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何新:佛教的起源地与传法路线
点击:  作者:何新    来源:何新老家伙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9-18 12:32:17

 

 

尼泊尔、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阿富汗,才是昔日的佛教圣地

 

1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产生在今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流域。

 

公元前5世纪前后,佛陀诞生于喜马拉雅山之南麓,与克什米尔高原所毗连的古尼泊尔地区的迦毗罗卫城(Kapila nagara)。

 

必须指出古尼泊尔从来不属于南亚印度。

 

历史上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印度河印度,地在今日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包括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克什米尔和尼泊尔地区。此地中国古代史籍及佛经称为“天竺”“身毒”,得名于印度河。

 

一个是南亚印度,主要在恒河平原下游的印度高原地区。此地古无统一之国,以宗教被佛经称为婆罗门地区。英国人入侵控制南亚后将整个南亚与西南亚都统称“印度”,因此南亚印度的得名是来自英国人,而非自古之称。1947年印巴独立分治后,真正的古印度即印度河流域成为现在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而并非古印度的婆罗门南亚则被称为“印度”。现代学人不辩其误会,于是造成了许多历史误读之错误。

 

佛教起源于古代的尼泊尔地区,而古尼泊尔地区与南亚印度并没有历史归属关系,而与印度河地区则历史关系极为密切。

 

过去所流传的一切关于佛教起源于南亚印度的说法,都是以讹传讹的不实之词。

 

2

 

《大唐西域记》所说的迦湿弥罗( Kamira),佛经中也写作羯湿弭罗国、迦叶弥罗国、个失蜜国,这个巴基斯坦地区的古国在克什米尔高原的西南部,属于古代所说的印度,尼泊尔地区当时隶属于它。

 

克什米尔高原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交界,西面属于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与阿富汗接壤。据佛经,此地古代属于迦湿弥罗国。

 

事实上"克什米尔"就是梵语"迦湿弥罗"的转语。克什米尔地形包括高原、山地和峡谷。巴基斯坦与中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位于克什米尔高原,是世界第二高峰。

 

3

 

迦湿弥罗古国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是处在印度河上游地区、克什米尔高原、峡谷之间的一个重要古国。著名的犍陀罗国则在其西南。

 

佛教的雕像和造塔艺术起源于迦湿弥罗,大量存在于犍陀罗地区,其造型艺术具有生动而写实的鲜明风格,被称为健陀罗艺术风格。

 

据西方百年来的说法,迦湿弥罗—犍陀罗艺术风格来自欧洲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传播到克什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这种说法纯属毫无历史根据的主观臆测,而所谓的亚历山大远征和帝国也只是出自想象的神话虚构故事。

 

事实上,我们有根据认为迦湿弥罗—犍陀罗的佛教造型艺术是印度河地区的本生古老艺术,后来向西方和北方传播,影响了叙利亚和君士坦丁堡罗马,文艺复兴后影响了意大利的造型艺术,也影响了北方的中国佛教艺术。

 

克什米尔地区人文历史极为悠久,存在许多古文化遗址。

 

此地我国汉朝时称为罽宾,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称为迦湿弥罗,到隋唐时代称为迦毕试。据佛经的说法,健陀罗城邦,是迦湿弥罗的属国。

 

【附注:据健驮逻文《佛本生经》(Jataka),古时健驮逻曾是迦湿弥罗国(Kasmira)的属国。】

 

4

 

佛教由尼泊尔起源,佛陀生前主要在离家乡不远的舍卫城说法,佛陀身后佛教由尼泊尔向克什米尔西传。

 

佛经说,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时曾经派遣僧人末阐提到克什米尔地区布教,感化当地的蛮龙族,使其解脱罪业。后来夜叉盘荼鬼的妻子及五百弟子皆相继皈依佛法。当时迦湿弥罗国中奉持佛法的比丘有八万人,僧侣有十万人。

 

公元2世纪时,阿富汗地区贵霜帝国(月氏人建立)的迦腻色迦王召集五百位高僧编纂《大毘婆沙论》,并镂镌经论于铜牒之上,封存于石函中,建塔藏纳。

 

1931年,在释迦摩尼诞生地的迦湿弥罗的吉尔吉特(Gilgit)地方发现一批佛教梵文写本,字体与中亚细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发现的相同。】

 

克什米尔——迦湿弥罗当年是佛教之圣地。佛经说当时有药叉神保卫迦湿弥罗,不让外道窃取该塔所藏的经论,如果有人想要学习佛法,就必来到塔中受业。

 

