨碍其可以有一定的显性或隐性组织目标,并起组织作用。其跨地域、跨国界、跨阶层的形成也同样很方便,目前其组织者的隐匿性也较强。这些都是值得重视对其监管治理方式改善中注意的。

对经营性组织的监督管理是国家级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包括经验范围、经验方式、经营区域、税率、业绩及发展规划评价等。但由于互联网重要平台大量承包给民资与外资自主经营,其可以管理在其平台下的各类经营体,影响和取消了国家行政的管理职能,暴露问题和发生违法案件很多。如何改革管理规范和制度是需要对“经营性”泛化的深刻认识的。现实是网络和自媒体上的声誉度资产和影响力资产的自主增长和有组织增长,甚至生产已经成为普遍泛化扩张。这些获取的点击率、影响力理论上都成为盈利资源之一,如何评价和管理应该探索。
 
4、对全面安全观的影响问题
 
世界的安全问题是一直以来公认的重要问题。其中国家与民族的安全问题又公认为涉及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联合国的核心称为安全理事会。生存安全问题是首当重要。但随着资源的泛化,现代战争也日趋泛化、全面化、立体化。传统战争仅限于在军事上争夺领土、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当今由于霸权国家已经把掠夺霸占世界所有资源作为其存在的方式,不断侵略、干涉、颠覆世界大小各国来全面掠夺各类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安全无保障的核心动因。其发动的战争也根据资源的泛化走向全方位立体化,包括军事战、军备战、经济战、金融战、信息战、生物战、文化战、人才战、科技战等,无所不及。只要涉及泛化的资源领域,无不采用野蛮战争手段进行掠夺。所以,作为我国新发展的应对,应该全面考量这种全面战争状态下的战略与战术问题,军事领域的泛化、系统化问题,外交问题等的决策方案。在军事的备战准备上,也应该全面应用各类资源,特别是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指挥和武器系统研制应用。

对世界民众讲,除了生存环境安全外,生活各环节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健康安全、食品安全、工作环境安全事故频出。由于犯罪手段的泛化,特别是诈骗和黑社会的发展,社会工程学的研究应用迅速扩张,人们的家庭人身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11月18日对《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进行了审议。指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各级政府已经成立了“应急办”、“大数据”直接应对突发安全问题。但该类部门如何迅速有效地调度应用各类安全资源的问题很值得研究。该类部门与其他应对安全突发的部门的协同关系也应该全面考虑。

实际上安全问题的全面化、全局化包括了安全从结果安全不断向过程安全、系统安全、规划设计安全,乃至观念认识安全的全面发展。这次疫情反应的情况让我们更注意看重观念安全的重要性。必须建立先国家集体,后个人家庭的大局安全认识,而不是先个人家庭,后国家集体的安全观。应该进行一次全党、全国的大局安全观专题教育。

总之,众多领域已经泛化的现实本身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环境、新条件、新机遇,充分研究这些泛化的现象和规律,着眼长远规划新发展将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者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信息安全系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系统工程、信息工程和学习科学;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