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斗争具有客观性,想回避是不可能的。”
一
昨天谈了“物质-精神-物质”,今天谈谈“实践-认识-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有人把哲学称为“聪明学”,很有道理,而哲学之所以“聪明”,正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第一, 如果不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我们就不能得到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正确知识,做事情就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危险;第二, 如果不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就会失去辨别真理与谬误的的能力,就会如鲁迅先生所言,让别人在自己的大脑里“跑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被人牵着鼻子走;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层出不穷、耸人听闻的“内幕”花样翻新,外加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学会辨别真理与谬误尤其重要。
“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公式,特别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不像动物那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举一个例子:马戏团的猴子,经过训练可以娴熟地骑自行车,但包括猴子、猩猩在内,无论再聪明的动物,都不可能设计、制造一辆自行车。
概括来说,就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现在的教科书已经羞于提“斗争”和“革命”这两个概念,而是用听上去更加“温和”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以及科学文化实践”来取而代之了。其实,树欲静而风不止,斗争具有客观性,想回避是不可能。比如,从2013年至2016年,为了保卫狼牙山五壮士的荣誉,笔者不得不进行了两年多的司法斗争和舆论斗争。其实就个人而言,何尝愿意与人打官司呢?但人家打上门来了,不应战也不行。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们只有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科学实验,才能逐渐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就人类认识的总体而言,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当然,由于人生有限,知识可以传承,因而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要直接经验,但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来自直接经验。既然人的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那么,就必须以对于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指导。仍以笔者当年学飞行为例。为了顺利完成驾驶飞机这一实践,在正式开始飞行之前,要学习很多知识,包括《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空中领航学》《航空气象》等等,不学是不行的,不学明白这些课程,坐进驾驶舱,遇到问题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处理不好;掌握知识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解决问题。1942年2月1日,毛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其中非常形象地说了这样一段话:“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这即是说,人们的认识是不是正确,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现在网上各种辩论很多,有人说,辩论出真理。这是不对的。辩论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等都是有益的,但是不是真理,还是要到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中进行检验。概括来说,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正确与否在又会对实践结果发挥重大影响,它往往决定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现在回过头看一看,毛泽东时代的许多举措,包括干部参加劳动,将军下连当兵,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干部、知识分子参加“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都和“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公式有关,说到底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社会能有一个厚重、扎实的基础,避免头重脚轻,甚至头晕目眩,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公式,还要以此为武器反对新经验主义,即把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经验神圣化、教条化,认为不再需要经过实践检验了,继续照着做就行了,这样不仅违反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更可能犯错误,吃大亏。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