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秦明:被误解的毛主席,被误读梁漱溟的晚年谈话
点击:  作者:秦明    来源:壬岷 红色江山  发布时间:2019-03-30 10:36:28

 

      【摘要】:梁漱溟晚年认错的说法是一种误读,他至死没能真正理解毛主席为什么公开批判他。而他的这段经历却又被肆意歪曲引用,借以攻击毛主席,造成了民众对于毛主席的误解。在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今天,重新梳理这段历史是有必要的。

作者:秦明

梁先生自称是“有骨气的人” ,香港的反动报纸也说梁先生是大陆上“最有骨气的人”,台湾的广播也对你大捧。你究竟有没有“骨气”?如果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那就把你的历史,过去怎样反共反人民……在我们同国民党两次和平谈判的紧要关头,梁先生的立场是完全帮助蒋介石的……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上面这段话是毛主席在19539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7次会议期间对梁漱溟的批评,后来这段话被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非毛主席亲自审定)。这段话是毛主席当时在气头上说出的,虽是气头上的话,却并未违背基本史实。

梁漱溟先生的骨气

1927年四一二之后,梁漱溟的“伯乐”蔡元培先生怂恿蒋介石清党;清党造成大批革命人士被杀害,国民党的农村党员人数急剧减少;深受蔡元培赏识的梁漱溟此时跑到广东去搞乡建,公然反对以“废苛捐、平分土地”为号召动员农民,只主张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修补完善。

梁漱溟后来又到山东一住七年,蒋介石丝毫不理会他的乡村建设计划,1937年以后却让他担任清客角色,陪同蒋百里视察山东抗战防务;壮志难酬的梁漱溟却在1938年跑到延安向毛主席兜售自己已经被证明失败了的乡建思想,要求中共采纳其主张。

 

1945年,国共和谈,梁漱溟从中扮演调停人的角色,他深知蒋介石不会采取其意见,却跑到延安张口就要求中共十位高级领导人参加,以他对国民党的失望向中共施压,似乎只要中共交枪投降,和谈不就实现了吗?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梁漱溟却极力劝说周恩来前往南京和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蒋介石和中共代表见面就一走了之,梁漱溟只说自己被泼了“一盆凉水”,不仅没有劝阻蒋介石离去,反而帮助蒋介石拟定和谈方案,协助蒋介石继续玩弄假和谈。最后,梁漱溟帮助国民党出尔反尔致使周恩来大哭。

对蒋介石敢怒不敢言,却对中共颐指气使,这大约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谓的“骨气”。

一场无关个人恩怨的争论

1949年,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但对梁漱溟一如既往的热情并看作朋友,亲自邀请其参加中央政府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98日,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召开(后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扩大会议),周总理作了关于总路线的报告,梁漱溟在9日和11号的发言中说“有人说,如今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 

12日毛泽东不点名地批评了梁的发言,认为梁漱溟不同意总路线,拿农民问题说事。梁感受到莫大的冤屈,当晚在气头上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表明他是拥护总路线的,希望有机会重复一次他的发言……16日他在大会上发了言,重复了他在9日和11日的发言。17日,周总理作了长篇发言,第一次点了梁的名字,中心内容是联系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说梁是一贯反动的。其间毛主席作了若干分量很重的插话,认为梁漱溟是反对总路线的。

梁漱溟更感到了莫大的冤屈,18日开会,梁漱溟上台发言。他决定从历史说起,必须要有“充分说话的时间”。于是,他要求毛主席给他“雅量”。结果两人又起冲突。毛主席原来准备让梁漱溟再简单讲一讲,梁漱溟却认为时间短了不行。后来会场有人提议投票表决,毛主席和大多数中央领导举手同意让梁漱溟再多讲10分钟,而绝大多数与会者却否定了这个意见。

梁漱溟事后写信给毛主席,请求请长假闭门思过。此后,梁漱溟仍然担任政协委员,待遇照旧,没有任何所谓的组织处理,还能经常参加国务活动和外出视察,例如1954年初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等。后来在集体活动中又见到过毛主席,但只是在握手的时候寒暄几句。

