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毛泽东: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点击:  作者:姬文波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2-06-18 08:57:01

 

1.jpg 


【纪念氢弹试验成功55周年】


1960年1月22日至2月27日,中央军委在广州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我军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等问题,明确提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并要求军队装备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根据这个方针,突出重点,合理安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两弹”研制的需要,以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国防尖端技术。1960年7月后,面对苏联毁约停援和国家暂时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技术是上,是缓,还是下?在国防科技系统,甚至在决策机关也引起了各种议论,并受到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1960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自力更生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国防科技战线广大群众突破“两弹”技术的信心和勇气,有力地促进了“两弹”的技术攻关工作。

2.jpg


一、自行设计制造地对地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国产近程地对地导弹进行第一次靶场试验。导弹稳定飞行554公里,准确命中弹着区。此次发射证明国产地对地导弹技术已基本掌握。12月,又接连两次发射国产近程导弹,发发成功。仿制苏制近程导弹成功,为转入自行设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jpg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这是起竖的“东风一号”导弹。】


虽然遇到苏联政府毁约停援和国民经济困难,但国家仍把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作为重点研制任务列入计划。国防部五院适时地把研制工作的重点转到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上。中近程地地导弹是在P-2导弹型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导弹全长20.9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射程比近程地地导弹提高近1倍。国防工委和一机部向承担研制任务的航空、兵器、电子、机械等有关工厂、研究所发出了加强导弹研制工作的通知。冶金部、化工部、建工部都作了确保导弹研制任务的具体安排。中国科学院积极承担了协作任务。1962年3月初,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出厂,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从发射台上起飞,不久即坠毁。试验失败。1964年6月29日,第一发改进设计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以后又连续进行多次试验,均获成功。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胜利完成。1965年2月,中央专委决定对中近程地地导弹进行改进,以增大射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五院科技人员将导弹射程增加了20%,提高了导弹的实战价值。同时,改进了导弹的制导系统。从1965年11月起,改型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连续多次进行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于1966年9月完成了定型试验。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改型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运载真实的核弹头,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中近程地地导弹与原子弹一起,构成了有实战效能的战略武器。至此,中国完成了自行研制第一枚地地战略导弹的全过程。通过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的全面实践,锻炼和考验了技术队伍,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初步掌握了独立设计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取得了导弹研制组织领导和管理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这些都为以后研制中程地地导弹创造了重要条件。

4.jpg
【1966年,周恩来视察发射基地。】

1965年3月,中央专委批准并下达了研制液体中程地地导弹的任务。早在中程地地导弹研制任务正式下达前,国防部五院即组织一、二分院等单位,开展了中程地地导弹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并陆续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个型号由于预先研究比较充分,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能落实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全部材料立足于国内。其技术性能比中近程导弹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液体中程地地导弹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到1966年12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中程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时,曾发现过发动机推力下降的问题。1967年1月进行第2次飞行试验时,仍出现同样的问题。经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改进设计,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后,同年5月进行的第3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尔后,继续进行的数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有关部门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相应地改进了设计,使中程地地导弹成为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作战武器系统。中程导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为研制我国中远程、远程导弹(火箭)打下了技术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64年夏,中央专委和总参谋部都明确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远程地地导弹。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对液体中远程地地导弹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证,提出中远程地地导弹采用两级火箭方案:第一级以中程地地导弹为基础,稍加修改;第二级为新设计的火箭。1965年5月,中央专委批准了中远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不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始展开。1969年9月,第一颗正样星完成了全部环境模拟试验。1969年11月,中远程地地导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进行飞行试验,由于指令系统发生故障,致使第二级未能点火,两级未分离,导弹在空中自毁。经分析查明,这次飞行试验失败是设备质量问题造成的。采取措施改进后的导弹,于1970年1月再次进行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两级火箭的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火箭发动机地面高空模拟试验和高空点火技术,火箭的稳定控制和制导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我国火箭技术又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为我国利用多级火箭技术,研制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条件。1970年4月20日,“长征一号”中远程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增大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射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项研制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75年经过调整、整顿,才出现转机。从1976年5月起,改进设计采取增程技术的中远程地地导弹,进行了多次考核性飞行试验,战术技术性能达到了研制任务书的要求。

