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行善者,蜂拥抱大腿式的无理索取,是一种道德逼迫,更是消费他人善心的丑行,危害不小。
曾鹏宇最近碰到的事儿让他哭笑不得。因披露了多年前自己曾经资助过一位白血病病人,随后引来数百条借钱求助的信息,不但数额过千万,而且理由一个比一个奇葩。有说欠了外债要被砍手的,有说刷爆信用卡需要还款的,还有大学生打着“不想给父母添负担”的旗号要求支持的,可谓花样百出。
其实,奇葩的理由背后,蕴含一个更加奇葩的逻辑:你打算行善,就是要给钱,既然要给钱,给谁不是给,为啥不给我?为了让“我”看上去更像需要救助的对象,不惜编造种种说法,刻意“比惨”,目的嘛就一个,天上掉馅饼,最好砸在我头上。
一见行善者,蜂拥抱大腿式的无理索取,是一种道德逼迫,更是消费他人善心的丑行,危害不小。
首先,滋生不劳而获的错误心态。获取价值的正道应该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认同,相反就是希图走捷径以较小的付出求得回报,走向极端便是不劳而获。索捐几乎零成本,一旦成功纯属“净赚”,容易刺激人们的惰性和贪欲,造成社会心理失衡。
其次,伤害济贫助困的慈善精神。行善之心,为扶助弱者而生。但谁是弱者、如何救助,必须由行善者自己判断、自主决定、自行实施,决不能以道德为借口加以胁迫。慈善不是义务,并不具备某种强制性,一味逼捐只能让行善者不堪重负,最终放弃善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甚至会让慈善精神倍受打击。
最后,掩盖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纷繁复杂的索捐信息如同瞬间涌来的浪潮,让捐助者眼花缭乱、难以招架,极大地增加了辨识成本,让那些确实在寻求帮助的声音被淹没、被遮盖。这样不仅会延误对弱者的救助,而且损伤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态度和信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索捐行为类似于经济欺诈,慈善者要理性区分求助信息,对蓄意索捐者果断拒绝或忽略。在这方面,慈善组织可以尝试建立一套有序、专业的分析辨别机制,对求助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致贫致困的原因给予不同形式的标示、支持,让宝贵的慈善资源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