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1961年陈云小蒸调查:“不要轻易把群众的老经验吹掉。”
点击:  作者:郑林华    来源: 新湘评论  发布时间:2018-05-31 10:29:54

 

          做调查研究并不一定非得东奔西跑,如果满足于在形式上和表面上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那还不如找一个点蹲下来,解剖麻雀,深入研究,这样更能发现问题症结。陈云在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调研就是如此。

1961年,陈云(第二排左四)在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

作农村调查时,与公社干部合影。

1961年,中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紧张,农村问题突出,广大农民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为了弄清问题症结,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中央领导同志分头到各地调研。陈云选择了他熟悉的故乡青浦作为调研点。当年六七月间,他在青浦一住就是半个月,由此弄清楚了不少农村政策问题。在青浦期间,除了听取公社书记和先期派去的调查组的汇报外,陈云三次亲自到小蒸实地调查,召开过三次座谈会,研究了群众当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母猪私养问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农村干部盲目追求集体化,私人养的猪曾两度被没收归公,造成肉猪存栏量大大减少。后来政策松动,大多数公社把肉猪下放给社员私养,但母猪仍大部分由集体公养。母猪究竟是公养好还是私养好?社员群众与公社干部说法不一,于是陈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小蒸公社有15个集体饲养场,陈云派工作组同志去看了10个,自己去看了两个。在集体饲养场,陈云发现公养母猪普遍消瘦,猪棚内猪粪极少;集体饲养场投资多,饲养员来自各个村,责任心不强,猪圈很脏,母猪流产多,苗猪棚内由于饲养员倒了饲料就走,力气大的猪吃得多,容易长膘,力气小的猪吃得少,看上去皮包骨,这些猪被称为“落脚猪”。有些集体饲养场苗猪死亡率居然高达89%。没有苗猪哪来的肉猪?而在私养母猪的社员家里,陈云看到老人小孩全家动手饲养,母猪喂得好,有的甚至喂泥鳅,猪圈干净,冬天垫干草,夏天垫青草,母猪产苗猪多,苗猪成活率高,猪圈的猪粪多,田里绿肥多。看来没有比较,就没有结论。

陈云不是单纯把母猪问题当作肉类供应问题,他还联系到农作物产量问题。他曾经问公社干部:养一头母猪,一年可积多少担肥?对方居然答不上来。陈云指出:养猪除了增加肉类供应外,很重要的是增加猪粪,就是有机肥料,俗语说:“猪多肥多,肥多粮多。”他问社员:“你们的母猪都收为公养了,如果发还给农民私养,你们要不要?”社员说:“我们肯定能养好母猪,就怕将来又要说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收去公养。”陈云给他们打包票:“不会的,在养猪问题上只有公私并举,私养为主,才能发展养猪事业。”

随后,陈云整整开了两个半天的座谈会,着重讨论养猪问题,大家得出了“私养母猪比公养母猪养得好”的结论。小蒸公社在座谈会结束的当天下午就宣布:“即日起,原由集体集中饲养的母猪,统交由原饲养户领回。”饲养户在领回自己以前饲养的母猪时,每头母猪似乎都认识它们旧日的主人,摇着尾巴听话地跟着主人回家去。后来结果证明:放回农户私养后,快死的母猪救活了,干瘦的母猪逐渐胖起来了。

种双季稻问题

小蒸公社以前没有种双季稻和小麦,如果一户农民种十亩田,除了单季稻外,冬季一般是种七亩红花草,两亩蚕豆,半亩小麦,半亩油菜。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上级领导认为只有种双季稻能增产粮食,于是逐年要求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而不考虑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盲目要求农民改变种植习惯。农民种了双季稻后,认为是“明增暗减,得不偿失”,因此心里颇有怨言。

