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寒流:农村题材的电影哪里去了?
点击:  作者:寒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9-04-06 09:03:08

 

1.webp (9).jpg
 

儿时的事总是难以忘怀,那时候公社有电影放映队,放映队按村周而复始有规律,小伙伴啦起来一清二楚,是故待他们一到村里,那可真是大喜事,不等放学,便在操场上画上方框占位置,放学后回家扛凳子放进方框,然后嬉笑打闹好一会儿,这才回家吃饭,匆匆吃完饭再回来看场,再嬉笑打闹好一阵,家人才到,放电影还要再等等。

 

因为有这么个经历,电影看了不少。我们不只在本村看,而是三里五乡跟着走,我记得《渡江侦察记》我看了九遍,看《英雄虎胆》和《烈火中永生》,步行跑出去八华里走个来回,许多台词无意间背的滚瓜烂熟,没事就喊,闹过不少小笑话。然而,现在却再不喜欢看电影,不是古装就是科幻,要不就是美国大片,商业化太浓,离生活太远,不真实,没意思,所以不看。前天浏览网页看到一篇文章触发灵感,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农村题材的电影哪去了》,读完后感慨万千,我也写一篇《农村题材的电影哪去了》,勉强算作读后感,但我不是被“抛砖”引出来的“玉”,咱原本就是一块“砖”,最多算作“臭石头”,说出来的话基本都不怎么好听,好听的咱偏偏打死不说!

 

农村题材的电影哪去了?我想了想:没有。或许你说不对,譬如《活着》、《老井》、《白鹿原》、《一个都不能少》,这不都是农村题材吗?我觉得不对,一是这几部片子全都不是“这几年”所拍,二是这几部片子或者“向古”或者“向傻”,都不能概括当今;或许你说这几年关于农村题材的电影没有,但电视剧有,譬如《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等,其实这也不对,由于这些电视剧根本没突出农村主流、背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化原则、完全背离了艺术真实,所以只能算艺术界的“小丑”,类似鸦片或蒙汗药,自欺有余,欺人不足,如果说这也是艺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只能跳井!

 

咱中国起码有七亿农民,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在社会生态中占好的大的一块,而且,城市价值多元,农村并不多元,怎么就成为被电影遗忘了角落了呢?曾几何时,电影中的“乡村”对我们来说是那么亲切:《春苗》、《龙江颂》、《青松岭》、《李双双》、《五朵金花》、《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几乎对我们展示了一个年代;即便《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月亮湾的笑声》,也能通过艺术一角,展示时代的宏大叙事。尤其,咱中国由于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乡村文化要远远成熟于城市文化,那么农村何以在银幕上消失了呢?

 

其一,先前的作家艺术家能扎扎实实地深入乡村,有的甚至终生定居乡村,所以能够写出脍炙人口而又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紧扣农村发展之主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现在的作家会享受,浮躁而焦躁,不是陷入“被养起来”的窘态,就是陷入物化的泥淖,严重背离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艺术宗旨,不是往后看,就是向前看,时不时还往裤裆里看,这其实都是“向钱看”,偏偏就舍弃了社会责任。当一群作家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把人越做越小,作品当然快餐化,庸俗而低俗,哗众取宠,实质浅薄。

 

其二,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一是市场化、商业化,二是全方位城市优先,以突出“发展第一”,而市场化、商业化把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城市优先则直接让农业对其他产业输血,当其它产业危机,再回过头来向农村稀释转嫁危机,从而把农业变作弱势产业。这一切不是不能写,而是不好写,有风险,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去把握,譬如野蛮拆迁、流血收地、买官卖官、黑社会,这类题材很真实,既有生活真实,也有艺术真实,但通过审查不容易,弄不好还被有关部门请去喝茶;再譬如农村空壳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3861”、农地撂荒、封建宗法势力复苏与资本势力猖獗、党组织基本瘫痪、黑手伸入政权等等,这一切都不好写,写出来也不容易通过审查。这是个怪圈,渠道那么修,水就那么淌,什么原因?都怪相关政策太谨慎。

 

最后,电影市场商业化,这是个严峻命题,在极其现实的商业化气氛中,“金童玉女”与“超人”把持银幕并不奇怪,借影视给国民党“还魂”也不算违规,这不是票房毒药,却是害人的砒霜!至于喧嚣的城市化、太空化、穿越化商业电影,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看完就忘,但却恰恰迎合了观众胃口,极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至于农村题材,一是真实,二是“土”,三是价值观剧烈碰撞,写好了都不见得有多少票房收入,写不好还惹麻烦,所以作家艺术家都很知趣,这里不仅有产销不对位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人身风险,于是大家回避了。

 

值得庆幸的是,有两部电影已突破禁区,这是从胡谱忠同题文章看到的,这两部电影一部叫《天狗》,另一部叫《光荣的愤怒》。作者在文章中极其尖锐地评价道:“《天狗》、《光荣的愤怒》是颇受赞誉的农村题材电影,这两部电影借助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触及到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相当严重的是农村家族势力的膨胀,折射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缺位。同时,村民被描绘成了唯利是图、委曲求全的一盘散沙。其实,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态巨变不能单从对国民性或人性的反思中得到解释。”除此作者还提到:“林黎胜导演的《消失的村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从片名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的萧条以及文化生态的失衡。但作者仍旧沉湎于个人化的经验中不能自拔……”何以至此?这就是认识能力高低深浅的问题了。

 

其实,大变革必有好素材,农村尤甚,越难越值得思考,越乱越有发挥空间,越矛盾越有期待视野,但愿作家艺术家能尝试一把。我曾惊奇于封闭的乡村居然有黄色演出,当人的思想被清空,再装入什么东西都成为可能,乡村意识绝非铁板一块,是需要加强引导的。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自“红墙梦”)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