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的编/导似乎毫无疑问根本不是真正“西南联大”的拥趸,她的历史观是一种逆向的历史观,联大只不过是她为民国洗地招魂的借口!按照这样的理解,所谓无需问西方还是东方,只是叫观众勿问真假而已。
有个为某电影吹喇叭的网文说,这个电影是给民国时候的“西南联大”拍的。拿出证据就是电影的最后七分钟,最后七分钟里“西南联大”的“先生们”以“配角”的面目出现才点明用意。我也是听了这样的网文介绍才打算看看这个东西。看了看,还很有些那样的意思。这样的安排,这样的最后七分钟的用心也算“别致”——用“倒叙”的方式讲说故事。
“倒叙”这种叙事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但是,作为“倒叙”近百年历史的这部电影,为切割成四段的四个时代选取的叙事“标本”却很有些不对头。1949年之后选取的两个时段的故事,除了人性的阴暗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亮色;但是,为1949年之前选取的两个时段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中大气、向上的明亮。我不否认电影里选取的叙事材料个个都有生活中、历史上的原型,可是,艺术作品里选取的创作对象是具备普遍性和普适性的典型,而非任意捡拾的罕有的个例。那么,以这个标准看,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的两个例子就应该是大陆生活的中国百姓的普遍状态,这样的状态真是大陆普遍的?海量的调查工作有么?1949年之前的叙事对象难道就是1949年之前的中国人的最普遍状态?有悲悯贫弱者美好品格的空军英雄就是当时精英人物的最一般的优良品行?这位编剧/导演,有过这样的海量调查么?!怀疑这样的叙事材料的选取用心!
这样的“标本”和着“倒叙”的叙事方式,给人的感觉——今不如昔,古胜今。明显的是一种逆向进化的历史观。这样的逆向史观在中国历史上是颇有渊源很有年头。最长于此道的就是儒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生极端向往那个他们谁也没见过的远古黄金时代。而对这样的远古黄金时代的追思与追述并非骚人墨客式的情怀抒发,而是有极其现实的功利功用的——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找终极的历史根据——反正谁也没见过彼时光景,任由我自己虚构就是。这样的虚构历史就是一种“倒叙”,目的是纯然的政治图谋,哪怕是祸国殃民的卖国阴谋!
在电影中又见这样的手法,那就是在用一种艺术手段申明一种政治立场,做一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政治讲演是可以的!做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意识形态灌输也是符合事实的!简言之,艺术的表象下,是一种坚定的政治宣示与教诲——现实的中国应该如何!
那么,现实的中国应该如何呢?
电影中已经用为四个时段精心选取的事例做了讲说——回到民国那样的政治体制内么!
不过这样的直白宣誓也太“赤果果”,所以拉进“西南联大”做大旗。看,“西南联大”时代的中国,满是鲜亮的正能量;“西南联大”的时代不再的现在,与之前的50、60年代那个“前现在”,有几分人性中的向上昂扬呢?
根据网上查来的材料,这个电影的编剧/导演在美国进修过拍电影的手法,而电影里隐含的对民国的亲近和历史上美国对台湾岛上那个伪政权的支持有相通的地方。
真正的“西南联大”在这部政治电影里,是被利用了的!
