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父亲节与端午节紧紧相连,让充满爱国主义的传统节日又多了十足的孝顺氛围。你也许还依稀记得“我爸是......”的霸气口号,你也许还记得“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的传世家训。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影响至深。本期五当山带大家一起看看古往今来父亲们的教子“绝招”。
曹操:官二代教育的历史典范
史载,曹操一生至少共有子女32个,其中儿子25个,女儿7个。25个儿子中有9个早薨(包括神童曹冲也就13岁即英年早逝),长大成人的有16个儿子。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嫡出的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嫡出的曹植才高八斗,嫡出的曹彰武艺超群;早夭的曹冲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分不开。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曹操充分利用手中特权,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儿子们选择配备了最好的老师。曹操为儿子们选择老师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先被曹操点名去辅佐他相当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比较疏远。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颙又被曹操选派当了曹丕的老师。除了邢颙,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
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 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 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苏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了“下笔顷刻即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殊不知,这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不是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
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以至于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奇特景观。
苏轼、苏辙之所以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看来与其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苏洵育子成人成才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家长和老师学习与借鉴。
曾国藩的教子秘诀:首要读书明理,学会做人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仅学识渊博、文武兼备、位列三公及拜相封侯,教育孩子也别具一格、卓有成效。100多年来,他的子孙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很成器。儿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孙子曾广钧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曾孙曾昭抡和曾约农分别为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纵观曾国藩的著述和书信,可以看出他的育儿秘诀。
1 是读书明理、学会做人。
读书不在于做官,而在于明事理。当官是一个时期的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职位的高低取决于别人,而学问的多寡则完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得有深广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学识和本领从哪里来?当然靠读书了。因此,曾国藩对孩子从小就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喜欢读书、乐于读书。他要求孩子读书应该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2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家境殷实,但他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娇惯放纵、养尊处优。曾国藩认为玉不磨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他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乡下,并且要求饭菜不能太丰盛、衣着不能太华丽及门上不准挂相府的牌匾。孩子出门要尽量走路,不得坐轿子;穿衣喝茶一类小事一律自己动手,不得使唤仆人;考试前后,不得拜访考官……曾国藩通过这样的方式磨砺孩子的意志,让他们懂得勤俭持家,未来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3三是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曾国藩认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学会尊重别人。他教育孩子与人相处要和善友好,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对于别人的错误要宽容大度,不过分要求他人,尽可能地为他人提供方便、予以帮助。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及包容他人,方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受人敬仰的人。
4是以孝为先、以和为贵
百善孝为先,孝乃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反哺,不懂得感恩,即使是学富五车或有经天纬地之才,那又有何用呢?和乃兴家、兴国之本。国是大家,家是小家,和睦共处,则万事兴隆。因此,曾国藩对孩子从小就要求做到这些。
5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方面,曾国藩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凡是曾国藩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他从不要求孩子做到。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他不是以父亲的威严加以训斥和指责,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毛爷爷和陈爷爷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不仅是“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巨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高风亮节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后人及其身后的几代人。
1946年春,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毛泽东对他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我已请好了一位老师,他是陕甘宁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种庄稼的学问很深,你就上他那里学习吧。
临行前,毛泽东把自己穿了几年的一套粗布衣服送给他,叮咛说:什么时候有了你自己劳动的果实,老师和乡亲们满意了,你就可以毕业回来了。毛岸英背上行李,步行去了30里外的劳动大学吴家枣园。
金秋时节,毛岸英背上自己生产的小米回到了延安。曾经的洋学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后生,毛岸英不仅学到了农活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农民,培养了同劳动人民的感情。
到西柏坡后,毛岸英和刘思齐俩人都被分配到农村搞土改,工作上的接触使俩人产生了感情。后来岸英提出结婚要求,毛泽东不同意,因为解放区婚姻法规定男满20岁、女满18岁才能结婚,岸英虽已26岁,但刘思齐还差几个月才到18岁。岸英有点不服气地辩解说:“岁数不到结婚的人多着呢。”毛泽东则严厉地说:“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出兵朝鲜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江青和一些老同志力劝毛泽东不要让岸英到朝鲜,但毛泽东毅然坚持,并严肃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毅然决然地把岸英送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都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敏”与“讷”则出于《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就是对这两个爱女,毛泽东也丝毫不溺爱。
李敏和李讷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里,与大家一样睡上下铺,吃清淡的菜,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由于学校离家远,卫士们担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卫士们。卫士们争辩:“天太黑,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便厉声说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们如何争辩,毛泽东不容置疑地命令:“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
小编语:你爸是李刚又怎样!人家爸爸还是毛泽东呢!你看看人家!!!(掀桌子)
陈云教育子女:“读好书”、“做好人”
陈云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两条基本原则就是“读好书”和“做好人”。
