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专题调查 > 阅读信息
王治成:“互联网+教育”能改变什么
点击:  作者:王治成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5-06-03 08:46:59

 

3.jpg

 

  想象一下,一个北京公司白领在上班的地铁上,通过手机上了一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企业管理课,一个西藏偏远牧区的孩子蹲在电脑前,听北京黄城根小学的老师讲授音乐课……这是什么?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理想场景,不分国界、不分老幼,随时随地接触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如今,它正在破土而出、蓄势待发。它带来变革、带来冲击,也带来更多新的希望。

 

  对传统的冲击

 

  “互联网+教育”将会打破既有教育体系。在古代,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接受教育成为“官二代”“富二代”等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一辈子也没有触摸笔墨的机会,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代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学习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大部分人能够接受九年的正规学校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完全突破时空限制,一根网线和一台终端就可以链接全世界的教育课件,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互联网获得教育,是真正意义的“活到老,学到老”,“受教育年限”的概念将逐渐消失。

 

  “互联网+教育”将重新定义学校和老师。互联网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聚集和局限在有限的几所学校,而是可以近乎无成本地均匀分布在每个学校,届时“名师”的定语不再是学校,“择校”这个词将会消失。同时,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部世界。“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扇可以观看外面风景的窗口。如何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更进一步变成“乐之者”将是教师的主要作用。

 

  认识的误区

 

  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未来教育的全部,在互联网上可以得到所有课堂上的知识,这是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灌输。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互联网可以“教之以事”,却不能“喻诸德也”,遑论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特别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老师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意义尤为重要,其作用“身教重于言传”,这显然是单凭互联网无法做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未来教育的必然。

 

  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提了好多年的教育信息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应该看到,不同于之前的教育信息化或者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努力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件演示、网络课堂和作业、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等,而是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重新考虑如何把互联网作为手段和方法。应该讲,“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具有本质区别。

 

  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同时认为,与西方强调优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的教育方式相比,中国强调优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授”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必要强化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优势,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从效果看,“授”只在基础知识传输上有优势,而在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上并无优势。以自由学习为特征的“互联网+教育”毫无疑问会打破中国的这种模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永远的学习激情则更为重要。

 

  发展的关键

 

  传统学校和老师如何适应信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是决定“互联网+教育”能否进入正轨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逐步瓦解传统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网络中的结点,学校特别是大学和民间培训机构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学生从无法选择老师到近乎可以从全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互联网+教育”将会“消灭”大多数平庸的老师。国外甚至有人断言:“未来全球只需要三所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本质上讲,教育互联网领域的这种“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它可以从教育领域解放更多的人力去从事其他有益工作。学校和老师必须以互联网的意识和心态去平和面对现实。

 

  “互联网+教育”如何吸引全社会资源投入其中并形成良性循环也至关重要。互联网信息近乎零成本扩散和传递的属性,使得互联网教育难以像传统培训机构那样依靠教室的物理实体来限制知识“外泄”,从而实现重复授课并获利。目前,即便是全球最有名的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X等三大“慕课(MOOC)”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如何实现持续盈利成为当前难以破解的难题,也是“互联网+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互联网本身的逻辑去剖析。回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从来就没有直接依靠“出售”信息或者提供信息“通道”获利的,谷歌、雅虎、亚马逊如此,百度、网易、阿里巴巴、腾讯也是如此,他们都是采取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的策略,以免费聚人气,再在人气上做文章。“互联网+教育”或者教育的互联网化,要想实现快速且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从传统教育方式中找寻答案,而是应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去探索未来。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