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朱亚夫:毛主席妙计定乾坤 —— “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是怎样作出的?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6-17 13:18:17

 

跃进大别山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中国革命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今天 ,我们且以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说明之。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无疑是解放战争的精彩华章,它拉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于此刘伯承、邓小平功莫大焉,然而,作出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的,且排除干扰,一以贯之坚持的,却是毛泽东!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作出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的?

 

毛泽东指挥革命战争,历来是高瞻远瞩,多妙计良策,能跳出一地一时,从长远、全局出谋划策,让敌人模不着头脑。他不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能筹划千日之后态势。毛泽东是解放战争的统帅,正如王震将军所言,毛主席是战略家,至少比我们早看五十年。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 说:我们只有使自己操持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性。并明确指出,战略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4215页)在战略全局上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由战略内线作战转入战略外线作战,视机与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最后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对解放战争打到外线作战的问题,毛泽东早在确定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军队进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谋划。1946622日,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的电报中,就开始考虑部队外线出击的问题,提出:在内线作战基础上,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284页),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设想,已经初步形成。这种战略预见,这种军事才能,堪比历史上的诸葛亮、刘伯温。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6713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电报中,指出:我党决心粉碎反动派的进攻,争取胜利,取得和平。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是为作战之第一阶段;然后我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是为第二阶段。(《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338页)可见千里挺进大别山此时已经成熟。开始毛主席是考虑将此任务交于中原军区,后来,根据战争形势变化,毛泽东决定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交太行军区的刘邓部队执行,要求刘邓部队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1029日,中共中央致电刘邓征询意见问:内线作战,歼灭敌人一半左右,失地大部收复之后,应照前计划以主力向中原出动。此计划约在何时可以实现?”111日刘邓在回电中说:打开局面,收复大部失地,三四月实现此计划是可能的,届时可向南发展。两天后,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要求刘邓,来年春或初夏向中原出击,并要求他们须先密筹经费,主要是衣服、油、盐、小菜钱。还特别强调,豫东一带是将来战略机动的转换枢纽,应加以扩大和巩固。豫东之豫皖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区,是将来刘邓大军外线出击、兵出中原的必经之地。可见,此时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计划,毛泽东已经深思熟虑,甚至为刘邓大军向中原出击选好了时间和前进基地。

 

常言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但这是将军的常规动作。真正的军事天才是青萍之末风乍起就能预见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能够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刚起,就能预见到抗战不能速胜,而是场持久战,会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最后取得胜利,这就是本事,这就是雄才大略。辽沈战役开战不久,毛主席就能慧眼大开,看出夺取锦州,是打胜这场战役的关键所在。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对林彪明确指出 :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要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果然,当排除干扰,果断拿下锦州后,辽沈战役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主动权转到了我方手里,整盘棋走活了。而不听主席的话,就往往会吃苦头,招致失败。苏区第五次围剿失败,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放弃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连连失败。待到1933年底,毛泽东曾献上一计,结果未被采纳,失去了最后翻身的机会。原来19331120日,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参与围剿的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毛泽东敏锐地看出这是一个反败为胜的转机,向临时中央献上一着妙计: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红军的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之机,变被动为主动。可惜,当时负责军事指挥的李德顾问是个平庸之辈,不识此计之妙,拒绝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坚持关门主义,坚持搞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一套,结果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最后良机。

 

 

里挺进大别山路线图

 

我们再回到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妙计上来。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挺进大别山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呢?我看至少有三点原因。一是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这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刘伯承一双儿女就出生于此,故取名刘太行、刘华北。经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大别山人民始终坚持红旗不倒。有这样的政治基础,就便于迅速立足,建立革命根据地。二是大别山区地居鄂豫皖苏四省交界处,根椐井冈山革命的经验,几省交界处往往会形成三不管之态,便于我们穿插回旋,开展革命斗争。三大别山区地势险要,它地处中原地带,是国民党的心腹之地,正如刘伯承指出的: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必然要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刘伯承军事文选》第761页)19484月,邓小平在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回顾挺进大别山时也曾说: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现在,中原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展开。虽然在全国范围吃苦头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第94页),进军大别山等于在敌人的心腹之地打进一个楔子,埋伏进一支奇兵,让敌人寝食不安,这样当然有利于打乱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解除山东、陕北之危。

 

当时陕北之危确实严峻,1947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与20余万敌军周旋、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处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之中,曾几次遇到险情。最严重的一次离胡宗南集团主力刘勘部只隔一个山头,连敌人的说话声都可听见。为确保毛泽东和中央前委的安全,电台都停止工作几天。

 

解除危机有多种办法,可以直接调兵支援,也可以采取调虎离山,但毛主席不顾自身安危,果断采取了让敌人最想不到的声东击西——十万大军挺进大别山!

 

实施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计划有两步:一是强渡黄河。主席原定1947610日强渡黄河,刘邓汇报,610日渡黄河实在来不及,为避免仓促行动,影响今后任务,建议推迟于6月底准时渡过黄河。结果刘邓于1947630日晚,率领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此举不仅使蒋介石惊恐万分,而且也使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其为六三0事件,认为六三0事件决非好兆头。事实确实如此。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兵出鲁西南,接连胜利,迫使蒋介石从陕北、山东、豫北各地抽调8个整编师驰援鲁西南,从而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山东两战场我军粉碎敌重点进攻的作战,拉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脉

 

二是奔袭大别山。毛泽东在1947723日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宏谋大略,提议刘邓率部于8月初挺进大别山。在这期间,毛泽东对陈(赓)谢(富治)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如何配合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对于中央的电报,刘邓在经反复思考研究之后,给中央回电,一方面表示拥护军委提出的方针,另一方面如实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方案一个时期,待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这样,经过休整后,87日黄昏,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佯动配合下,乘各路敌军代表团圈将拢未拢之际,兵分三路,从鲁西南巨野、郓城地区出发,开始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一路上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了陇海线、涡河、黄泛区、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终于在八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域。830日,刘伯承、邓小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这个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毛主席秘书胡乔木回忆说,此时,刘邓大军出动后心情极不平静的毛泽东看了电报,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跳到外线作战,直捣国民党军统治中心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合围蒋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这么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妙计定乾坤,毛泽东的这一大智大勇的壮举,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军事史上光耀千古的范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