5.jpg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在宇航各领域筑基的序幕。】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下达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同年8月,由一院副院长屠守锷主持进行了洲际地地导弹方案论证。高可靠性的大型火箭发动机,高强度的铝铜合金箱体结构,精密、灵巧的电液伺服机构等先进技术的采用,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远程火箭在制导精度和运载能力方面,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在我国洲际地地导弹研制进入技术攻关的阶段,由于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研制工作几乎陷于停顿。1970年春,国防科委、七机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组织所属工厂、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大协作,突破了一批技术关键,加快了研制进度。1971年9月10日,在我国西北酒泉发射场,洲际地地导弹首次科研性飞行试验,基本上达到了检验导弹设计方案和各系统的适应性的目的。随后,七机部一院总体设计部针对这次试验发现的问题,对原设计方案提出了10项较大的改进措施。1977年,我国决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地地导弹)。1978年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国内进行了多次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取得了发发成功的好成绩,为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奠定了基础。1980年5月18日,中国洲际地地导弹自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场发射,飞向南太平洋,准确地到达预定落区。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洲际火箭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和发射人造卫星成功之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就。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

二、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

中共中央关于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决策,激励参加研制工作的人员,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发愤图强,奋力攻关,迅速突破了原子弹的技术关键,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试验,实现了战略核武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1、原子弹研制

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1960年春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工作。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二机部向中央请求,从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选调了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龙文光等105名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又将原子能所的王淦昌、彭桓武等一批高级研究人员调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这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会同先期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朱光亚、邓稼先等人,基本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工作安排上,要求科研单位,首先是原子能所,要转向为核武器研制和核工业建设服务的轨道。

6.jpg
【1960年,聂荣臻在导弹试验基地。】

1961年5月,二机部向中共中央报告了核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1964年进行原子弹试验的设想。1961年7月,聂荣臻在北戴河国防工委工作会议上,召集参加会议的国防科委、五院、二机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分析研究了国防尖端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问题。大家认为,经过几年的建设,国防尖端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只要齐心协力,坚持攻关,加上政策、措施得当,经过艰苦的努力,争取三年或再长一些时间,突破“两弹”技术是完全可能的。会后,聂荣臻将这个设想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中共中央随即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强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为此,中央决定采取措施,加强核工业的技术力量和领导力量。从全国抽调一批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工业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干部参加核工业建设;由教育部确定几个重点院校的科系,专门培养核工业所需的专业干部;由有关工业部拨给一个技工学校、一个中等技术学校和一个竖井队。加强核工业所需设备、仪表的生产、试制和配套。拨给二机部几个基础较好的机械、仪表工厂,同时指定一批工厂在安排生产任务时,应首先满足核工业建设的需要;责成二机部筹划扩建和新建必要的专业性工厂。中共中央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各有关方面对核工业建设的支援。

1961年10月,聂荣臻指派张爱萍与刘西尧等率领调查组到核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原子弹研制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调研后,他们于11月14日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报告,认为核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只要国家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更好地集中全国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安排好所需设备、仪器仪表和原料材料的研制、生产,1964年炸响原子弹这一设想是可能实现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意上述报告提出的意见。1962年10月,聂荣臻、罗瑞卿在听取刘杰汇报二机部的设想时提出,需要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时间,以便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表示最好在1964年进行爆炸试验,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五周年,要求二机部按此目标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7.jpg

为大力协同做好原子弹研制工作,1962年10月30日,罗瑞卿向中共中央写报告,建议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11月3日,毛泽东批示:“很好,照办。”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组成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专委会办公室设在国防工办,由罗瑞卿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尔陆、张爱萍、刘杰、郑汉涛兼任副主任。中央专委的成立,使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项工作步伐大大加快了。

