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1957年李敏误拿女同学日记回家,毛主席偶然翻看,批注:原文发表
点击:  作者:温读    来源:温读今日头条号  发布时间:2024-11-08 12:21:58

 

 

1957年李敏误拿女同学日记回家,毛主席偶然翻看,批注:原文发表

 

1957年,已有30余年办刊史的《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极为特殊的来稿,那是一个高中生的简单日记,但特殊的,却是来稿开头的两行草书批语。

 

批语的内容很简单,大意为高中生暑假回农村老家是有增益的,最好在农村呆上一个月,只是写这条批语的人很特殊,他的名字在中国无人不晓——毛泽东。

 

根据《中国青年》杂志的相关记录,这篇名为《假期回乡日记》的作者名为王桂芹,是当时北京附中的高三女生,论谁也很难想象普通日记之上竟有毛主席的批语。

 

据当事人王桂芹的回忆,之所以自己写下的《假期回乡日记》能够被毛主席看到,她的一个同学起到了最为关键的桥梁作用。

 

女同学的名字叫李敏,王桂芹和李敏同为北师大女中的高三学生,两人的关系很好,班里面的同学们也都清楚李敏的父亲是毛主席,但出于李敏的行事低调,大家也都当作正常同学来相处。

 

1957年的暑假结束后,王桂芹也从河北埠平的农村老家返回北京上学,去的时候还是个白净小姑娘,回来时却成了真正的黄皮肤,当然她还带了暑假的最大收获——自己的日记本。

 

那本日记本,里面写了总计10余篇日记,内容都是王桂芹在农村老家期间,每天跟着队里干农活的亲身体验,虽然文笔稚嫩,但感触发乎内心,是极为难得的人生体验。

 

开学后,王桂芹有了在农村老家干农活的经验,自然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更加积极,因为她知道,这是磨练她个人吃苦耐劳品性的好机会。

 

而同班同学的李敏,在从苏联归国后,毛主席也一直教导她要低调不张扬,对于学校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也要积极参加,把自己父亲的特殊身份忽略掉。

 

就这样,王桂芹和李敏结伴参加集体劳动,只可惜天有雨落,前者忘了带书包,便拜托李敏帮忙放一下自己的日记本。

 

只是,云收雨散后的两人在集体劳动中干得热火朝天,双双都把那本借放的日记本给忘了一干二净,劳动结束后俩人摆手告别,李敏也背着王桂芹的那本日记本回了家。

 

到家后的李敏自顾自地开始写作业,这也是毛主席当初的教导,每天放学后必定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课业,完成之后才是休息时间。

 

忙完了一天国事的毛主席也顾不得辛劳,在李敏完成作业后,开始了对女儿作业的照常检查,巧合的是,毛主席在翻阅李敏当天课业时,碰巧看到了一本与众不同的本子,他很清楚,女儿李敏此前是没有这个样式的作业本的。

 

出于对女儿的关心,毛主席打开了这本不甚合群的作业本,结果发现,这小本子确实不是女儿李敏的杰作,因为封皮内页写着一个字体娟秀的名字——“王桂芹

 

在了解到是女儿同学的日记本时,毛主席起初打算立马阖上,但手上的动作却停了下来,因为他看到了他很感兴趣的东西,这似乎是王桂芹同学暑期回老家干农活的日间随笔啊。

 

日记的内容相当完整,记录了王桂芹同学短短半个月的暑期生活,从她由首都北京、回到阜平农村的第一天,一直到结束假期、返回北京的最后一天,她每天都在坚持记日记。

 

最开始的王桂芹,看到农田中干涸的土地、缺水的庄稼时,小女孩发出了内心最为诚挚的愿望,希冀自己能够掌控风雨,这样便可让农田风调雨顺,让农民温饱满足。

 

渐渐地,她从一个类似旁观者的看客,在父母的支持下加入到了干农活的行列当中,从除草开始,再到打坝、劈柴、挑水,再到发挥自己有限的知识,把国家的报纸内容读给乡亲们听,让不识字的农民也能看到国家的新闻事实和政策。

 

短短半个月,王桂芹深切感受到了劳动的崇高意义,真正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分量,也更理解了课本上讲不出来的生活真理

 

毛主席越看越入神,虽然眼前小姑娘的日记文笔稚嫩,甚至还有不少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但其中脚踏实地干劳动的真切体会,却是小姑娘成长期最为宝贵的财富。

 

乘兴而起的毛主席,面对王桂芹同学的《假期回乡日记》有感而发,不仅全篇做了批改、修正,还题词建议发表,并叮嘱自己的两个女儿传阅学习,最后务必要把日记本归还到王桂芹同学的手中。

 

最后,李敏将王桂芹的日记本归还时,也指出了自己父亲在对方日记本上留下的痕迹,建议对方可以试着投稿发表。

 

 

 

《中国青年》杂志的审稿人也很清楚,眼前王桂芹同学的来稿《假期回乡日记》文笔不高,唯一一点亮眼之处,那就是文字的朴实无华。

 

在毛主席眼中,王桂芹的日记,实质上很贴合他的执政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读书人的地位并不比农民高,反而要去贴近农民群众,让学可以致用

 

而像王桂芹这样的高中生,全国上下至少也得有几百上千万的类似的青少年,他们也有一个更为笼统、但准确的描述——中国青年。

 

 

 

毛主席对于中国青年的期许,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们掌握书本知识的地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是要学会以更加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让学以致用,学以富民,学以强国,这才是新中国青年一辈该有的精神风貌。

 

来源:温读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