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陶余来:“批评家”“分析家”不嫌其多
点击:  作者:陶余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2-13 12:45:18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梁晓声关于“今日之中国不缺批评家,缺少提出方法的人”观点的视频:

 

“今日之中国不缺批评家,我们14亿人中,有那么多已经成了批评家,还有那么多人准备成为批评家;也不缺分析家,关于中国的现存问题,中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问题,我们有那么多人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换句话说,我们不缺意见领袖,我们只缺能够提出方法的人。今日之中国,甚至我觉得全世界一切的主义,一切的主张,一切的分析,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方法’两个字。请拿出方法来,可操作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家既然转发这段视频,说明赞成其观点。然而笔者看了这段视频,却认为其顶多只说对了一半。

 

且不论“我觉得全世界一切的主义,一切的主张,一切的分析,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方法’两个字。请拿出方法来,可操作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句,搁五四时期,会不会被批判为等同于胡适之先生的“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单是现实中,存在的两个重要事实-----问题确实不少,确实需要批评家、分析家;办法也多得齐腰深,并不缺能够提出方法的人-----梁晓声并没有真正看清。至于和平时期,也确实较难有机会出现曹刿论战毛遂自荐等非常手段,致使少数人有办法却没有途径让人采纳,无用武之地,甚至无用文之地,更是梁晓声有意无意间没有视及的认识盲区。

 

更何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真能提出问题,能提出真问题,提出的问题足够真,即使一时还没想出应对之法,也同样具有建设性,算不得存心找茬、“指兔子给人撵”。

 

202357日合肥晚报刊有一篇题为《别夸我“清谈误国”——读刘勃<世说俗谈>》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清谈就是口无遮拦,畅所欲言,甚至能捕捉灵感的火花,所以,也有现代学者高度评价,认为玄学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桎梏,开创了中国哲学的第二个高峰。‘如果说先秦是黄金时代,魏晋就是白银时代,从思想史的角度说,什么强汉盛唐,都及不上这一时期。’”

 

毛泽东曾指出:“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善于正确集中,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提炼出来,作出科学决策。

 

对于“批评家”“分析家”的言论,我们不要急着作否定,只要其批评分析不存恶意(甚至哪怕是我们的敌人,只要其批评分析得有道理,也未尝不可以“拿来主义”;当然更容许梁晓声“今日之中国不缺批评家,缺少提出方法的人”这样的见仁见智观点存在),我们都可以以“子产不毁乡校”“察纳雅言”的态度善待之,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果动辄求全责备,无异于堵塞言路防民之口。更何况,没有庞大的“批评”“分析”基数铺垫支撑,高质量的“方法”也出不来。

 

作者: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