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吴家华丨“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点击:  作者:吴家华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9-04-15 10:56:22

 

1.webp (7).jpg
 

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党在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同时也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如何正确把握灌输性教育与启发性教育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统一性要求和多样化方法、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传播真理、传播崇高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等等,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八个统一”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守正创新,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蕴含着一个科学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八个统一”直面思政课的八大矛盾和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刻阐述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思政课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回答,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思政课的根本要求。思政课是意识形态鲜明的课程,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根据。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但思政课传授的不是一般的知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的不是一般的能力,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的不是一般的素质,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同时,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它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和学理支撑,要用学术讲政治,用真理、逻辑、规律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因此,思政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具有深厚的学术性,政治统率学术,学术支撑政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政课的基本目标,是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思政课也是触动心灵的课程。思政课当然要传授知识,这是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基础。但思政课更重要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思政课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事件中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是载体,价值观是目的。既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价值观引导,也不能离开知识的基础而成为空洞的价值观说教,要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发掘其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涵,将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渗透于知识传授之中。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运用,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相交锋而传播,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思政课要传播真理、讲清道理,明晰事理,给人以真善美,这是主线。在此基础上,还要敢于交锋、善于批判、勇于斗争,同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政治思潮作斗争,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作斗争,同一切假恶丑的东西作斗争。同时要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对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问题、矛盾、失误进行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和水平,自觉地坚守真理、忠于人民、追求光明。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思政课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要把基本概念、重要问题、主要观点、理论逻辑、思维方法讲准确、讲透彻、讲明白,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决定了思政课的理论性是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就是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用生动具体的典型事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和崇高价值性,对丰富生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深入的理论阐释和理论说明,对学生的思想迷茫、理论困惑、情感冲突、价值选择进行释疑解惑和引导;就是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经验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科学态度。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运用,反映了党和国家的统一意志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统一性;多样性包含统一性,受统一性统摄。思政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事关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必须有统一的要求,不能各行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考核方式等方面,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鼓励多样化探索,把统一的“漫灌”和精准的“滴灌”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的教学要求。思政课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方面,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又是学生认识规律、追求真理、认同价值观的课程,学生是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从教学活动的客体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减少、要求降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要求、做出规划,进行画龙点睛、恰如其分的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夯实理论基础、锻炼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要求。灌输性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完整准确地讲授思想理论的重要性;启发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通过教师的疏通、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自觉内化、外化践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理论灌输,是教育者将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教育对象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只有通过理论灌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才能把工人阶级从自发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把工人阶级自发的革命实践发展为自觉的革命运动。但理论灌输不等于填鸭式灌输,更不是简单生硬的强迫,而是要依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理论讲授、问题研讨、主题活动、参观考察、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因此,科学的灌输性教育不仅不排斥启发性教育,而且把启发性教育看作实现理论灌输之目的的重要方式,这是“灌中有启”;同样,启发性教育注重引导、转化、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但其目的仍然是把知识、方法、价值观念等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这是“启中有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反映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关系,体现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发掘其他课程与教育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结合的要求。思政课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和活动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持学校马克思主义最鲜亮底色的重要标志。思政课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旗帜鲜明开设思政课、理直气壮讲授思政课。同时,要做好隐性教育,发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和每一项工作中,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红旗文稿)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