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从一大早开始,就不断有人通过微信问我“有没有吃粽子?”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提问者态度之热切诚恳,连我自己都产生了强烈的疑惑,怀疑我吃不吃粽子,可能真的关系到中国队会不会突然出现在世界杯赛场。
开个玩笑。
不过这的确是我们当代文化的一个特点:无论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又无论是五一节、妇女节、国庆节,总而言之,基本的过法都是找个地方吃一顿。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真的很爱吃,另一方面也表明,除了吃之外,别的方面我们想的还真不是太多。
但我们应该多想一点,今天就应该多想想屈原之死。现在端午节的很多仪式,比如赛龙舟,从源头上看就是祭奠屈原的仪式。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他死的那一年,距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只剩56年。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此时“天下”正在从“中国之中国”向“亚洲之中国”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都面临选择——或者主导这次变局,或者灭国出局。
屈原本是楚国王室后裔,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秦军犯楚境,他就能够组织家乡青年力挫秦军,可见能文能武。
屈原爱楚国,希望楚国能强大。
说起来,楚国也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就是五霸之一。“问鼎中原”就是楚庄王留下的故事。
当时中原诸侯多为公爵,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等,唯有楚国称“王”,与名义上的周天子分庭抗礼,并驾齐驱。
但等到屈原开始从政的时候,楚国早已不复楚庄王时的气象,不仅没有问鼎中原的雄心,反而充满了机会主义的考虑,总是想牺牲其他五国,尤其是盟友齐国的利益讨好秦国。
秦国国务卿张仪看透了楚国精英阶层的这种投机心理,并毫不犹豫地加以利用。
公元前313年,即屈原27岁这一年,张仪访问楚国,和楚怀王举行了会谈。张仪强调了秦楚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性,楚怀王表达了与秦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良好愿望,气氛十分融洽。
两国在秘密谈判中商定,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结盟关系,则秦国将与楚国结盟,并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
张仪国务卿返回秦国后,楚怀王立即着手废除与齐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由于齐国认为此事关系甚大,担心会被秦国各个击破,与齐楚两国不利,不赞成废约。
楚怀王反复考虑,认为既然秦国富裕强大,齐国已经被秦国认定为流氓国家,则与秦结盟,无论如何也强于与齐国结盟。决定使出杀手锏:派使者到齐国都城辱骂齐国国君齐宣王,务必要令齐国与楚国解除盟约。
这一绝招收到了双倍效果——齐国不仅与楚国断交,还反身带枪投靠了秦国,与秦国结成了盟国。
楚怀王履行了对秦国的承诺之后,认为自己是负责任大国,于是要求楚国使者到秦都咸阳面谒张仪国务卿,要求秦国履行承诺,割让商於之地,并与楚国结盟。
张仪原本一直不见楚使,幕后策划与齐国结盟。等到秦齐同盟条约签署之后,张仪才召见楚使。
面对楚国的割地要求,国务卿张仪大吃一惊:“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秦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怎么可能割让六百里给楚国?我对楚王承诺的是秦王赐给我的私人封地六里。”
楚怀王这一气非同小可,立即出兵攻打秦国,已是秦国盟友的齐国应秦王要求对楚国宣战,魏国也派军队协同秦军作战,楚军大败,八万人被斩首!楚国并分别向三国割让土地,才换得停战撤军。
楚国从此元气大伤,举国上下弥漫着不可救药的失败主义情绪。唯一神气活现,能够继续对政策发生决定性影响力的是以大臣靳尚、宠妃郑袖为代表的亲秦利益集团,他们和秦国有着密切联系,从张仪那里收取大量金银财宝,在楚国政治决策机构中代表秦国利益。
如此一来,楚国就继续对秦国抱持幻想,始终不能确立一条明确的、团结山东六国共同反对秦国吞并战争的外交路线。
楚怀王对秦王既极为忌惮,又心存侥幸,觉得无论如何也会放自己一马吧?于是又不顾屈原苦劝,竟只身入秦与秦昭襄王会盟,终被扣为人质,楚国的国运就越发急转直下了。
楚国在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时代,连续犯下无法挽回的颠覆性错误,表面上看起来是中了纵横家张仪的奸计,但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概括起来有三点: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生产关系以远较山东六国先进。秦国基本形成了“王权+官僚+自由小农”的社会结构,这使山东六国的贵族等级制、奴隶制、农奴制等显得陈旧落后。秦国因此更有活力,更有进取心。战国时代,之所以大部分时间是秦国处于攻势,六国处于守势,这是基本原因;
楚国朝野始终没有真正明白,面对秦王兼并天下的雄心,楚国的存在本身(而不是楚国的对外政策)就是秦国采取灭楚政策的理由。除非楚国能对内厉行改革,清除旧贵族利益集团,对外团结山东六国共同抗秦,否则不能避免灭亡命运;
楚国内部存在强大的为秦国利益服务的精英集团,他们掌控了楚国的主流舆论和政策制定权,类似屈原这样真正为楚国着想的仁人志士,反而被视为极左(屈原曾任左徒),受到打压。楚国就这样在靳尚、郑袖之流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败亡;
公元前278年,秦军名将白起攻克楚国首都郢,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掌大权的贵族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流放中的三闾大夫屈原听到这一消息,觉得楚国既然没有希望,自己也生无可恋,于是投身汨罗,时年62岁。
屈原是楚国真正的爱国者,爱国者屈原死了,楚国的灭亡,也就完全不可避免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