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单从国力与影响力上来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其国力甚至超越唐玄宗开元之治的鼎盛时期。事实上,隋朝是北周的延续,隋文帝通过和平过渡的方式从北周的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建立了隋朝,南下灭亡南朝,使分裂了数百年的中华土地重新得到了统一。
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刘武周等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为"土崩",叛乱为"瓦解",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史料记载,其隋朝之所以灭亡,与其统治者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能否认隋炀帝的功绩。在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上,他的功绩不可抹灭,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他率领51万大军南下灭陈,之后又北上扫平突阙,使隋王朝完成了二百多年来的统一,可以说,其父亲隋文帝从北周手中和平夺得了一个富庶的基地,然后他以此为基地南征北战,一统中国。其所处境地很类似于扫平华夏,一统中国的秦始皇,他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的伟绩也就如秦始皇北筑长城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此乃于下部细述。
不过隋朝的灭亡确是一个蹊跷,为何呢?隋炀帝可谓是文武全才,文能治世,武能定国,其在位时期,隋帝国扫平了周边任何国家。
首先要说的正是因为隋炀帝的伟大害了他自己,此时的他犹如征服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其战功卓越,但却也陷入了战线过于长,军力外放,内部空虚,并且其大隋本土上本有不少是新征服的土地,其民心不稳,加上修运河的用意不被理解,被认为是残暴不仁,促成了其民心支持率下降。是他的自信害了他自己,他太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住这样的局面。同时,由于他的伟大,他的神武,让拥护他的高级将领们很过于担忧,在汉武帝时代,神武的汉武帝才是大臣们真正的恶梦,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臣僚,随时可以斩杀大将及丞相,因为他本身的统帅能力惊人,不会因为死了一个将军就无人将兵,没有一个权臣喜欢这样一个君主,没有人喜欢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感觉,这样的君主太可怕了。在民众的不理解下,再加上朝廷中失去支持,更加上军队的远离权力中心,使炀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这些条件成了李唐政权叛乱成功的基础。不过由于炀帝的神武,其他藩王也不敢公然反对,但其后,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他的整顿,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等于把贵族逼上了不得不反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反抗立马诞生,造成一呼百应的叛乱。
总的说来,隋炀帝是古今最为伟大的君王,其统治时间也不过十余年,但却完成了京杭运河的修建,也完成了对南,对北,对西方,对朝鲜日本的征伐与统一,基本上扫除了任何一切非隋武装力量。想必让任何人在那个时候也无法做到这样的功绩。他的新政治体制如果成功了则将根除了之前国家分裂动乱的原因,也许隋帝国真可以成为传承千年的大帝国,只是因为其操之过急,促动了太多的利益冲突,算起来,也就是个变法失败的结局。
优己/著 收录 《纷争》
本文系 社科哲学家、童话作家优己 原创发表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