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如一,历久弥新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是始终如一的,从未动摇和改变过。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承着这个初心一步步地走过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逐渐强起来,初心的任务目标基本实现了。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奇迹。
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也不明一帆风顺的,也是伴随着艰难曲折的。特别是党内的思想、路线斗争,有时也是非常尖锐的。这在我们党的历史都有全面的记载。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上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引领者,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此外,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也将在不久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本着对历史和现实负责的态度,按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正确看待我们的发展历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始终如一”上来。无论我们党走过怎样曲折的道路,我们党的初心未变,方向未变,指导思想未变,旗帜未变,道路未变。
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大格局、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大格局,来看待我们走过的路,看待我们所经历的迂回曲折,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不应该采取非此即彼、互为彻底否定的偏激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但这个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在人民群众中,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没有彻底解决好,总还是有人做强烈对比、互为否定。因此,有必要实事求是的讲清楚建国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讲清楚我们党的“始终如一”,以正视听,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共赴新征程,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不能将精力耗散的你对我错的无谓争执斗争中。同时还要警惕别有用心之人搬弄是非,故意制造思想混乱,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在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作用下,实现“资源变资本”,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
总体上讲,建国69年来,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是“始终如一”的。这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中,就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先后由建国初期的“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转变到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再转变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又转变到改革开放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现在新时期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贯通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还有我们党在经济上确定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以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都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是由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了的。绝不是一些人所讲的某个历史阶段是绝对的错误的。
从经济上讲,建国后我们党不采取政治、军事、经济手段,不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新生政权就难以巩固,甚至很可能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上的封锁、制裁,军事上的包围、打压,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破坏下而夭折。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既有政治意义,更有切实的经济实效。30多年的计划经济,为1978年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基础,稳定的社会基础,浓厚的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强大的经济资源。很大程度上讲,改革开放的的快速发展并不是有什么灵丹妙药发挥奇效,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多财富,一下子让中国那么多人富起来的,而是“资源”变“资本”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开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我们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巨大资源,实现了“资本”的几何式倍增。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向资本转换”的机制。转换率由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一些紧俏资源成百上千倍增值。如一线城市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这一点看看30年我们形成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商业体系等,就会自然明白这一道理。也有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查。否则,拿什么去改革?又拿什么去开放?只是市场吗?这一点还可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价“双轨制”得到生动佐证。同样的钢铁、煤炭等资源,计划内指标,价格很低,计划外市场价格则高出很多,因此,当时有不少“有门路的人”,靠套取“计划内指标”,倒手到市场出售,发了大财。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变资本”。
“资源变资本”表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房地产。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居民分配租赁住房,到市场经济的商品房,资源(土地)不变,资本(房价、地价)暴涨,由白菜价火箭式直升到万元每平方米,甚至几万元一平方米。又比如,因修路等基础建设,国家和企业对城乡居民住房拆迁、承包地征占等的高额补偿,也使一部分人一夜暴富,“资源”呈爆炸式变为“资本”。再比如,城市机关事业企业职工住房制度改革中,原本几万元从国家购买的住房,几年、十几年后,增值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目前在农村的“三块地”改革,也是活化资源,实现资本增值的举措。改革开放后,一批胆子大的和苦干实干的人,从摆摊开店,到开工厂建公司,房地产、矿产、农场、养殖场等,各个经济领域,出现了一大批“老板”,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这过程中,作为实用的“物品”和作为资本的“商品”,都在被改革开放激发出来的无限热情和冲天干劲的劳动者手中,实现了暴发式增长,迅速解决了“短缺”问题,结束了短缺时代。从几次抑购风(突出的是1988年),到炒各种商品,如“姜你军”,“蒜你狠”,“天价君子兰”等,则是资本疯狂地将“资源”变为“资本”的恶性操作。一大批人也迅速由“无产者”变为“资本家”,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灭了“无产阶级”。
三、始终如一,是我国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大逻辑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释放出巨大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开放后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等途径,逐步走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长达30多年的经济制裁和封锁,踏上了现代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快车道,资本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传统资本积累速度。用十几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一二百年才能达到的资本规模,这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所无法实现的。而这种核聚变裂变的能量,其核原料却是计划经济时期牢牢打下的基础。
因此,没有30年计划经济的“潜龙勿用”,就没有改革开放的“飞龙在天”。前30年为后来的的改革发展稳定,做了全面铺垫。没有离开我们党的“始终如一”,都是“历史时机”的正确选择,再也不要前后对立、互相割裂了。历史是完整的,历史也是丰富而美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雄伟丰富,波澜壮阔,是人类历史上的壮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改革发展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大逻辑就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就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具体体现在理想、信念、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核心原则的一以贯之。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