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是在第八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7年)的主题演讲(重发)。好的制度设计应该将人带进来,教育体制同样如此。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一个尊重差异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公民,这是当下中国转型和发展最需要的支撑;而如何成就这样的人,是教育过程的本质。在此意义,教育体制变革不仅是关乎教育的问题,毫无疑义也是当下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
感谢冯老师的邀请!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教育,所以来这讲很忐忑。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学习,让我去思考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我刚才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非常深,现在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想要讲的问题,即教育体制变革。
▲教育要让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一个尊重分歧的社会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公民,因此教育变革是当下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转型过程当中。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让我们所有熟悉的、习惯的、固化的都必须要改变。基于此背景,我讲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教育的使命是育人,而教育过程中的人同时具有作为劳动者、社会交往共同体和公民的多维度内涵。
教育是为了什么。显然,教育是为了育人。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不同维度。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如果要变革,教育将是为了什么而变革。
我把教育过程中的人界定为三个维度。第一,在个体层面上,教育过程中的人是劳动者。第二,在社会层面上,教育过程中的人是社会交往共同体。第三,国家层面上,教育过程中的人是公民。也就是说,虽然教育是以人的产出为基本功能,但这个人是多维度的和多切面的,这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过程。因此,一个合格的教育过程应该取得三个方面成效:
◆作为劳动者,让人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素养和技能,即“安身”。我们经常说,教育可能只是提供知识、开阔视野,但要实现谋生还必须经过社会锤炼。我其实并不赞成这个观点,一个好的教育过程就应该让你找到生存之道,而社会实践,只是深化和细化了此间之道。
◆作为社会交往共同体,让人尊重差异和分歧并与他人和谐相处,即“立心”。一定要知道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尊重这种不同。前不久流行一个视频,演讲者说朋友不是用来用的,朋友是用来爱的,即“朋友无用论”。看了这一视频我有了更深切的焦虑。很多年以来都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交朋友的方式是朋友,你的就不是。事实上,如果朋友的本质是可持续交往关系,那么朋友关系的成立只是在于双方的认同。我们可以委屈的时候找朋友,也可以有困难的时候找朋友,也可以只是淡淡牵挂什么也不做。
教育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很多提问是有多个答案的。这个社会一定是多元的,我们只能学会理解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前提。
◆作为公民,让人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切入家国情怀,即“为公”。一个合格的教育过程让我们学会更好地生活,也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将家国情怀放在个人生活考量当中;并且明白,唯如此,我们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
安身、立心、为公,这表明教育过程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教育让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一个尊重差异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公民,这其实是当下中国转型和发展最需要的支撑。因此,教育毫无疑义应该是当下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
▲合格的教育让人“认识我”,优秀的教育让人“创造我”,卓越的教育让人“否定我”,即让“我”有勇气挑战自己最坚硬的习惯▼
第二个命题,体制是习惯的制度性固化,而体制变革的本质就是我有意识、有勇气、也有能力打破习惯。
我经常引用一句话,政府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原因,政府很多时候都是问题本身。但今天在这样一个讨论教育的场景中,我想说的是国家其实就是我们,而政府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在批评政府没有变革的时候,那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打破已有的习惯。
“变革从来不是别人来发动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对变革是如此重要,而我是怎样的我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和品质,因为“教育过程就是培养我的过程”。我刚讲过一个合格的教育过程,它的意义在于让人认识我。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一个优秀的教育过程是让教育的对象创造我,区别于他人的我、可选择的我。我的发现和建构是我之自由的关键。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什么是自由?就是我不被奴役。一个具有主体性和多元性的我,是人类社会发展真正的源泉和动力。
更进一步,一个卓越的教育过程就是让我们可以“否定我”,即我们有勇气挑战自身最坚硬的习惯。这里的“我”,可能是官员,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商人,每一个不同职业身份的我都有非常坚硬的习惯,而这些都可能变成变革的阻碍。
记得几年前我担任一场自主招生面试主考,我问一个考生,你还有什么问题问我们吗?结果该考生说:老师,我没有任何问题要问,因为所有答案都可以在百度找到。这一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但我很快开始反思:面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学生,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很多答案都可以在百度上找到,我作为教师是否可以给出百度上找不到的答案?这一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我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可以经常和学生分享在百度上搜不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只能建立在真切的、真实的个体体验基础之上;知识是普遍的,而答案是独有的!