1970年,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远郊怀柔县的一个山区公社当乡村教师。有一次,她给父亲写信报告说,已经在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书籍。眼见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特别是开始学会主动找一些富有教益的书来看,令陈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提笔写到:“南南(陈伟华的小名),12月8日的信爸爸收到,我万分欢喜。”在信中,陈云还鼓励到,“你虽然已开始工作,但还年轻,坚持下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时间有限,每天要挤时间学。”同时,还谆谆嘱咐女儿,要注意保持,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越要坚持下去。
不久,陈伟华回家探望父母,话题很快又转到了读书一事上。陈云对女儿讲,为了能够真正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系统的理论,最好先阅读有关他们的传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背景,然后再由浅入深,阅读原著。另外,还要注意读书的方法,要勤作好笔记,要善于思考、分析。学习不仅要有计划,更要有毅力,千万不能三心二意的。同时阅读的范围要比较广一些,要通过学习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陈云告诉女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很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一个人要跟上时代并能有所作为,除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外,还要多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多掌握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学有所长,努力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为此,陈云还专门挑选了一本《世界知识年鉴》送给女儿。
陈云还问陈伟华:“现在都读了什么书?”当陈伟华告诉父亲,她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时,陈云接着问到,“那么,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消灭私有制!”回答得非常干脆利落。对此回答,从陈云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很满意,这说明孩子读书有深度、有思考。
小编语:1970年陈伟华23岁。你23岁的时候在忙着干什么?算了……想想也是徒增伤心……(被自己的老爹pia飞太空遨游中)
刘少奇:对儿女的严格教育从不搞特殊
刘少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刘少奇一生有九个儿女,虽然出生的时代环境不同,年龄差异很大,但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春风拂面的和平时期,他总是十分关心儿女的教育,严格要求他们的健康成长。
1二儿子刘允若
1955年,刘少奇的二儿子刘允若在苏联学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又和同学们的关系搞得不好,闹着要转学。他写信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接到刘允若的信,刘少奇一连给他回了好几封长信,除和他交谈学习兴趣问题外,着重批评了他搞不好关系、闹转学的错误思想,并把情况告诉了驻苏大使馆,请大使馆人员批评教育他。
刘少奇联系平时允若谈话时流露出的思想,还说:“你总以为你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人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你没有替别人着想,却要别人为你着想;你不肯为别人有所牺牲,却要别人为你有所牺牲;你不去理别人,却要别人来理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这是一种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无产阶级思想。你必须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大学白上!”
对于允若想转学其他专业的问题,刘少奇在回信中列举了孙中山、鲁迅和毛泽东为例说:“孙中山原来是学医的,并不妨害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鲁迅原来也是学医的,并不妨害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毛主席原来是学教育的,并不妨害他成为我们的领袖。其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果你是有创造才能的,你现在学完你的专业,难道会妨害你将来去干别的什么吗?”
2留苏女儿刘爱琴
1949年6月,刘少奇带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苏联莫斯科与苏共进行谈判,商量建国事宜。在谈判期间,刘少奇见到了10年未见面的允斌、爱琴兄妹。此时俩人均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在莫斯科通讯学校求学期间,爱琴与西班牙籍的费尔南多深深相恋了。在刘少奇到莫斯科以后,爱琴便把和费尔南多相爱的经过告诉了父亲,期望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是,刘少奇为了爱琴将来能够顺利学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对爱琴的恋情没有同意,并让她搬到公寓和他一起住。
本着教育好女儿的目的,刘少奇一改往日的和蔼,严肃地对爱琴说:“爱儿,中国现在西班牙文的翻译还少得很,你自己做他的翻译,那你个人又怎么能为党工作呢?又怎么能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呢?你首先应该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最后女儿觉得父亲说的是对的。何时何事都应该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这不正是父亲做人的基本准则吗?尽管难以了却与费尔南多的感情,刘爱琴还是跟随父亲刘少奇登上了返回祖国的火车。
3三儿子刘丁
对待三儿子刘丁的读书也是如此。刘丁初中毕业后,虽然经过积极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如愿考入高中。这时,有些好心的同志,想利用刘少奇的名义去学校讲情,希望给予照顾。刘少奇知道后,专门为这件事情开了个有儿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参加的家庭会议。刘少奇说:“你们在外面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都不要填父母的真实姓名,为的就是怕人家不好管理,搞特殊照顾。今天,丁丁没有考上高中,有人想打我的旗号去活动,好像高干儿女就一定得上高中、大学,不管是考得上考不上;参加工作就一定当干部,不管有没有能力。为什么高干儿女就不能当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我再次声明,我的儿女绝不能搞特殊。”
习仲勋:家风之严“不近人情”习仲勋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在工作上他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作风严谨、清正廉明,在家庭生活中他既是一位充满爱心又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又是一位和蔼慈祥而又家训严厉的好父亲。
习仲勋教育孩子从小节俭
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习仲勋让齐桥桥、习安安、习近平、习远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学寄宿上学,每周回家一次,都是他们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习仲勋从来没有用自己的车接过他们。孩子们除伙食费和乘坐公共汽车费用外,几乎不给零用钱。有时孩子们吃冰棍花了钱,就没有足够的钱乘坐公共汽车,只好走路回家。路远累得走不动了,齐桥桥就拉着弟弟妹妹的手,坚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车,为的是省钱。
习仲勋教育女儿要“夹着尾巴做人”
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他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乾平,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学外语的,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乾平继续留在《国际商报》工作,后来出了几次国。饭时燃起“战火”,女儿顶撞说,我是记者,我是学外文的,出国是工作需要。习仲勋忽地站了起来,把筷子一摔,高声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为都加上工作的名义!直到女儿表示今后不再随便出去,要踏踏实实工作后,他才消了气。
习仲勋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
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中写到:“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
纵观父亲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该谦让的,他谦让了;该忍耐的,他忍耐了;该承担的,他承担了;该挺身而出时,他都挺身而出了。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
人所共知,在党成长的漫长岁月中,无论是在“左”的或“右”的错误发生时,“没整过人”,就是在人一生最艰难的时刻帮了人。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没整过人”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综合人民网、搜狐网、三门峡日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 ( 陈省身31、华罗庚99...... )
2020-09-10王璐菲:加快推进装备能力形成的美国防部“快速创新基金”计划情况
2020-02-05•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