1962年12月初,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二机部提出的1963年、1964年的原子弹研制计划(简称两年计划),并逐项研究解决了二机部提出的抽调干部和设备、材料试制等一系列问题。中共中央还责成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委,指定一名副部长、省委副书记负责领导有关核武器研制和核工业建设工作。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一组织下,国务院各部门、人民解放军和有关高等院校均按要求于12月底前给二机部调配了所需的各类干部。周恩来、聂荣臻随即指派张爱萍、刘西尧一行,先后向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华东局汇报,具体落实关键配套设备和原材料的研制、生产任务。

在中央专委的组织领导下,围绕实现“两年规划”,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协同攻关会战。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全国参与协作的厂、所和院校,都组织了最强的技术力量,如期保质保量地按协作计划研制成功二机部和核试验基地所需的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10多万台、种。与此同时,二机部系统已有3座铀矿山和5个原子能工厂投入生产或试生产,聚合爆轰试验等重要技术关已经突破。地质勘探、铀矿开采、铀转化生产,都提前完成了计划,按时提供了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铀浓缩厂于1964年初取得了合格的高浓铀。核部件的加工,经工厂和研究所有关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多次试验,解决了浇铸中的缺陷,于1964年4月浇铸出铀—235和铀—238毛坯,随即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核部件。“两年规划”的各项任务,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8.jpg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根据这些情况,中央专委于1964年1月向中共中央报告:原子弹爆炸试验有可能在当年10月左右实施。1964年初,国防科委对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报告了中央专委。中央专委于同年4月批准首次核试验采取塔爆方式实施,并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尔后,成立了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任主任委员。6月初,原子弹试验进入紧张准备阶段。经全体参试人员奋战3个月,按时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9月16日,张爱萍和刘西尧向中央专委作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安排的汇报。10月14日晚,周恩来批准了试验委员会提出的实施原子弹爆炸的日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氢弹研制

为了尽快突破氢弹技术,1964年1月,中央专委根据氢弹预研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原子弹炸响后,在“三五”计划期间解决氢弹的“有无”问题。首次核试验成功后,我国核武器研究已引起世界瞩目。形势要求我国要加快核武器发展的进程。毛泽东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周恩来在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也提到氢弹研制能否加快一些,并要求二机部就核武器发展问题作出全面规划。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二机部立即开始研究制订加速核武器发展的全面规划。

当时,铀—235生产线工厂已经全部建成投产;热核材料生产线中的氘化锂—6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钚生产线中的反应堆工程恢复了建设,进展顺利;后处理新工艺试验成功,可缩短后处理厂的建设周期。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从技术、物质力量到后勤保障,也都有了较好的基础。这些情况表明,加快氢弹研制进程,在客观上也已有可能。

经过反复研究,二机部于1965年2月3日,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快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一方面要加速原子弹武器化,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周恩来主持专委会审议了这个报告,原则同意二机部的规划安排,要求通过1965年至1967年的核试验,完成原子弹武器化工作,并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

9.jpg
【1967年6月17日,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研制氢弹的科技人员通过理论探索和实验验证,研究提出了氢弹的新原理方案。二机部根据氢弹理论探索取得的新成果,向中央专委上报了研制氢弹的两年计划。1965年底,中央专委全面部署了氢弹的研制、试验工作,批准以研制重量轻、体积小、威力大、聚变比高的氢弹为主攻方向,并在完成含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后,于1966年底前后进行一次检验氢弹新原理的热试验,要求力争在1967年底或1968年上半年完成氢弹试验。同时责成国防科委提出1966年和1967年两年的核试验计划;要求二机部制定出确保实现氢弹研制两年计划的具体措施。

1966年5月9日,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获得成功,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氢弹原理试验的准备工作按计划完成。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顺利进行,并获得完全成功。中国从炸响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技术,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后,中央专委决定集中力量继续进行全当量氢弹试验。1966年底,聂荣臻在核试验基地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部署了全当量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确定采用轰6型飞机投掷的方式进行试验,并规定于翌年10月1日前做好试验准备工作。1967年6月17日,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氢弹爆炸威力为330万吨梯恩梯当量。

