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舆论伏击战
我们长期处在“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正面作战难以与强大的对手进行势均力敌的较量,要想取胜就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摆脱条条框框和老套路的束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舆论战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手段。
突破舆论战在宣传领域自吹自擂、唱独角戏的局面,要在巩固舆论进攻、防御、反击等基本战法的基础上,多与其他手段结合,多探索超出常规的舆论战法,如伏击战、“地雷”战、歼灭战、麻雀战、破袭战、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等,给老战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根据舆论斗争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纵观世界军事史,伏击战是对付强大敌人的有效战术,只要灵活运用,舆论伏击战同样可以对付强大的敌人。
关于“伏击”的概念。军语定义:预先将兵力隐蔽配置在敌必经路线及其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区域后对其实施的袭击。这是机械化战争时代以前的定义,在信息化时代,战争早已不局限于军事范畴,伏击的范畴也大大扩大,如网络伏击、金融伏击、贸易伏击、外交伏击、文化伏击等。
关于“舆论伏击战”的概念。可界定为:在舆论斗争中,预先隐蔽意图设置陷阱圈套,利用舆论诱敌、待敌进行舆论攻击,而后抓住敌舆论弱点和要害实施突然猛烈舆论攻击的作战。
舆论伏击战的具体运用
舆论伏击战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运用之要,在于“引蛇出洞,猛击七寸”。
(一)积极利用条件捕捉、创造舆论设伏战机。
发现和造成敌人的过失,捕捉和创造舆论设伏战机,是夺取舆论伏击战胜利的重要条件。要成功舆论伏击,就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深入侦察研究,做到知彼知己,切实摸清敌人的规律特点,尤其是薄弱环节和要害部位,通过各种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诱敌就范。
前苏联垮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摸清了苏联领导人的规律特点,在战略上成功地实施了舆论伏击。美国针对戈尔巴乔夫重权势、易犹豫、爱虚荣等性格特点,给他设计了一个大大的圈套,集中舆论火力进行为期数年的捧杀。
美国《时代周刊》把戈尔巴乔夫评为“十年风云人物”,西方媒体纷纷称戈尔巴乔夫是“伟大的改革家”。戈尔巴乔夫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美国舆论战的俘虏,以致经常在办公室兴奋地朗读西方报纸上关于他的文章。西方舆论最终将苏联诱导到不归路。
对于临机组织舆论伏击战,成功的关键更在于把握战机。局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增大了创造与捕捉战机的难度。一旦战机出现,就要迅速临机建立伏击部署,从而变预有计划的伏击为反应灵敏的临机设伏。
普京是个关于捕捉战机的人。2015年2月,俄罗斯最大的反对党领导人涅姆佐夫遇刺身亡,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对派铺天盖地发动舆论攻击,将凶手直指普京。
普京抓住战机打了一场漂亮的舆论伏击战,他没有直接去反驳,而是先让各种流言蜚语进攻一段时间,让各种反对势力充分暴露真面目,一个星期后收网抓住凶手向全世界亮相,既给国内外敌对势力一记耳光,又给国内人民上了一堂教育课。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的舆论战中,我们也有不少这样的战机。
(二)切实隐蔽伏击企图,诱导或等待敌方上钩。
舆论伏击战是以战前的成功隐蔽企图为前提,特别是在敌方主导舆论权的情况下进行伏击,更要巧妙地设计伏击方案,严密隐蔽真实意图和封锁消息。“二战”期间,德国为了破坏英国政府及其新闻媒体的信誉,就颇费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
德国先是故意暗中散发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谎称英国空军已经把柏林地区的主要铁路和车站炸毁。当这些小道消息传到英国之后,英国人信以为真,并把它当作胜利的捷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当英国人中伏后,德国马上邀请国外记者到柏林地区进行现场参观,用事实证明英国是无稽之谈,大大地降低了英国新闻媒体在听众中的可信度。这一舆论伏击,离不开德国成功的隐蔽意图和封锁信息,使英国连基本的新闻核实都没做到。
