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何毅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
点击:  作者:何毅亭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23 10:19:00

 

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可喜变化,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意气风发,形成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浓厚氛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理论自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上毫不动摇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什么时候我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的好,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就发展的好;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就会走入误区,遭受挫折。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种规定性和必然性,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在的。不一定甚至不必“言必称马”,但一定是行必依、事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很多,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分析框架、特殊方法,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总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管用的。比如,唯物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践论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最终决定论与生产力标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利益标准、辩证法与辩证分析方法、矛盾论与矛盾分析方法、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价值论和价值评价方法、历史观与历史主义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应该背离也不能背离的。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坚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政治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上毫不动摇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否有这样的意识,他选择的研究主题,选取的研究材料,依赖的研究路径,使用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研究者本人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开始,就既定了价值立场,就预设了价值前提,不可能有所谓“价值中立”与“价值超然”。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命的使命,承载着上层建筑的功能,承载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毫无疑问应当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做学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所在、使命所在、价值所在、生命所在。

 

立场问题从来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有不同的立场倾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权力受命于资本、受制于资本、也服务于资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学者总体上代表的是“资本”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利益所在,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所系。在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在“资本”和“人民”的利益博弈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坚守和定力,自觉选择站在最大多数人一边,为人民做学问、替人民发声,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坚持这一条,就在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背离这一条,就在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既是当今时代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要求,也是在当代中国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上毫不动摇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来说,究竟怎么用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用呢?最重要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学养、外化为研究方法,转化为“伟大的认识工具”。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体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任何一门具体的哲学社会学科,也不可能为任何一门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具体的学术结论。不能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东西,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管用了;也不能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不敢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有用武之地。在“研究什么”上,关键是做到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是理论的生长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研究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揭示中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在“怎么研究”上,关键是做到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包括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吸收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有益方法,但不能食洋不化。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要看到,在历史学研究中,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只强调历史细节、历史情节,就不可能真正对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在新闻学研究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在政治学研究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就很难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在“评价研究得怎么样”上,关键是坚持科学的真理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拿事实说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时代问题、推进理论创新上毫不动摇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必然的选择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比如,如何在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的新形势下,通过卓有成效的方式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切实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需要理论创新,等等。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正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而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和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是发展着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不断涌现的,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时代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都表明,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毫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是、不能也不会割断中华历史文化传统,而恰恰是要更好地把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其生命力;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努力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仁爱”与当年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仁爱”有本质不同;今日中国社会的“民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民本”,而不是封建皇帝头脑中的“民本”;今日中国社会的“大同”追求是立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接续中华文化之脉、中华文明之脉,直接出发点当然是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华民族发展的问题。而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在这方面,中华文化确实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当今天的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天人合一”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当今天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冲突擦枪走火的时候,“和而不同”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唯一选择;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生生不息”告诉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汲取传统智慧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会再次塑造出“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一年来,中央党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党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工作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坚持姓“马”姓“共”,在课堂、讲坛、论坛上旗帜鲜明讲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学科建设上唯“马”是瞻、向“党”靠拢,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马”字号和“党”字号学科,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在人才培养上多措并举、突出重点,着力突出国民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党校特色,办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理论研修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把中央党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高地和输送基地。下一步,我们还要下大气力抓好相关工作。

 

  (作者何毅亭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本文是作者2017年5月17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