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孟彦|“物来顺应”,学习伟人在逆境中“劲风”奋斗
点击:  作者:孟彦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  发布时间:2024-04-26 18:27:43

 

1.jpg

毛泽东主席在闽西的唯一照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1929年10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填写的。福建的10月是没霜的,毛泽东用“万里霜”表达的是他抑郁的心情。1929年是他的至暗时刻。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会议否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党对红军领导必须实行集权制”和“反对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毛泽东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落选前委书记,被迫离开红四军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2.jpg

秋收起义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蒙冤。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着不足千人的队伍挺进井冈山,被视为“畏敌如虎”,“完全违背中央策略”,开除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由于传命令的周鲁记忆出现差错,说成了“开除党籍”,这等同于政治生命的终结。党的创始人,被开除党籍,那种伤痛和煎熬不言而喻。
这一次,毛泽东又要被迫离开亲手创建的红四军,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凉和落魄。随行的江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离开部队由龙岩出发时,把我的马也扣下了,那时我们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样子。”
10月,红四军在上杭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邀请毛泽东参加。那时毛泽东感染了严重的疟疾,全身浮肿,打摆子,他写信说:“红四军党内是非不解决,我不能够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议”。上级认为这是“闹情绪”,再次给了毛泽东一个党内警告处分。毛泽东只能裹着被子,躺在担架上赶去开会。赶到后,会也散了。

3.jpg

毛泽东主席在永定养病时的竹竂。
毛泽东大病三个多月,住在永定县合溪偏僻的大山里休养期间,不想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追杀,幸粟裕率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英勇阻击,并在当地农民护送下脱险。以至于国民党媒体造谣说,毛泽东已死于肺结核病,共产国际也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
处分免职,离开军队,身患重病,生活艰辛,重压之下,让36岁的毛泽东倍感“人生亦老”的世间沧桑,无比怀恋“战地黄花”的激情岁月。
比政治排挤、身体孱弱更为痛苦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4.jpg

毛泽东与杨开慧
1927年8月31日,毛泽离与开杨开慧在长沙板仓匆匆告别,走上了秋收起义的道路。谁能想到,这次告别竟成为他们夫妻的最后诀别。
三年后,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被杀害。敌人让她在报纸上声明,断绝与毛泽东的关系,就可以免她一死。但她誓死不从。她和毛泽东都不知道对方的地址,天各一方,两情茫茫。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只能藏在自己家的墙缝里,直到1982年房屋翻修时才被发现,可惜毛泽东生前没有阅读到这些信件。
在福建永定养病期间,毛泽东十分思念开慧和岸英,他四处寻找她的地址。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写信:“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元。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
逆境中的毛泽东,多么期望来一场强劲秋风,吹散落叶,“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同时将“霜降”的阴霾一扫而走,在“寥廓江天”里纵马驰骋。
毛泽东在福建养病期间,担负警卫任务的粟裕回忆说:“毛泽东同志由于过度疲劳,身体不好。他在这里养病、写东西,就地坚持斗争。我们常常看到他屋内的灯光经夜不灭。”
毛泽东把逆境看作是换一种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正如他后来(1949年)给柳亚子的诗中所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喜有悲,有生有死,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才是常态。
在身处逆境时,我们应学习伟人那种“物来顺应”,“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坦然和豁达。
人得到的所有东西,即“物”,不管是名利的,还是实体的,亦或是“眼耳鼻舌身意”体感到的,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背向的,都要“顺应”地接下来。
物来接应有两种情况,“顺应”和“逆应”。
顺应就是善待,逆应则为虐待。
顺应欢喜之物,人人皆可行之。对不喜之物,做到顺应是很难的。比如,毛主席1929年的政治蒙难和身患大病,顺应地接下来,需要极大的勇气。

5.jpg

当然“物来顺应”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坦然处之,之后再通过“一年一度秋风劲”,让“逆境”更多地转化为“顺境”。
韶山大实型演出《中国出了毛泽东》,以音乐、歌曲、舞蹈、威亚、投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了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革命“雄关漫道真如铁”“创业艰难百战多”的丰功伟绩。剧作主办方韶山润泽东方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节目荣获国家旅游最佳演艺奖等,被誉为韶山红色旅游的经典IP。

6.jpg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剧照。
如果您遇到不顺心之事,不妨到韶山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拜谒伟人,观看红演,或许您能从伟人身上学到“物来顺应”哲理,迎来您“寥廓江天”的无限春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东方文化杂志社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虚怀论语”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