在舆论战场上,各种斗争形式交织并用,转换频繁,这就为在斗争过程中结合其他战法进行伏击创造了条件。如伏击结合舆论防御进行,可在正面抗击敌方舆论攻击的同时,有意露出破绽,假装步步败退,有意识地将敌诱至舆论伏击圈套。
伏击结合舆论进攻进行,可预留漏洞、破绽,诱敌进行舆论反击,而后进行更猛烈的攻击。舆论伏击战不限于与舆论进攻和防御结合,也可以与舆论战以外的其他战法结合运用。
应该指出的是,为了成功诱导敌方进入舆论圈套,除了耐心,有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牺牲,短时内形象和士气会受到影响,但对斗争整体来说,这种局部的、一时的付出必要的,是值得的。
(三)严密组织指挥协同,出其不意打击要害。
将敌方诱导进入舆论圈套后,攻击时机很重要,如果攻击过早,敌方尚有回旋余地,攻击过晚,敌方先入为主已形成舆论气候,局势难以挽回。一般来说,在敌方意图、破绽和“七寸”明显暴露且得意忘形时,都是舆论伏击转入进攻的好时机。舆论战指挥员必须准确掌握敌情动态,通观全局,严密组织,适时准确地指挥攻防转换。
舆论伏击能否产生震慑效果,既取决于舆论信息、传播技术、传播载体上优势是否明显,也依赖于斗争行动的突然和迅速性。敌方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而遭到意想不到的舆论信息袭击时,由于缺乏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往往会惊恐万状,匆忙应对,从而导致判断和行动忙中出乱。
同时,要随时准备好对敌舆论攻击的利器,确保一旦发现敌方舆论体系的软肋和破绽,就能快速出击,迅速夺取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当攻击发起后,要通过捕捉、制造、偏引热点话题主动引导舆论,组织各类舆论媒体集中发动快速、精准、猛烈的舆论打击,要让敌如遭受晴天霹雳,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舆论震慑效果。
在战争中,指挥员还要善于运用所属兵力兵器,对敌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等硬目标,进行毁灭性的袭击和破坏。当敌处于混乱之后,要乘胜追击,扩大作战效能,争取最大的政治和军事效益。
舆论伏击战的基本原则
1. 运用范围应主要控制在敌我双方的舆论战中,不得用于人民内部的舆论斗争。
舆论伏击战具有斗争性、欺骗性、诡秘性等特点,伤人的同时容易造成自伤,必须根据不同性质的斗争来具体分析运用。以制胜为根本目的的战场,是舆论伏击战运用的主要领域。而在和平时期的海岛维权、领土争议、反分裂等准军事行动中的舆论斗争中,也是可以运用的,只不过需要更加谨慎,需要反复权衡短期制胜与长期信誉之间的利弊,应坚持有理有据、客观真实,不以损害公信力为前提进行舆论设伏,否则可能会赢了斗争输了道义,反而得不偿失。
2. 运用频率要少而精,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舆论伏击战的灵魂在于以长击短,出奇制胜。“奇”是一种斗争魅力,是舆论战谋略经久不息的源泉。运用舆论伏击战要做到出其不意,就不能作为常用战法,更不能滥用,如果滥用敌方必然会提高警惕,容易识破,舆论设伏不但失去意义,反而可能被“围歼”。对于这一原则,所有的伏击战都是成立的。
运用舆论伏击战要精,就是要精选目标,精心策划,精打要害,发挥关键一戈、击敌“七寸”的作用。应根据舆论战所要达成的目的,从敌我舆论态势、敌我综合作战能力等因素,慎选伏击目标,确保拿得下、影响大。
3. 制定策略要自信大胆,组织实施要机动灵活。
舆论伏击战是置之“险地”“凶地”而后胜,当捕蛇者没有大胆的勇气是不敢干的,没有充分的自信是干不成的,这是掌握舆论伏击主动权的前提,也是对指挥员的客观要求。
身处“险地”“凶地”,最担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发现和造成敌人的过失,捕捉和创造舆论设伏战机。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曾说:“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战场上的自信大胆来源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条件出发。
要做到实事求是,既要靠客观上的可靠情报信息,更要靠指挥员主观上的准确判断、科学谋划能力。舆论战指挥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循规蹈矩,敢于担当,敢于制定诱敌、纵敌、阻敌、逼敌等调敌就范的策略。
舆论伏击战组织实施中必须根据舆论战场变化的情况,做到机动灵活,不能被教材、预案框死。既要主动等待、捕捉伏击战机,又不能坐失眼前的进攻、反击战机。这里的关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宜攻则攻,宜反则反,宜伏则伏。
4. 要把握设伏的关键环节,切实隐蔽企图,是达成舆论伏击的关键。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锋,人人都是新闻社,各种真实的和虚假的信息层出不穷,会对舆论伏击产生很大影响,容易暴露我真实企图。因此,必须采取信息封锁、新闻管制等多种手段,引导舆论配合我伏击意图。