▲知识曾经是有阶级性的,技术和互联网使得知识可自由获得,这强化了所有人的主体性,并使得教育平等变成可能▼
第三个命题,“我”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教育体制并没匹配这些变化。
刚才有很多专家提到,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了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这大大地强化了“我”的主体性。无论我们怎么去倡导教育平等,我们看到由于教育本身就有成本,而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更多成本,所以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不能被自由获得,这意味着知识具有一定阶级性。技术和网络发展使得知识变得可自由获得,这强化了所有人的主体性,且使得教育平等更有可能。就此而言,技术成了催化教育变革的重要工具。
当知识可自由获得的时候,作为教育对象的“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变成了教室,“我”成为了教师。“我”可以随时随地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教者与被教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边界变得模糊,在模糊中有了全新建构可能。
▲所有的变革都应该有清晰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不是比现在更新,而是要比现在更匹配▼
一个新时代早已提前到来,它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思想上的变革。由于这些深刻变化,社会问题达到了空前多元性,进一步带来了其空前的复杂性,这让我们的很多习惯不再匹配。我所理解的变革不是用新的去代替旧的,而是用匹配的代替不匹配。匹配是系统和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建构和相互促进。所有的变革都应该有清晰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不是说比现在更新,而是要比现在更匹配,所以必须随着外部的变化、随着“我”的变化而重新再造体制和制度。
“我”变得如此重要,市场早已捕捉到这种变化。最近这些年企业流行的概念,比如从产品到体验,从生产到协同,从会员到社群,这都表明,当下价值最高的企业是对“我”最了解和最理解的企业。而显然,当下的教育体制并没有能够匹配“我”的变化,因而教育既不能很好完成育人的基本使命,也不能像市场那样因为我的变化而获得新价值,更不可能因此而缔造更大范围内的公共价值。
▲教育变革是漫长的新国家(new state)建设过程中足以温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并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倾心付出▼
教育体制或者说教育过程与人的深刻割裂,是当下中国国家和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断裂的症结。我一直在想,这个国家创造了如此重大的奇迹,为什么我们还不满意?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和公民的断裂,在于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和人的断裂。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1949年我们建立了一个新中国(New China),但是我们距离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多元化、差异性和开放性的新国家(New State)的道路还非常漫长。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耐心和更多共识。教育变革,是这个漫长的新国家建设过程中足以温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因而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而倾心付出!
因此,将“我”到教育体制和教育过程,这是当下教育体制变革的关键。这里又包括三个具体命题:
◆“我”必须在场。教育部门的作用不是在于决策,而在于教育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教育政策由谁制定?这是我们每个人在场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不是“你我”,而是“我们”。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帮助我表达和实现我,并进而实现我们的共同体构建。
◆“我”是“我”。“我”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同时,所有为育人而设置的工具比如课堂、学科、专业、考试、指标等等,都须根据人本身以及他的变化发生相应重构和再造。我们一定要清晰意识到这些都是工具,它是为我们创造出来的的,也将因为我们而改变!
▲教育的使命,是让无处不在的我的需求变成无处不在的全新价值,同时也变成这个国家的全新价值▼
这是一个大时代,我所为决定着国家所能为,我现在所为决定着国家未来所能为。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无处不在的我的需求变成无处不在的全新价值,同时也变成这个国家的全新价值!如果说教育问题是当下我们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那它也是人类到了目前这个迷惘阶段的共同希望。我们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才可能破解当下人类治理面临的共同困难!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