“西南联大”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与荣光永不磨灭。比如华罗庚、杨振宁这样的顶级科学精英就出于这个学校,后来为共和国奉献一生的两弹元勋们和其他院士们都是其中杰出人物。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和《南渡北归》等等宣传品之后,煌煌“西南联大”似乎只剩下了一些“人文大师”的光辉,那些科学精英的荣耀相对黯淡。这是我万难理解的!而且,在这其中被热捧的陈寅恪在抗战初期就有汪精卫式的误国的言论:
【“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为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见《吴宓日记》1937年7月14日)】
《<南渡北归>中的陈寅恪是个爱国者么?》一文笔者17年10月首次在察网发表后,此事已广为流传。而近时对这位陈大师的高调宣传似乎大有用他的身形遮蔽整个“西南联大”的趋向,“西南联大”的真容恐怕不是那么太好认识了。“西南联大”的失实宣传是个诡异非常的动作。所以,我很想看一部别样的,凸显科学精英荣光的“西南联大”书或者影视剧。原因,首先他们的学问够大;其二,这个“西南联大”的科学精英大部分在大陆为共和国贡献力量。可是呢,这个在悄声细语讲说政治的电影让人大失所望,固然,“最后七分钟”里有华罗庚等人的身影,但是,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华罗庚这些科学精英大显身手为国效力的共和国时代,电影却有意选取的两个事例把“颜色”处理地格外晦暗甚至于黑暗,似乎隐喻这些科学精英们在大陆没遇上“艳阳天”?哪个年头没有类似的故事,为什么偏偏把这路故事用在了1949之后的大陆?!这其中隐含什么样的恶意还不明显么?这样的处理,与《南渡北归》里岳南对出自“西南联大”的两弹元勋们的恶意诋毁和攻击并无二致!反过来看,1949之前那个民不聊生,同时也是某些“人文大师”们“纵横江湖”的时代,却描画成一个出了抗战英雄的阳光时代,还讲说了一个求得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的智者,这个民国可真是好啊!
这就是一场政治讲演和意识形态的灌输!
这个片子中渗透着的这样一种今不如昔的逆向的进化史观,那么对民国的顶礼膜拜也就至为明显,而这样的顶礼膜拜曲折的通过对“西南联大”的致敬得以表达。
更进一步地看,1949为界线的两段历史中的“颜色”处理还能有些别样的含义:两相对照,很有些“二分法”的意思。如此这般的“二分法”将两个时代做一明一暗的对比,也隐含着留在大陆的“联大”学人如何,外逃的“联大”学人如何的用意,难道这个电影还要把这个“西南联大”一劈两半么?那么“一劈两半”的用意呢?最浅表的是有些人物我不敬,有些菩萨要磕头,不过如此!而深一步的讲:留在大陆的错了,生活在阴暗世界里;外逃的对了,活在与民国政治体制一样的地方,有阳光。就这用意。哪怕“最后七分钟”里有在大陆为国贡献一生的科学精英的影子一晃,那也不过是意思意思,甚至于不排除用华罗庚等人为自己的片子借光、造势的用心。
窃以为,“西南联大”怎么回事,现在它的绝大部分拥趸们实际上并不明白。所以,就有了《南渡北归》这路歪曲历史的用心恶毒的货色泛滥于文化市场冒充“真史”。假作真来真亦是假,真得小心被精致包装袋包着的垃圾货色!拥趸们如想明白什么是“西南联大”,是如何的高尚,查找两弹元勋们的书籍或者信息最好。因为“西南联大”荣耀他们可以代表;闻一多等先生的学问可以研究,这些人同样是“西南联大”最荣光的人物。看不懂闻先生的学术文章,《七子之歌》最好懂,还是歌词呢,看看?
那么,平心而论,什么是“西南联大”?
答案,“西南联大”是国难的产物!
“西南联大”字面意思,地处祖国西南,京津三所大学合并的一所大学。何以地处京津竟然跑到西南合伙过日子了?无它,日寇侵华,国民政府不抵抗,一帮子学问人和学生逃离京津到西南安身么。这是不是国难的产物?然而“联大”的荣光也就从那里来——不为环境如何困苦,坚持办学让文明火种不绝如缕度过国难最深重的时候。这样的荣光值得纪念,值得旌表,但是不应该借着弘扬这个“西南联大”的荣光别有居心地为那个不顾国家危亡狂打内战的蒋记民国招魂!
