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阿里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大奖。这是互联网公司首次同时获评两大国家科技奖。
获奖后,阿里云在官微发声称:感谢十几亿剁手党,没有你们的参与,就没有技术的进步。今天这样的成绩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未来继续一起加油吧!
不到2个月前,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刚刚当选国家工程院院士,如今,阿里云再登上中国最高科技荣誉殿堂,这是中国民营企业从未登上的科技荣誉高峰。
这并非偶然。回头看,阿里云的发展之路,正是一条极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的“中国道路”。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1
此次阿里云获得技术发明奖的项目是“面对突变型峰值服务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突变型峰值常见于“春运抢票”、“秒杀”以及“春晚”、“双11”、“跨年”等大型场景,是全球技术行业面临的典型技术难题。
这项技术获奖,与阿里云的发端可谓同根同源:都是为了解决超大规模需求带来的技术难题。
十年前,电商业务的爆炸式增长,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随着用户激增,数据越来越多,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98%。当时,阿里发现,自己的业务规模已经超出了当时技术的极限,包括全世界技术能力最强的“IOE”(服务器市场统治者IBM、数据库市场统治者Oracle以及存储器市场统治者EMC)在内的传统IT解决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不得不要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这便是阿里云故事的起点。
而此后,随着双11超级工程成为全世界互联网最具技术挑战性的技术工程,其流量峰值每年都在刷新世界纪录,进而不断给阿里云提出新的技术挑战,这推动阿里云不断挑战技术极限的天花板。
▲历年双11阿里经手的峰值纪录
2009年,第一届双11,当时的流量洪峰不过是每秒钟创建订单400笔;到2015年,迅速飙升的洪峰已经超过国际零售支付网络之王Visa峰值处理量,创建订单数已达每秒14万笔;刚刚过去的2019年双11,阿里云承载的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4.4万笔/秒,是2009年第一次天猫双11的1360倍,是国际零售支付网络之王Visa峰值处理量的8倍有余。
而2019年双11有网友评价,零点后的高峰期,体验“如丝般顺滑”。这背后,便得益于在历年双11中不断提升的“抗洪”能力。
目前,阿里云应对的峰值超过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国内外所有同类系统至少一个数量级。对于能扛住双11的阿里云来说,全球任何其他流量洪峰都不在话下。
2
提到阿里云获奖的项目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说:“这个项目正好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一种特有模式:超大规模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挑战,而且很多技术只有通过大规模应用的经验及教训反复迭代锤炼才能百炼成钢,而且量变的过程必然会伴随质的飞跃,期间无疑会内生出不竭的科技创新动力。”
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科技创新的天然试验场:超大规模需求,不仅意味着需求总量大,且意味着结构丰富,种类多元,面对这样的对象,资源的稀缺性,效率的高要求,匹配的精准度,这些要求都会被无限放大。这必然对技术提出超高的要求。
这就是阿里云成立不过十年,便成长为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外在原因:阿里云承载了阿里巴巴的技术要求,而阿里巴巴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最丰富的电商需求。这个天然的试验场,唯有中国能提供。
▲超大规模的需求,背后都有超高科技的支持
虽然从云计算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商是云计算的天然培养皿,但是,即便是亚马逊,其“培养环境”提出的要求极限,也不可与阿里云相比。
阿里云面临的这一挑战,正是中国企业的普遍写照。这也是为什么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企业便开始在一些领域走上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
事实上,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基建狂魔”,除了因为我们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外,同样不能忽视超大规模市场这一因素。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是重要原因。为此,我们诞生了全球最强的修路搭桥技术,全球最强的输变电技术,全球最强的水利工程技术……
如今,阿里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再次证明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3
但是,仅是这一原因,并不足以解释阿里云的成功。
阿里云的发展之路给中国科技企业的第二个启示,比第一个启示更为简单:那就是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必须重视科技研发,坚持长期投入。
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越是艰难。
如今,云计算已经被视为未来互联网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阿里云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打破了美国公司的绝对统治,与亚马逊AWS、微软云稳居云计算世界前三强、亚太第一,为中国在这一关于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在阿里云创建之初,当时,云计算被众多业内专家视为天方夜谭,阿里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这一“无人区”,被视为一场成本高昂的冒险。在最初的几年间,阿里云创始人,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一直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这从如今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中可见一斑:2012年阿里巴巴年会上,王坚在台上失声痛哭。这样的压力,当时已经在王坚头顶压了4年时间。
科技研发是实践周期极长,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而且,越是进入前沿的“无人区”,周期越长、风险越高。
所以,当初面对外界乃至公司内部对云计算的质疑,马云提出“每年投入10亿,连续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其中透露出对科技的战略性重视和坚持,才被视为阿里云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0年,马云当年说出来被人等着看笑话的时间,如今却成为阿里云开始进入收获期的里程碑。
2009年开始研发云计算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十年后阿里云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获得中国电子学会15年来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战略投入云数据库研发,十年后Oceanbase数据库成为全球性能最强数据库。2009年开启天猫双11技术研发,十年后阿里云获得2项最高国家科技奖。2019年主持研发飞天的王坚博士当选为国家工程院院士。
如今,阿里云频繁登上国家科技荣誉的最高殿堂,走上民营科技企业从未达到过的科技荣誉巅峰,背后是阿里巴巴以十年为周期的战略性技术投入。
阿里对科研投入的重视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中,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家研发人员占比一半以上的公司。在六万余位科学家、工程师中,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是顶级科学人才数量最多的中国科技公司。
近几年,阿里巴巴向多个未来技术领域持续发起技术攻关,成立了达摩院、平头哥等科研团队,在机器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自动驾驶、数据库、芯片等基础技术领域共斩获四十多项世界第一。
这印证了那句老话:板凳要坐十年冷。只不过,在十年前,没人知道未来是成功还是失败。
4
时间回到2015年。
那年春节,发生了一件改变全中国的事情。那年春节,12306将高峰时75%的余票查询系统放在阿里云上,一改过去系统容易瘫痪的毛病,平稳度过春运的流量高峰。
这是阿里云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从此开始,春运前彻夜排队购票的痛苦场景正式成为记忆,阿里云也开始开启了近乎开挂的上升通道。
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隐喻:高铁和云计算完成的交汇,两项技术合力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也使得各自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多年前,春运曾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温暖又心酸的回忆。如今,春运的艰难已经不去不复返。这得益于两个技术变革,一个是提高运力极限的高铁,一个就是提高了算力极限的阿里云。
▲在12306问世之前,每年春运全国各地都要这样买票
而高铁与阿里云的握手,又不仅仅是两个技术的交汇,在其背后,也是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的一次完美合力。
靠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我们在一直“跟跑”的高铁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铁技术一举进入全球第一阵营;靠着市场导向的快速试错和灵活的组织机制,在云计算这个技术的“无人区”,阿里云让中国在一开始便站在了全球云计算第一方阵。
事实上,近几年,类似与高铁的这样合力正越来越多,阿里云正越来越多地支持大国重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包括中石化、国家天文台、中国地震局、中国联通、北京冬奥会……
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既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也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好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阿里云连续登上国家最高科技荣誉殿堂,以及在越来越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作用,正是国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一个缩影。
阿里云的发展之路,未来也必然将在中国越来越多科技企业身上重现: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将会加入这条科技创新的“中国道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