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舆论引导怎样把握“时”“度”“效”
点击:  作者:潘熙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07 15:46:0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一些新媒体的发布门槛较低,甚至出现“随心所欲”无把关的状态,导致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交互叠加,一些错误舆论形成社会动员力,干扰依法执政和司法公正,激化社会矛盾。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语境。

  要突出一个“时”字,确保“首发”定调。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首发信息对受众形成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以后很难改变。在互联网时代“沉默就是默认”,“谣言满天飞、真相未上路”是万万不行的,舆论引导重在早、贵在快,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准确研判舆情发展走势,确保“首发”定调,抢占先机。如在甘肃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中,兰州市政府第一时间发布最新信息,通过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方式,每两个小时向全社会发布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进展,避免了恐慌情绪的蔓延。当然,“首发”应该建立在科学认识事件真相的基础上,避免误传信息,损伤政府公信力,掉入“塔西佗陷阱”。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必须确立公开为常态的理念,将常态性发布、制度性发布作为公开的重点,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主动权,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要突出一个“度”字,避免过分反应。当前,网络问政拓宽了公众的监督渠道,但也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负面舆情一出,当事人马上就被处罚、甚至被免职。如西安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事情还未调查清楚,就处理了分管副院长和当事人,相关部门希望以这种“从重从快处罚”来平息舆论。结果真相查明,照片是经过病人同意,在7个小时的手术成功后,同时又是手术室即将搬迁之前的合影,结果又引发了网民对相关部门矫枉过正的质疑。可见,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必须坚持法治精神,既不能遮掩护短,也不能过分反应,以免造成舆论“二次危机”。

  要突出一个“效”字,重在解决问题。面对舆情,如果“封、堵、躲、压、瞒”,就可能引发公众对政府和领导干部自身的“媒体审判”。问题来了,首先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反省自身工作,该澄清事实的澄清事实,该表明态度的表明态度,该拿出措施的拿出措施。如在吉林幼儿园“喂药”事件中,当地政府迅速公布信息,一方面为所在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免费体检,并组织专业医生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给家长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妥善解决孩子们后续的幼儿园教育问题。通过这两方面工作解决了家长最核心的利益诉求,从而较快地化解了舆论危机。一般来说,初期以表态为主,“快说经过、慎报原因”;中期表明具体措施,“边做边说”,赢得理解;后期要修复形象,争取使负面新闻发挥正面作用,使舆论监督成为促进工作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