梁漱溟在闭门反思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不该顶撞毛主席,依然有着对毛主席的那份敬意;而毛主席在心底里也仍然记挂着与自己同岁、1918年就在北大见过面的梁漱溟。

197212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梁漱溟将自己的手稿《中国——理性之国》作为特别的贺礼送给了毛主席。19759月,毛主席在一份材料中作批示时提及了梁漱溟,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之类的话,表达了对梁老先生的谅解之意。可见,在这场争论中,梁、毛双方都是据理而争,丝毫没有参杂个人恩怨,事后也完全不存在挟私报复或挟私怨对。梁漱溟所谓的“骨气”也正是雅量无边的毛主席给的,换成这样对待蒋介石,梁恐怕早就是刀下冤魂了。

更主要的是,梁漱溟关于“九天九地”的说法当时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11号的发言之后,周总理已经给梁漱溟耐心解释过了。

我们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当时的城乡分化并不严重,大约是1.5倍,而现在达到了3倍以上。据中国社科院2013122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超过3倍以上,则说明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有趣的是,今人一面夸赞当年的梁漱溟“为农夫代言”,一面却对现在的城乡差距视而不见。

11号的发言获得了一部分与会者的响应,确实起到了干扰大方向、扰乱会议主题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对梁漱溟是不批不行了。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中国要强兵富国,必须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以工业带动农业,否则何以保境安民,何以捍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依靠工农武装和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介石新军阀,建立中国人民共和国。士绅和资产阶级骑在中国人民头上逍遥自在的时代一去不返。而梁漱溟却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装起了“骨气”,耍起了大牌,说什么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梁漱溟在山东长达七年的进行乡村建设时,他怎么没说农民在九地之下呢。建国后不是农民在九地之下,是地主阶级(乡贤)在九地之下。梁漱溟看到有些地主受到体罚很不满,尽管这种做法毛主席也是明确反对的,但到了基层执行却走了样,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土地改革的正当性。梁漱溟期望将中国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和工业化、民主化做新的融合,而造出新的社会构造,但由于他这种书斋里的主张并没有可操作性,反而使梁漱溟走向了是反对民主和反对工业化。梁漱溟打着维护农民的旗号,其实是为乡贤、为地主阶级鸣不平,骨子里这是士绅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人民性的集体无意识。毛主席说他反对总路线事实上并没有冤枉他。

梁漱溟如果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去单独去提,最好是亲自调查研究写成报告说服中共——这种事例在中共的历史上并不少见,例如延安的“减租减息”就是民主人士李鼎铭提出的。建国初,毛主席也建议梁漱溟下去看看,最好到他待过的山东去看看,去研究共产党的“乡村建设”,再进行批判,梁漱溟对这种建议总体是拒绝的。争论发生三年后的1956年梁漱溟参加政协视察团到甘肃视察了五十天,在谈到农业的时候说:“农业方面呢,进展的好像太猛,然而至少基本上是健康的。”他在参观梅山水库时在日记中写道:“愚衷心感想甚多,自愧不如共产党多矣!”他特别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而高兴,因为决议说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全国人民都应该团结起来向自然开战,他认为人民公社、“土洋结合”、大跃进等等,都最能发动群众,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梁还写出了《人类创造力的大发挥大表现——建国十年一切建设突飞猛进的由来》,不吝笔墨地称赞毛主席的领导才能。而这些做法都是梁漱溟心甘情愿的自我选择,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他也没有任何压力。

被误读的梁漱溟晚年讲话:梁漱溟至死无法真正理解毛主席

19855月,胡耀邦接见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纽约《华语快报》发行人陆铿,谈到了梁漱溟与毛主席的这场争辩,胡耀邦说:“可能我们的毛主席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国家事情这么复杂,你却那么样的瞎放炮,不大好吧!那一年大概是五五年吧,就给批了一下,现在看是批过头了。”

