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谓处在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言均围绕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开。
梳理发现,“十四五”期间,包括杭州、西安、武汉、沈阳、南京、兰州等城市或其所属省份,都明确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
代表委员建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3月4日,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全团建议——支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截至当前,我国先后共批复了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落地于北京、上海和合肥三个城市,而第四个最早出自于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按照一直以来的规划,尽管深圳为主阵地,但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合作,此次“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直接表述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设想,亦体现出了城市群合力的设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表示,建设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月7日下午,山东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郝芳建议把山东列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利于为山东奋力走在前列提供人才支撑、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利于山东发挥桥头堡作用,汇聚创新要素,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此前,山东济南和青岛都曾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南京将继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并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刘中民,今年亦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大连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案》。
刘中民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将大连科技新城建设纳入国家相关计划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其成为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布局科技重大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东北振兴的科技创新源头,树立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标杆。
“第五城”有望花落谁家?
事实上,早在全国两会之前,包括杭州、西安、武汉、成都、沈阳、兰州等地都提出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这些城市分布在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等不同区域,其中,大部分均属于当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白”地带。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重大技术研发和前沿性研究,是代表着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而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尤其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申请的地区有较强的科教、科研综合实力,以及一定的大科学装置等软硬件基础。
另一方面,城市或地区一旦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亦将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的科学资源,改变和提升区域格局。
一位区域研究人士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批复相当于将城市或地区纳入了国家科技体系,更可能在重大科技设施、国家实验室的布局等方面有所倾斜。
从高校实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来看,南京、武汉、西安较有综合优势,这几座城市均为高教大市。其中,武汉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2%,此后的几年间研发经费投入还在持续增长。
杭州的高教实力略逊一筹,但浙江大学实力强劲。可供参照的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主要便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2019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绝对值超过了5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对比南京略有优势,并且杭州有着不错的产业基础,数字经济产业更是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以上几地所属省份的基础研究竞争力也均处于全国前列。2020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完成的《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0》显示,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排行榜Top10分别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湖北、山东、陕西、四川、湖南。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发经费投入的统计对象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规上企业三大科技活动主体,一些地方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存在不足,这也将是各地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需加强的方面。
当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设立还将综合考虑区位、特色以及重大国家战略等因素,并且,若成都与重庆、济南与青岛分别联手,将产生协同效应。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花落谁家?仍然充满悬念。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城市的科研实力对比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均取自2019年末数据,其中沈阳、大连研发经费投入相关数据为2018年。)
-- END --
来源:21财经APP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