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事件揭秘 > 阅读信息
三百年惊天大骗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变成的!
点击:  作者:综合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7-29 11:52:42

  

1.jpg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

 

      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这不免让我们发问:如果过去有争议还可以理解,现在科技都这么发达了,难道居然无法探究得知石油的真正来源?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并不是我们的科技无法一探究竟,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遂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2.jpg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我们从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说起。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其储存量有限。在这个假设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石油峰值论”——,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这个没有任何科学实证的假设,最终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他这个理论成为石油大佬以及美国政府控制石油价格以及世界格局的重要手段。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就这样,心领神会的哈伯特开始了与石油大佬的“共谋”,随即根据“生物变油”理论,“推算”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并将在1970年达到开采峰值。——而打脸的是,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不过,并没谁出来打这个脸,因为主流媒体基本被石油资本控制着。

 

      就这样,在石油资本的助推下,哈伯特成为石油领域的权威专家,“生物变油论”成为被广泛认同的说法,进而将之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真相只有一个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石油大佬们也不可能。但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也被卷了进来,为了控制世界格局,控制着世界大部分油田的美国政府及盟友大肆渲染“生物变油论”。

 

      这令苏联阵营很是被动,于是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远远超过“生物变油论”所支持的储油量。

 

      很快,苏联这个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苏联政府异常高兴,因为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同时,苏联专家还用一个假设讽刺了美国的“生物变油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那么,这个理论为何没有在全世界引起反响呢?这是因为苏联将它作为了国家高级机密——让你美国和盟友继续沉迷在“生物变油论”中去吧——就这样,苏联包括之后的俄罗斯,一直都是闷着头大采石油,直到苏联石油数年来源源不断地向外出口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由此揭开“石化变油论”——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如果石油是采不尽的,那它还值什么钱?所以,虽然西方政府知道了苏联的理论,但依旧想方设法宣传“石油峰值论”。当然,俄罗斯等石油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乐意接受这一虚假宣传。

 

      只不过,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早已经变了。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