作为我们党领导新闻媒体,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配合军事斗争布下体现军事神秘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陷阱,复杂地潜在地隐藏、传递、显露有关的军事信息,令敌方始终莫衷一是,进退维谷,最终使我方成功实现设伏。
对涅姆佐夫遇刺事件中舆论伏击运用的案例分析
2015年2月27日,俄罗斯反对党领导人、前副总理涅姆佐夫遇刺,这一突发事件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国内反对派一个绝佳机会,借机大肆攻击抹黑普京。普京以退为进,以虚诱敌,成功实施舆论伏击,在世人面前赢得这场舆论斗争的胜利。
(一)事件发生后,敌对双方例行抢占先机。
涅姆佐夫遭枪击身亡后第一时间,普京通过发言人表示谴责,并下令成立专案组缉拿凶手。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谴责该起枪杀事件是“野蛮”和“恶性”的,并称“我敬佩涅姆佐夫”,他“十分敬业”。
(二)西方媒体猛烈攻击,俄罗斯无力反驳。
2月28日,事件舆论迅速升级,美、英、德、法等国的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完全控制了舆论主导权。这些报道立场鲜明,突出强调涅姆佐夫“系普京政敌”“发表过关于普京亲信圈腐败的报告”“原定在3月1日出席大型游行”“将发表乌克兰东部有俄罗斯军队和武器的证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自己担心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杀掉他”,通过这些精选的议题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普京。此时,普京如果作直接的舆论反击是无力的,无确凿事实的反驳只会引来更多的攻击。与其辩驳,不如下套。
(三)精心设计舆论陷阱,混淆视听隐蔽意图。
按照常理来说,有监控,有目击者,有凶手的车型车牌,通过以车找人破案不是难事。但俄罗斯破案速度是迟钝的,发布信息是不合常理的,如现场发现的6枚弹壳分属不同制造商,警察到河里去打捞物证,调查方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实际上,涅姆佐夫的女友杜丽茨卡娅已经描绘出刺客的相貌特征和汽车特征。警方根据这些线索在28日就找到了嫌疑轿车,提取了汽车上的指纹和DNA,迅速锁定了嫌犯,只不过“让子弹飞一会儿”。
3月2日下午,俄罗斯结束对杜里茨卡娅相关调查,杜里茨卡娅对媒体称,对涅姆佐夫被枪击身亡后的瞬间发生了些什么,她几乎记不起来了,只承认转身之后没看到任何人,只看到了一辆浅颜色的汽车。有媒体开始认为这起案件可能是一起情杀,俄调查部门也认为“私生活问题”是重点调查方向之一。总之,给世人的印象,这个案子太复杂,短时间内根本就破不了案。
果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当,2日发表一个毫无根据的声明称,涅姆佐夫遇害暗示俄罗斯政治气候恶化,公民权利和新闻自由状况在过去数年倒退,涅姆佐夫遭枪杀“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全盘计划的一部分”。
3月3日,涅姆佐夫下葬,俄罗斯拒绝一些欧洲国家的政治家出席其葬礼,进一步激怒西方舆论。西方舆论继续攻击,称“不管是不是克里姆林宫干的,普京都应受到指责”。3月6日,杜丽茨卡娅再次发表声明称,她遭到了死亡威胁,寻求保护,继续吸引舆论视线。
这一阶段,普京成功地实施了舆论设伏:一是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包括乌克兰设伏,让其肆意攻击,尽情表演,甚至释放迷雾诱导挑衅。二是给国内反对派设伏,接受反对派大规模游行示威,容忍各种毫无根据的猜测抹黑。三是给嫌犯设伏,故意转移调查视线让其麻痹大意,不至于逃出手掌心。
(四)突然收网,主导舆论进行猛烈攻击。
西方国家和国内反对派在得意忘形中进入圈套,各色人种敌我泾渭分明,政治意图充分暴露。当“晚宴”到高潮时,普京突然收网。
从3月7日起,俄罗斯将疑犯陆续抓获,公布身份,指控谋杀,公开审理画面。其中第6名嫌疑人与警方对峙过程中引爆炸弹自杀身亡,嫌疑人之一达达耶夫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此时,俄罗斯通过确凿的“猛料”掌控了舆论主导权,狠狠打击了对手的嚣张气焰。
3月10日后,西方国家凭着强大的传媒力量,没有轻易善罢甘休,继续攻击诋毁。但主战场已经决出胜负,其他的只能是负隅顽抗。就连美国《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无奈称,“要厘清暗杀涅姆佐夫案真相需要长期、复杂的工作”。
普京赢得了这场舆论战,通过设伏令其对手丑陋嘴脸暴露无遗,也令奥巴马颜面扫地,在此事件上再无声音。在国内,普京再一次证明了其领导力,给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使俄罗斯更加团结。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来源:民兵智库)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