为此,陈云又在小蒸召开了两个半天的座谈会,会上听到农民反映:“小蒸田多人少,荡田土质又差,种了双季稻土地肥力减弱,虽然当时多施了化肥,因缺乏有机肥已逐步土地贫瘠僵化。”农民现场为陈云算这样一笔账:表面上看,种双季稻每亩两熟共收获粮食800斤,单季稻每亩收580斤左右,似乎双季稻比单季稻多收粮食220斤上下。但如果全面计算,种双季稻反而要比单季稻少收粮食300多斤,因为每亩田因后季秧寄田少收粮食150多斤,多用稻种40多斤,不能及时种蚕豆、小麦少收6080斤,种双季稻要施肥,多用劳动力,少收稻草等折合粮食约6070斤。社员们还说:大熟单季稻收700斤,小熟蚕豆、小麦收300斤,加起来即1000斤,而双季稻及小熟加起来只有900斤,相差100斤。可别小看了这100斤,在当时粮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100斤粮食在缺粮地区可是意义重大。

陈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强行推广双季稻属于主观蛮干的瞎指挥,他在《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的调研报告中用算细账的方法,和从调查结果及群众的反映中来证实种双季稻不如早季稻,说明农作物种植必须因地制宜,决不能瞎指挥,硬性规定播种指标。他郑重指出:“要研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轻易把群众的老经验吹掉,要很好地继承、研究群众的经验。”

自留地问题

群众关心的第三个问题是人民公社化后农民群众自留地分得太少了。这是当时农村政策调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高级社时期,农村自留地一般占耕地面积5%,但公社化时期都统统归公了。19613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下发后,又重新把自留地分给农民,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

陈云到小蒸后,就听到群众反映粮食征购多了,留下的400斤口粮不够吃,因为自留地只一分田多一点,原来可种的“四旁十边”(“四旁”指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十边”指河边、路边、沟边、田边、塘边、屋边、猪舍边、厕所边等除了大田外一切可以开垦的边角零星地块),公社化后不准私人种了,农民的杂粮收获大大减少,有的生产队还规定自留地不准种粮食,以免和集体大田的粮食分不清,农民饲养家禽家畜也受到限制,比如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个别地区甚至不准私人饲养家禽家畜,等等。

陈云带领调查组与公社和生产队干部群众开座谈会讨论时,大家提出,让农民多种一点自留地有好处:可以补充口粮,便于养猪积肥,可以种蔬菜,可以种东西卖,可以养鸡、养鸭、卖蛋换钱,这样农民手头就有些零用钱,还可以恢复和发展竹园。陈云赞同大家的意见,也主张增加自留地,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还可以解决小偷小摸问题,因为粮食不够吃,农民饿了肯定会去偷集体的。他还把自留地与基层民主联系起来:“民主得有物质基础保证。群众有了自留地,今天卖点瓜,明天卖个蛋,生活方便,花钱方便。没有自留地的基础,我看很难讲民主。”他根据群众反映,加上反复查阅资料,发现青浦当年自留地仅占耕地面积0.5%,与中央规定的自留地可占耕地面积5%的标准相差甚远,于是向中央报告,不久问题得到解决,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陈云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与其工作作风深入细致有很大关系。他经常对调查组同志讲:“调查问题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调查组向他汇报,都要有根有据:材料哪儿来的?听说的——听谁说的?亲自了解的——从哪儿了解的?都要说得一清二楚。假话在他面前无法蒙混过关。虽然他身体不好,医生规定他只能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但他待人热情风趣,在座谈会上,他总是发扬民主,耐心听取各种意见,启发大家各抒己见,热烈争论,会场气氛活跃,笑声满屋。他在调研期间还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伙食十分简单,每顿饭只有两碟子小菜,从没见过大鱼大肉,也没有吃零食或者抽烟喝酒。在去小蒸之前,他一再告诫调查组同志不要特殊化,要坚决谢绝送礼和请客吃饭。调查组天天在外面跑,大家感到按照干部每月28斤粮食的定量不够吃,就向他要求,希望能增加口粮。他不同意,理由是:“人民正在困难时期呀,我们要和人民同甘苦。”最后,他也只同意在早饭时加一两馒头,但粮票由各人自己拿。但大家没有怨言,因为他不仅对大家要求严格,自己也总是以身作则。

(转自 新湘评论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