后来,“梁漱溟公然顶撞毛泽东”这件事被某些人甚至官方的人反复引用,作为证明梁漱溟有“骨气”的依据,反倒指责毛泽东没有雅量、不容异见。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导郭齐勇教授在为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一书作序时称,“梁先生是现代的孔夫子、孟夫子,是中国的脊梁……作为儒者,他们关心国事民瘼、民间疾苦,为百姓、为农民争取生存条件与空间,争取较好的政治环境。”

1988年梁漱溟去世,统战部起草《梁漱溟先生生平》并编发悼文,初稿隐晦提到毛泽东不容异见,梁漱溟“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中央书记处将其改为“受到批评”,并恢复他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说法。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梁培恕看到初稿后,坚决反对:父亲生前不接受的说法,他们不能替他接受。一定要这么发布,全体遗属将不出席官方的遗体告别仪式。最后,新华社发的《梁漱溟先生生平》才没有提及此事。

80年代中期梁漱溟跟媒体聊起这段公案时说:“当时是我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故世已经10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文汇月刊》后来刊登了这个采访内容。

后来,这个话被解读成梁漱溟向毛主席认错。1988年,美国的《世界日报》刊登了翟志成先生所撰《梁漱溟先生,您不能认错》,翟文称,若梁漱溟对1953年与毛泽东发生语言冲突一事有“认错”的表示,则不仅仅是梁漱溟个人的得失荣辱问题,而“是关系着民族的良心与运气”的事,但愿《文汇月刊》刊载的关于“认错”的一些话是“访问者的笔误”,并希望梁漱溟能加以澄清。

梁漱溟的甥女专门从旧金山将报纸寄给了梁漱溟,梁漱溟给《世界日报》回信否认了自己向毛泽东认错的说法,“会议进行时,在对方态度的刺激下,我的发言亦因之较前更欠冷静。”“虽事过多年,但每与人言及此事,总是承认自己亦是有错。争执产生自双方,唯中国古人有‘反求诸己’的教导,我的认错是不假外力的自省,并非向争执的对方认错。”

梁漱溟之子梁培恕后来回忆梁漱溟的文革经历,称“梁漱溟在文革中没怎么受迫害”。在梁培恕记忆中,有一件事情令他记忆深刻。那时革命群众流行画红太阳,街上到处是旭日、大海,前门大街上的铺子整个就是红彤彤的了。梁漱溟还上街买颜料,也跟着去外面墙上画。集体挖防空洞的时候,梁漱溟也积极参与,有一次因为迟到还很自责地将此事写进他的日记里。这些事情,梁培恕分析,父亲是赞同的,因为他是想清楚了,认同了才去做的人,要是想不通,他是绝对不会去做这类事情的。这说明梁漱溟内心深处是认同树立领袖个人权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有雅量的中共,梁漱溟会去曲意逢迎。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政协组织批判梁漱溟,事后问梁有什么感谢,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一个就是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梁虽有其保守落后的一面,但相对于那些两面三刀的小人,还是光明磊落多了。

关于对自己的错误的认识,梁漱溟在1953922日的闭门思过期间写道,“我亲眼看见劳动人民那样感激共产党、爱戴毛主席,自己便大大不及,原因就在于没有自拔于旧立场,不能在心理上打成一片,滚成一堆。又比如许多会上看见有那么多的人颂扬共产党和毛主席,自己只是鼓掌应和而止,却很少出口响应。每当我想起百多年来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向下沉沦的厄运,终被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扭转时,让我喊一千声一万声‘毛主席万岁’亦不觉多余。”

反观毛主席,他对于这套形式主义的东西是相当反感的:

1966121日,周总理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联问题的补充说明》。2日,毛泽东在审阅时,将文中“毛主席”之前的定语“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删去。

196723日,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的卡博·巴卢库时说:“又给我封了好几个官,什么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就不高兴。但是,有什么办法!他们到处这么搞。”

19676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二天,毛泽东在具体谈到关于氢弹爆炸的新闻稿时说:昨天氢弹公报我就把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统统勾掉了。

19677月至9月,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时,又一次强烈批评“四个伟大”的提法。他对随行的杨成武说:“我现在很不喜欢‘四个伟大’,讨嫌!”

