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艾利森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无需理论支撑,那这个概念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直观,不必打出修昔底德的旗号。
2012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艾利森抛出“修昔底德陷阱”,好几年过去了, 这个词热度不减。许多人都忐忑不安——中美关系是否真会落入这一“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得名于修昔底德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真正原因”的那句著名概括。艾利森由此提出一个普遍性的论断——一个新兴强国挑战一个守成强国,一场战争往往在所难免。艾利森的观点不仅令人诧异,而且自相矛盾。首先,他认为在动物界通行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且拒绝探讨其中的学理。其次,他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修昔底德会同意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并非不可避免,而且从修昔底德的上下文来看,其用语夸张,目的是为了强调。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说明这个概念连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上都成了问题,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概念了。艾利森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到“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压力”、“权力平衡的改变”等,已经透露出它们背后的学理。我们知道,最强调结构的莫过于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不过,结构现实主义只是告诉我们,由于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历程密布战争“陷阱”,但是,这些战争显然不都是新兴强国挑战守成强国的战争。
结构现实主义并不能自动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提供理论依据,各种“权力转换理论”也不能解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那么,艾利森凭什么提出这个概念?这里作一点推测。艾利森一生研究政治学,特别是当代国际政治。近些年来,中国快速崛起,中美战略冲突的风险越来越大。他觉得这属于新兴强国挑战守成强国的现象,由此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类似案例,于是便以“修昔底德陷阱”命名之。打出修昔底德的名号,不过是让这个概念更加响亮而已。至于它是否合乎修昔底德的本意,背后有无理论支撑,他都没有深究。从这个词当下的热度来看,他的目的达到了。如果艾利森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无需理论支撑,那这个概念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直观,不必打出修昔底德的旗号。一个如此不严谨的概念出自这样一位有名学者笔下,而且能风靡一时,只能说明作者很好地投合了某种迫切的现实需要。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历史上屡见不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号,原题《“修昔底德陷阱”:一个站不住脚的概念》,摘自《安徽史学》2020 年第2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