中国突破氢弹技术,是中国核武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进一步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三、研制成功鱼雷核潜艇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组织核潜艇研制。当1958年第一座实验原子反应堆投入试验和第一批“转让制造”潜艇建成,核潜艇研制就提上了日程。当时确定的目标是研制导弹核潜艇。其研制技术涉及的专业领域广,难度大,是当代尖端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1958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艇的总体设计和核动力装置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科研力量不足,中央专委于1963年3月确定暂停研制,但仍保留一部分科技骨干进行技术攻关。1963年5月,七院核动力研究所成立后,又系统地开展了潜艇用核动力装置的预研工作。1964年11月确定了压水型动力反应堆的结构方案、功率以及核动力装置的主方案和主参数,为以后核潜艇进入型号研制打下了技术基础。

核潜艇要不要搞?如何搞?搞什么样的?有过许多争论。有的针对我国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的可能性,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从作战指导思想出发,对核潜艇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同认识。后来毛泽东重申,国防尖端科学技术“要有,要快,要超”。这之后,核潜艇便一路绿灯,重新上马。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决定将核潜艇重新列入国家计划,全面开展研制工作,并要求二机部于1970年建成陆上模式反应堆,作为研制潜艇用核动力装置的阶梯,先经陆上模式堆试验验证后,再将为潜艇研制的核动力装置装艇。

10.jpg

【图为建成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

 

导弹核潜艇技术复杂,为了分散难点,缩短研制周期,六机部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部长刘华清起草,以六机部党组的名义向中央专委会提出研究制造核潜艇的报告,提出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研制鱼雷核潜艇,先解决核动力用于潜艇和反潜鱼雷等重大技术问题;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解决潜地导弹及其发射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8月,中央专委正式批准了这个报告。随后,中央专委又确定,争取第一艘鱼雷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试航,并达到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以便作为战斗艇交付海军使用。

1966年,核潜艇各主要分系统以及其它专用材料设备的研制全面展开。核潜艇工程技术复杂、协作面广。参与这些材料设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的计有2000多家厂、所、院、校,涉及到24个省、市、自治区和21个部、委,协作规模之大在中国造船和军工史上都是空前的。核潜艇工程上马后,先是以六机部为主,与二机部共同负责,海军和一、四机部参加,并成立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归属六机部,由刘华清负责。为了加强组织协调工作,1967年3月,中央军委确定,核潜艇工程改由国防科委领导,会同国防工办负责抓总。这项工程仍由已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分管。

1967年,国防科委依据中央军委批准的反潜鱼雷核潜艇的战术技术要求,组织审定了鱼雷核潜艇工程的总体方案。为了及时解决这项大型工程所需的设备器材,保证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专委要求各有关部门,对核潜艇所需专用设备、仪器以及其它协作问题,要作为国家重点专项工程予以安排,一律按中央专委为研制原子弹颁发的《有关原子能设备、仪器研制问题的若干规定》办理。同年5月,中央专委又进一步明确:核潜艇研制中急需的设备器材,应由国家计委、物资部及其它有关部委及时研究解决。1967年夏,刘华清主持召开了有几百名厂、所负责人和技术干部参加的大型协调会。随后,国家计委和国防工办又组织落实了配套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制工作,将担负一次配套任务的1600多个厂、所组成协作网,有力地支援了鱼雷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正是由于有中央专委的正确领导和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协调与指挥,依靠全国的大协作,核潜艇研制的技术难关才得以逐项攻克。

11.jpg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1970年12月,首制核潜艇胜利下水。1971年4月,第一艘核潜艇开始在码头进行系泊试验。1971年8月23日,第一艘核潜艇首次以核动力航行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1974年1月,进行检验性试航。4月,核潜艇相继完成了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鱼雷核潜艇水下航速较高,续航力大,隐蔽性好,设计和建造是成功的,可以交付海军部队使用。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从此中国海军跨进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它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作者:姬文波;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党史博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