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紫虬:抽象的“市场经济”是潜伏危机的乌托邦——兼与某学者商榷
点击:  作者:紫虬    来源: 旁观者更清  发布时间:2020-03-25 11:26:49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争论成为焦点。习近平提出,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既要坚持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更要结合实际。本文作为理论探讨,力图实现基本观点与现实实践的统一。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提出:

 

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1885.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21页)

 

这里的“钥匙”是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只有从这个钥匙出发,联系问题导向,加以正确总结,验证和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驾驭市场经济。

 

一、默认的市场经济概念只能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某学者在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探索的理论创新,一方面,离析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依附关系,使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中剥离下来,形成具有体制性规定的一般的抽象要素……另一方面,提出市场经济作为一般的抽象要素,只有在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结合时,才具有充分性和现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抽象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创新,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离析,形成市场经济一般范畴;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提出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崭新概念。

 

这段论述可能有三点不妥,特提出来与某学者商榷,以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1,某学者把这段语录用反了。马克思在前文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永恒规律”,用类似的“抽象要素”,去肯定邓小平的市场观点,恰好送上批评的靶子。马克思在前文说道:

 

被描写成局限在与历史无关的永恒自然规律之内的事情,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页)。

 

联系前文,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2,邓小平在三十年前的市场经济观点,是在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提出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克服计划经济的局限性,纠正在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中实际存在的左倾僵化,是重要的思想解放。在此,有两点不可忽略。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准备,所表达的市场经济观点存在重大的缺陷;另一方面,又是建国以来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

 

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一贯主张学习西方长处,学习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保留资产阶级法权,“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 (《毛泽东年谱》1975.2.18)。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1974年筹备四届人大,酝酿“四个现代化”时,毛泽东幽默提出“‘法国派’好”(《毛泽东年谱》1974.10.20,表达了对周、邓的欣赏和肯定。毛泽东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带领落后的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它一下子越过整个资本主义时期”,而不是资本主义补课。谈及邓提出市场经济,应当联系这一历史背景,以防虚无主义中断历史。

 

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党内的市场经济观点表述上,特别是从之后的实践效果上,人们并没有看到与资本主义“相离析”,相反,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等片面性观点存在系统的二元化和实用主义特征,丢弃了两重性分析。今天不从主客观分离的实践结果出发,认为“离析”了资本主义,有“刻舟求剑”式的脱离实际成分和教条主义色彩,又有回避现实矛盾的折中。

 

马克思认为:

 

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9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提出之前,市场经济是从流通领域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对应的商品经济的归纳。依赖私有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构成生产目的。又以利益驱动的市场自由构成盲目生产方式,在复苏、繁荣阶段显示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效率。毫无疑问,适应生产力而自发产生、或完全与西方接轨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本意是吸收资源配置的长处,但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依赖的是供求曲线,这是西方庸俗经济学割裂商品内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用人们需求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性,取代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的产物,其本质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方式,以及以资本为立场的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擅长移花接木,把劳动价值论指导的价格机制和市场供求关系,修正为效用价值理论解释的市场自由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成为穿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庸俗经济学。

 

资本主义正在自身矛盾中发展,我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并未完结,但是长期以来,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本质性被人们忽视,是折中主义、资本中心理念使然,这是历史的遗憾。

 

二、脱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

 

1,市场经济依赖历史的生产阶段而存在。市场经济作为没有社会属性的抽象要素,正如马克思指出:“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除了和资源配置的计划手段对应以外,这种抽象没有任何意义。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发展阶段,其自发产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有经过变革,发生了质变,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也才能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中性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从资源配置角度,相对于计划手段的区别性并不能令其脱离资本主义而存在。

 

2,自九十年代十四大提出“市场体系”,十五大提出“市场化”、“市场机制”以来至今,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已经不具备科学性。

 

在资本论第2版的跋中,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凡是把资本主义经济看成“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是“科学”。马克思明确说道:

 

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 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 方便还是不方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07页)

 

用马克思的这段话,描述今天导致中国两极分化的不同经济成分,及其所决定的各种经济学立场,十分准确,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不存在“过时”、“教条”问题。

 

实践上,人们清楚看到,我党在九十年代提出市场经济有关论述,是相对资源配置的计划手段,从抽象角度提出的。三十年来,在缺乏理论准备的条件下一路走来,公有经济占从绝对优势已经到了三分之一,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已经从当时的局限性以及部分思想僵化,被污名化到无恶不作,有的同志认为,这一路走下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中计划经济越来越少,现在一点影子也没有。计划经济已经被否定了,回不来了。但更多人发现,凡是和国际接轨或自发的股东至上,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无论引导它的各种经济学理论被宣传得多么“高大上”,都是经济和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都是最终体现在由于生产的盲目性,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矛盾对生产力的约束上,都是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相矛盾的,并不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现实,更反映在前苏联崩溃之前。1989 年年底苏联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到 1990 年二月全会,苏联所有制改革理论已发生了原则性转变,即明确放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条件与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在说明中提出: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市场宗教观往往断章取义,利用我们队伍中的思想混乱,把“配置资源”的定语略去,将市场作用极端化,无条件化,突破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资本名义,侧重为私人资本服务。

 

中国是从落后的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向市场经济开放的,建国七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又经历了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极端市场化,“执两端而竭焉”,经过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已经具备了前人所不具备的全面认识条件。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资本主义经济折中调和的结果,只能是对立统一的结果。以私有经济存量主体并主导一些领域,雇佣劳动占比绝对优势构成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形不成有机、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在党的宗旨指导下,在完成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中,认真总结人民群众改造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践,总结在实践中创新、斗争转化的结果,正视阶级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和矛盾,对新自由主义开展伟大斗争。

 

(本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文章之一,之二主要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中的折中主义和资本中心理念,之三主要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实践中斗争转化的总结,待续)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