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府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事涉张英之家,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通常人们认为“六尺巷”文化的主要贡献者乃张英,因为吴家只是后来受了张家“礼让”精神的感动,这才也让出三尺房基地。
而追本溯源,如果没有吴家的坚持在先,又哪来的张家“主动”?
张家的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不管怎么说,其地位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家世自不能比。
在诗礼传家的桐城,毫无教养的人家本就稀罕。从吴家后来受张家感动也让出三尺来看,吴家也不会是冥顽不灵毫不讲理的人家。更何况,那样的年代,谁又敢公然叫板张英父子这样的高门大户?所以据此推断,吴家为建新房,也不会蛮横到要完全占用两家院落之间的巷子,彻底阻断行人出入----那与其自家出行同样不便。最大可能只是在占用尺度大小上双方存在分寸拿捏的争议罢了。而张府家人起初自恃显赫强人一头,让吴家人气不过,这才闹到对簿公堂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说,张家礼让乃是“富贵不能淫”,那么吴家当初的坚持何尝不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富贵不能淫”不易,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样很难。特别是对那些欺软怕硬、乐做“墙头草”或信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人而言,欲让其不阿权贵坚持原则,谈何容易!
或许有人担心,发掘桐城吴家之坚守会不会削弱六尺巷“礼让”文化的精神内核。其实不会。一来,张家如果恃强凌弱不择手段,吴家再怎么坚持大概率也赢不了官司;二来,吴家后来受感动也选择了礼让,增加了“礼让”精神的浓度;三来,事物总有两面,点赞吴家之坚守,也可使“六尺巷”文化更其丰满多维。
(作者: 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