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有利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南传和江南逐步开发。唐后期“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大量北方人口率多沿大运河南迁至东南江淮一带,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遂使江淮成为继黄河中下游之后的又一农业富庶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繁荣。
扬州位于邗沟入长江之处,隔江相望就是江南运河的起点镇江。通济渠与邗沟、江南河、长江在附近交汇沟通,扬州遂成为全国漕运枢纽和重要的水路交通中心,“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便利的交通和周围富产粮食及锦、镜、铜器、海味,造就了唐代“扬一益二”和“十万人家如洞天”的繁荣景象。扬州周围即两淮产盐之地,中唐以后亦即盐铁使及四场十监所在,其榷盐收入可“当百余州之赋”。“军国费用取资江淮”,由此扬州又居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地处江南运河畔的“三吴”苏州、润州、湖州等地户口增多,经济更为富庶,“国用半在焉”。晚唐的苏州户口已增至10万余,跃居常州、润州、湖州和越州之前。
始于东晋的江南千年大规模开发,大体是与中原向东南移民,东南向江西移民,再向湖广移民等相伴而行的。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地区走在江西、湖广之前,率先成为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成为10世纪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自东向西经济开发的策源地带。这显然和前述大运河开凿后唐五代扬州及“三吴”等率先迅速发展繁荣息息相关,也与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渐多,“扶老携幼渡江”而南者无虑数十百万,难能分割。大运河南北水路的空前畅通,对长江三角洲等东南地区的率先发展繁荣,进而充任10世纪以后江南全境开发的策源区,作用不容小觑。
(原题《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摘自《文史哲》2023年第1期)
作者:李治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1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