秦汉时期,来自西域诸国即今日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包括月氏、安息、康居等地的许多高僧陆续来华译经传教。

 

5

 

事实上,中国的佛教不是来自南亚印度,而是来自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经西域(新疆)而东传。

 

公元前1世纪,佛教自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于阗,此后即沿着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不断东传。

 

据佛经记载,晋代高僧佛图澄在东来中土以前,曾经前去克什米尔地区(迦湿弥罗)修学佛法。著名的大师鸠摩罗什也曾经到迦湿弥罗参学佛法,师事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

 

南北朝时,自迦湿弥罗来华从事译经的高僧著名者有僧伽提婆、僧伽跋澄、佛陀耶舍、求那跋摩、佛陀多罗等。我国赴迦湿弥罗求法的有智猛、法勇、智严等数十人,或寻访圣迹,或修学禅法,或求取经典。

 

迦湿弥罗国虽以小乘教法著称,但五世纪初期,由此地传来中国的经典,不少是属于大乘方等部的经典,可知迦湿弥罗在当时也弘传大乘之教。

 

七世纪末,有许多克什米尔地区的沙门来到中国翻译经典,如唐高宗时代的佛陀波利、地婆诃罗(日照)等人,都是来自迦湿弥罗,他们在中国译出大小乘经典。

 

八世纪时,唐僧玄奘由新疆进入印度河地区,由犍陀罗来到迦湿弥罗,在此住留四年,学习大小乘教。据他记述,其时当地有寺院三百余所,灵塔瑞像众多。

 

九世纪以后,沙弥天息灾、继业也曾到克什米尔求教。

 

十二、三世纪后,伊斯兰教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此后,流传一千五百年之久的佛教则遭遇末法时期,逐渐销声匿迹。

 

【附录1】佛教的中土传布

 

从公元第一世纪至十世纪间,来自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地区的佛教僧侣为弘传佛法,曾携带大批佛教经、律、论的梵文贝叶写本前往中亚细亚、中国西域(包括新疆、西藏等地区)、和中原地区。这些地方的佛教徒随身带回无数的梵文贝叶经论。

 

特别在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间,佛教僧侣因为外教侵迫,带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梵文写本,避难到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并在那儿定居下来,从事翻经传道。

 

因此,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这两个地方保存的梵文写本佛经比任何地方都多。

 

南亚地区的印度古代没有佛教流传。

 

梵文写本佛经,从十九世纪起在中亚细亚,我国的新疆、西藏,尼泊尔和日本等地就被陆续发现;尤其是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

 

在中亚细亚和我国新疆地区所发现的佛经写本在年代上比较早,大约是公元四至六世纪的,虽然大部分只是断简零篇。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所发现的在年代上比较晚,大约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的,但大部分比较完整,残缺的并不很多;同时,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的佛教经、律、论以及佛教文学故事集和颂诗。

 

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的佛教梵文写本的发现,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附录2】尼泊尔梵文写本佛经的发现

 

十九世纪初,有一个英国殖民主义者名叫何德逊(Houghton Hodgson)从英国来到尼泊尔这个山地古国。

 

1819年至1843年,他在尼泊尔历任英国驻尼泊尔助理政治专员、政治专员、尼泊尔邮政长官以及尼泊尔法官等职。

 

何德逊二十多年在尼泊尔从未间断过搜寻和收集尼泊尔人民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并把它们偷偷的运走。被他发现和偷走的尼泊尔历史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大批梵文写本佛教经典。

 

根据大家所知道的数目,何德逊从尼泊尔运走的梵文写本佛典共三百八十一捆、二百多种,分别存于下列英、法、印三国学术团体:

 

一、印度孟加拉亚洲学会(the AsiaticSociety of Bengal);八十五捆;

 

二、英国伦敦皇家亚洲学会(the RoyolAsiatic Society of London):八十五捆;

 

三、英国前印度事务部图书馆(the India Office Library):三十捆;

 

四、英国牛津大学波德连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Oxford):七捆;

 

五、法国亚洲学会(the SocieteAsiatique):一百七十四捆。

 

何德逊盗窃的尼泊尔佛教梵文写本运到印度和欧洲后,立即轰动整个资产阶级梵文学术界,因为佛教梵文写本的发现,在数量上那么多,在质量上那么好,这还是第一次。

 

欧洲梵文学者对这些写本编制目录和校刊出版。

 

关于目录,首先有英国考威尔(E.B.Cowell)和艾格林(Eggling)两教授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所编的该会所藏尼泊尔佛教梵文写本书目。

 