据统计,这里出了100多个人文大师和171个两院院士。话到这里是否该这样想一下:
如果,假设,比方,倘若,民国从“九一八”开始像共产党那样通过人民战争坚决抗日,日本肯定是扛不住的【注】,早就被赶出中国了,就不会有京津三所大学流离失所去西南了,对吧?如果这三所大学留在京津各过各的日子,是否三所大学能培养出的人才会更多?会不会?应该会吧?毕竟“先生们”没受罪;毕竟,京津地区的办学硬件比西南是杠杠的!这些都是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大因素。
倘若我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我们似乎不该为“西南联大”过分地欢呼!怎么说这是国难无法平定之后的一个无奈产物!如果有人说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京津三大学分开过日子,教育出的人才还不如搭伙过日子的“西南联大”,那么,请拿证据。如果谁说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那么,他其实也是在小看京津三大学里本身各自的能耐!谁有这个证据?!
按说呢,历史不可假设,我是不应该做如上的“倘若”的,可是,翻书的时候,我就是由不得做这样的假设!只因为那段历史太过黑暗,史实太过悲惨!做学问的人惶惶如难民一路颠沛流离,这里有日寇的凶狠残忍,但是,蒋记民国专于内斗更是个祸首!可是呢,现在就是有居心叵测者,只因为“西南联大”在国统区,也就借助于纪念“西南联大”对国史上最朽烂最腐败的一个末世政权大吹大擂,难道你们也想尝尝流离四方性命朝不保息的民国日子?
不过呢,无耻者自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耐,在洪荒大乱的大时代里,居然找出一个罕有的亮点认真描绘地分外夺目,似乎一下子整个蒋记民国就辉煌了,怎么也比1949年之后的晦暗色调光明得多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某些成就和技法实际上和说大书的通俗文学是一样一样的,不知对这个电影评分2分以上的看家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认可这部电影的。
当然,史实就是史实,虚构的永远不会比现实的历史更能打动人,全民抗战中,牺牲最大,出英雄最多的中国人群体乃是默默无闻的草根百姓中走出的共产党人!将抗战时代的英雄用一个出身名校的精英人物做了代表,这样的代表性有多牵强呢?难道说是要把抗战最大的功劳归于当时的精英层?这不是笑话么!
抗战是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的重任是当时的精英阶层根本不可能负载的。也更不是一个名校的围墙能够圈起来的。所以,不可以在电影中意淫,不可以拿名校毕业的一个精英人物作为抗战的典型为那所学校、那个阶层争夺、独享抗战的荣耀啊!做人的本分应该如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绝对怀疑英雄的壮举是不是和某学校有多大关系!抗战里为国捐躯牺牲的草根英雄更多更多,都和某学校能扯上关系?甚至于要和那个民国扯上关系?
照着《无问东西》对1949前后历史的的“颜色”处理,“西南联大”中的科学精英是可以忽略的,别看“最后七分钟”里有他们的身影;相对的,1949之前出逃港台、“民主国家”,以及身在大陆被各种“伤痕回忆录”记下的“人文大师”在各式各样的回忆文章和“历史”追述中却成了当下“西南联大”画布中的中心人物。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里对“联大”的“人文特质”的竭力宣传和这样的过往事实使“西南联大”本来的面目渐渐地跑偏了。那么,现在戏里戏外书里书外的,只有“人文”模样的“西南联大”可就不是一座学校了,而是一个意识形态象征很浓的“炮楼”了!炮楼里钻着的有鬼子,也有伪军,都不是什么好货色。给这个学校吹喇叭的电影和鼓吹民国大师的《南渡北归》一样,其实是将是上面的一块砖头,或者是炮楼里的伪军。至于“先生们”——“人文大师”们的作用,不过是炮楼堆砌和存在的理由!“西南联大”的名字被别有居心者用在了最不光彩的地方,这么做事问一句:
厚道么?!
电影的编/导似乎毫无疑问根本不是真正“西南联大”的拥趸,但是她的历史观是一种逆向的历史观,联大只不过是她为民国洗地招魂的借口!按照这样的理解,所谓无需问西方还是东方,只是叫观众勿问真假而已。
【注】日寇全面侵华所需的战略物资,从1931年“九一八”之后疯狂储备,全部来自对我国东北进行的“超经济”掠夺。当时如果与日寇全力争夺东北,日本就不只是难以对东北进行财富掠夺,借以购买全面侵华的战略物资,单是进行争夺东北的战争,也能使它经济崩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