19701218日,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所谓“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

结合53年到88年这段时间,梁漱溟自己的一些说法,他认为自己的主要错误是伤了毛主席的感情,讲话不分场合,损害了毛主席的领袖权威,他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毛主席为什么批判他,毛主席并非为了个人和党的权威,而是因为梁漱溟“九天九地”的发言涉及到了路线之争的大是大问题非。维护毛主席权威不过是他作为“最后的一个大儒”狭隘的偏见,毛主席不需要这种“权威”,他要的是为真理而斗争。

梁漱溟与毛主席的根本分歧

但梁漱溟还是尊重基本事实的,文革刚结束,梁漱溟就欢呼人治结束了,他评价毛主席“到了晚年就不行,到了晚年人就糊涂了。这个时候旁人没法救,因为他的威望太高了太大了。”但其后,“非毛化”成为国内一股来势汹汹的逆流,此时梁漱溟虽然念念不忘批判文革,却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说“我国过去的成功和胜利,的确是靠毛主席的领导”。他还一再强调:“我并不因为说他,批评他,而否认他的成功。”“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二三十年来,中国国内的建设、国外的威望,没法不承认是了不起的成功”。有人问梁漱溟:“您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物?”梁答曰“恐怕还是毛泽东”。

梁漱溟很早就认识到了分散的小农无法应对资本的竞争,但他反对暴力革命而推崇渐进的改良,他认为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梁漱溟对乡村建设具体措施的设想可以概括为两个结合,一是乡村组织、政治和经济的结合,二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结合。他设想通过文化改造建立新秩序(这种秩序的主导者显然只能是有知识的士绅),然后通过农业合作社改变小农的散漫状态,搞规模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工业,再依靠乡村组织的建立和乡村运动联合中枢的力量辅助中央达到“统筹工业”。但是,梁漱溟的主张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无异于一种空想,土地问题不解决,土地剥削不消灭,就很难发展农业合作社,搞社会主义性质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也就谈不上他的以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

虽然看到了毛主席治理中国27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囿于阶级立场和思想认知的巨大差异,梁漱溟直到晚年恐怕还是认为他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仍然对毛主席从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到文革等“左”的做法的有着某种不认同。

梁漱溟对旧社会的某些方面是批判的,但对整个旧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是有保留的。在这样一个旧文化人身上要像一张白纸一样“画”上社会主义很难,他的思想对和过去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社会、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体系有本质上的不容性。

80年代以后,文化界涌现了一波波“梁漱溟热”,毛主席对于梁漱溟的批判被指责为过头了;“乡贤”也重新成了一个热门词,甚至登上了央视报道。分田单干是对当初党领导的合作化运动的彻底清算,在这种背景下,抬梁贬毛自然也是一种舆论需要。

分田单干以后,梁漱溟对这种政策未置一词,农村很快重新陷入了分散的困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梁漱溟所主张的乡建运动,在他逝世二十多年后又重新受到推崇。乡建运动的主导者也认识到农村和农民的出路并不在市场化、土地私有化和资本下乡,而在于重建村集体,但他们很快也陷入到与梁漱溟在1930年代相同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这些从村庄外部进入的人和机构始终无法建立起农民对他们的信任,也无法真正的发挥组织作用,更别谈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小心翼翼地回避自身的政治性,以所谓社会企业的形式组织农民,然而当年梁漱溟都没成功,在市场化和工业化规模早已远胜于建国前的资本环境下,这种社会企业同外部大资本相比,又还能有什么竞争优势?

如果梁漱溟能够活到今天,看到乡建运动在今天面临的同样的困境,看到乡贤成为新的剥削者,他或许能从历史的重演中认识到“改良主义救不了中国”,并真正理解毛主席了吧。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