其次,1881年英国匈特尔博士(W.W.Hunter)为何德逊从尼泊尔偷到的全部佛教梵文写本所编的总目录;

 

1882年印度密多罗博士(Rajendralala Mitra)为孟加拉亚洲学会所藏尼泊尔佛教梵文写本所编的目录。

 

在最后这个目录里,作者把每种写本按下列项目详细地说明:书名、页数、(每页的)行数、(全书的)颂数、字体、颜色、估计年代、纸本或贝叶本、长行和重颂是否都有、语言是否正确(即是否合乎梵语语法)、有无汉藏译本。此外,还有每种写本的内容简介和写本的前序和后跋的原文摘录。

 

关于校刊,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五十年间,印度和欧洲梵文学者,特别是欧洲梵文学者基本上已把这些写本中的重要经论校刊完毕,同时还有他们对校刊本的翻译和研究。下列就是梵文学界所熟知的这些重要经论的校刊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释(称友论师造,无汉译本)Abhidharmakosa-vykhya.Petrograd《佛教丛刊》,第十卷)

 

般若理趣分(《大般若经》第一会)Ad-hyardhasatik-prajpramitPrajp-ramit-naya.Leumann校]

 

撰集百缘经Avadna-Sataka.Speyer校,1907年]

 

大乘庄严宝王经Avaloktyevara-guna-kranda-vyha.Satya-vrta Samasarani校]

 

般若八千颂(《大般若经》第四会)As-tasahasrik-prajpramit.RajendralalaMitra校]

 

菩提行经(寂天菩萨造)[附注2]Bodhi-ca-ryvatra.1890年,P.Minayeff校]

 

普贤菩萨行愿赞Bhadra-car-pranid-na.1902年,K.Watanade校]

 

天譬喻曼经Divyvadnaml.(无汉译本)[CowellNeal校]

 

法集名数经Dharmasangraha.K.Kasahara校]

 

智炬陀罗尼经Jnolkdhran.Petersburg大学刊行)

 

本生鬘论(即《菩萨本生鬘论》)Jtakaml.H.Kem校]

 

大乘入楞伽经Lankvatrastra.[南条文雄校]

 

方广大庄严经Lalitavistara.Iermann校]

 

大事Mhavastu.(无汉译本)[M.E.Senart校]

 

大乘庄严经论Mahynastrlankara.1909年,Sylvain Lévi校]

正理一滴疏(法上论师造,无汉译本)Nyyabinduk.[第一版,P.Peterson校,《印度佛教丛刊》,1889年。第二版,K.Stcherbatsky校,Petrograd《佛教丛刊》]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H.Kern和南条文雄校]

 

大乘菩萨学论Sikssamuccaya.C.Bendall校]

 

般若十万颂(《大般若经》初会)Satasahasrikprajpramit.1902PratpaCandraghosa校]

 

金光明最胜王经Suvarnaprabhsottamarjastra.[泉芳璟校]

 

须摩提女经Sumagadhvadna.

 

阿弥陀经(小《阿弥陀经》)Sukhvatvyha.Mar Müller和南条文雄校,1880年]

 

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附注3]Sukhvatvyba.Max Müller和南条文雄校,1883年]

 

孙陀利与难陀(《佛本行集经难陀出家因缘品》·第37Saundaranandakvya.H.P.Shastri校,《印度佛教丛刊》,1910年]

 

大般若经第十六会(《般若波罗密多分》)Suvikrntavikrmipariprceh.Ginsepp Tueci1923年]

 

唯识三十颂Trimsikvijaptikrik.Sylvain Levi校]

 

唯识二十颂Vinatikavijaptimtrasiddhi.Sylvain Levi校]

 

毗奈耶经Vinayastra.(无汉译本)[C.Bendall校]

 

以上是尼泊尔写本中的重要部分,有些并非不重要的写本尚未校刊出版。例如:

 

悲华经Karunapundarika.

 

守护大千国土经Mahsharapramardini.

 

中论释Madhyamakavrtti.[附注4](月称菩萨造)

 

至于次要的如陀罗尼、散文故事等较小的作品,没有校刊的为数更多。

 

何德逊把尼泊尔大量梵文写本佛经偷走,自然引起尼泊尔政府的关注及其人民的愤怒。以后尼泊尔人把陆续发现的佛经写本和其他文物,都很好的珍藏起来了。现在加德满都图书馆收藏着为数不少的后来发现的写本,其中有一些比何德逊偷走的还好。

 

文章来源于何新文史 ,作者何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何新:佛教的起源地与传法路线

    2024-09-18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