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吴尚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点辩证法少点主观主义
点击:  作者:吴尚达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2-08 10:29:02

 

 

吕德文同志的《千万工程不是造点!解读2024年中央1号文件》是一篇结合1号文件对乡村振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不错的文章。它的最大的优点是从实际指出问题,而不总是从理论上看待问题, 它没有知识分子的文章那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文风,它在反对党八股方面值得学习。

 

1号文件想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来推进全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然而,实践的结果有些经验却是连浙江的临省都没有办法学,甚至连浙江本省都不能普遍地学习。这个实际情况说明什么问退呢?一、离开本地的实际比葫芦画瓢、死搬硬套不行,这无须多讲;二、浙江的“千万工程”高大上,其他地方没有条件学。这也无须多说。

 

这些实际问题,反映出什么认识问题呢?1、点和面的辩证关系问题;2、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问题。

 

1、点和面的辩证关系问题。搞点的目的不是为搞点而是为取得经验后向面上推广,功夫在推广上,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农村改厕,开始是号召改沼气池,人们呼呼地登记,等一说真改需要多少钱,人们又呼呼的退了。后来又说改更先进的厕,人们呼呼地登记,等一说真改要花比改沼气池更多的钱,人们呼呼地退得一干二净、看来,推广点上的经验还真上讲究。就是要讲究辩证法。推广的事情,一农民要有意愿。二农民在经济上能够承受。二者缺一不可。2、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问题。人们把个别和特殊当做一般,认为浙江能做到的事,全国其他地方也能做到。这些人不知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道理。他们不花大力气分析、研究个别之所以成为个别的原因。浙江的农民可能比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富,其前提条件就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是全国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你学它想富但达不到它这个条件,你就富不了。政策制定者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教条主义者,他们把浙江“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看作是全国农民共同富裕的共同规律,把组织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达到共同富裕的规律抛诸一边、不予理睬。大寨大队是以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利用10年的时间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稳产千斤的海绵田,但1963年一场洪水又把大寨人 10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是,大寨人在灾害面前没有低头,在困难面前没退步,生是把倒在泥里的一棵棵庄稼扶起救活。这要付出多大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啊!大寨人境界高、志气大,遭大灾绝不要国家一分补助,秋后照样分粮、分红、缴公粮、卖余粮。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全国劳动农民的形象。请问:大寨人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靠 “以城带乡”

 

来吗?靠“以工补农” 来吗?都没有。几十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推进乡村振兴不能依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还必须发扬有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全国城乡总体来看都不富裕,像浙江那样工商业发达而富裕的省份并不多,因此,“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来振兴乡村、达到共同富裕没有普遍的意义。就像“先富带后富”那样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2、特殊和一般的问题。土地问题成了“三农”问题的焦点,土地流转成了土地问题的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三农”问题就永远无解。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制定土地流转政策的人是一些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只看到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者带来方便,却没有看到土地流转这个口子一开乱象丛生、不可收拾。1、土地兼并。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就能流转到500亩土地,流转多的呢?就可想而知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土地兼并就必然造成农民破产。2、造成非农非粮化。鼓励工商资本下乡,主观上是想让它们为振兴乡村出把力,结果,它们把几百亩几百亩的地栽上经济林,或搞上大棚、养鱼池、滑雪场、旱冰场等等,把生态搞了个面目全非。3、造成新的矛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从根本上侵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去年“抢大户”现象,应当给党和政府 敲下警钟,农民的利益被种粮大户侵占了去,农民就想方设法地抢回来。这个矛盾必须解决,解决的办法是:把大量流转的土地,分给分地不均、人多地少的农民,如果不取消土地流转,这个办法就要形成一个制度,只要有流转的土地无论多少就都要分给人多地少的农民。现在农民土地的占有量不合理,农民有意见。只有限制种粮大户的土地占有量,才能遏制住土地兼并的势头。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决不能使矛盾扩大化。人们所看到的都是特殊的事物,特殊的现象,特殊的问题,辩证法告诉我们,应当从许许多多特殊的矛盾中,找出存在的一般的矛盾来,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地进行分析研究、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然而,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不肯花功夫调查研究,以致使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得不严整、不完善。

 

笔者再谈谈农业补贴的问题。毛主席说,办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它的反面,哪怕是一个动作都要想到它的反面。补贴,有它的正面和反面。几十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补贴的反面显得相当刺眼了,每年亿万的农业补贴,起到什么作用?化整为零不能干大事,就等于浪费。过光景的农民都知道(知识精英们绝对不知道)一百元的一张大票儿,会当家的死活不肯换开它,一旦换成零票也就很快把一百块花完,如果硬不花这一百也就省下了,各个方面也不显受影响。如果我们的国务院总理像一位会当家的老农妇那样,每年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攒好几万亿人民币。那才是会过光景的好总理呢。我老早就建议国家,把给农民零儿八三的补贴不发给个人,集中起来办大事,如给农民买农业机械,农民自己有了农机,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同样是哪些钱就发挥了大的作用。

 

现在的掌管农业的党政干部,眼界狭小又缺乏辩证法,解决"三农”问题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农民认为:什么地方庄稼长得好,什么地方穷。这个农民懂得辩证法。长江三角洲地带,农民撂了荒都去外头挣钱,有什么不好?有些人害怕起来:"这还有人种地啊!”他们就不知道:去了穿红的还有穿绿的。有的是人种地。把撂荒的地分给留守的农民们,他们不要无偿地给愿意种地的人。像我们这里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运输都是老人们能开的三轮车,一个六十岁的农妇种30亩地闹着玩儿似的,一年挣上三万多块钱,还不是好事吗?以后大多数农民进城成了市民,剩下的农民就一定能成为富裕的农民。现在我们每人一亩地,到城镇化,我们就可能每人20亩地,一家人种上四五十亩、七八十亩地,还不是美滋滋的事?

 

只要不叫工商资本下乡胡折腾,不叫种粮大户兼并了土地,党政干部多点辩证法,少点主观主义,把政策搞得挺公平合理的,中国的农村就大有希望,中国的农业就大有希望,中国的农民就大有希望。

 

2024 27

 

(作者:吴尚达;来源:昆仑策【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