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林进平: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
点击:  作者:林进平    来源:思想火炬  发布时间:2017-06-03 19:18:12

 

      中央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意见》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深入学习钻研党的科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webp (17).jpg

 

做到“真懂真信”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种规定性和必然性,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都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种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经受住各种质疑与挑战,经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验,最终确立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因而,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与现实赋予的,是通过展示其自身的理论力量和现实力量来确立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懂真信”是首要的、必要的要求。因为唯有“真懂真信”,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

实现“融会贯通”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但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并非一件易事,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如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缺乏应有的敬畏,对所发表的内容也不够审慎、不负责任和缺乏科学精神。

当然,要求精通经典,并不是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言必称经典、语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精通经典,贵在把握精神实质,贵在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相对不变的内核。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具备“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鲜明特性之一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但就目前来看,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导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重大问题常常是“失语”“缺场”或“文不对题”。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也面临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和失去活力的危险。为扭转这种局面,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不能囿于书斋,而应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戒除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的不良学风,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走进一线的学术自觉,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不辜负这个时代。

    (作者:林进平,中央编译局)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