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的战略决策,创办了苏中公学。这是一所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宗旨与模式创办的高等学校。她以抗大九分校为基础,不用“抗大”而用“苏中公学”的名称,目的是更广泛地吸收大量知识青年入学。它创办的初衷,就是进一步加强对苏中党政军干部的党性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更好的担负起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她的创办,不仅为苏中广大军政干部和优秀青年所追求,也为京沪杭敌占区进步青年所向往。
坚持将党性教育放在首位
苏中公学是一所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规模与式样创办的高等学校,坚持“以抗大校训为校训,以抗大校歌为校歌,以抗大校风为校风。”苏中公学唱的校歌,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她不仅为苏中广大优秀青年所追求,也为京沪杭敌占区进步青年所向往追求。
1944年2月,《苏中报》上刊有苏中公学招生消息。招生简章说: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招考初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学生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各分区、县选送的干部;二是通过招生简章向社会上招收的学生;三是沦陷区地下党组织输送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其中也有干部和地下党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组织上作好准备。学校的周围都是日伪占领的地方,设有固定的校址。当时既要照顾从各种工作岗位来调训的干部,又要照顾刚出旧式学校大门的青年学生;既要进行业务培训,更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入学之初,先要进行一个短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养成刻苦耐劳,紧张活泼的生活习惯,形成对抗日根据地的初步认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学用一致,教做一致,需求一致的原则来进行。苏中公学苏中公学在军政教学、队列生活、文化体育、劳动生产、干群关系和政治思想工作的课程,都是将党性教育贯穿其中的,继承和发扬了抗大传统和作风,展现了她强大的生命力。
194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在金吾庄举行了开学典礼,粟裕校长重点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宗旨和端正入学动机,二是国际和国内形势,三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他首先阐明苏中公学的办校宗旨在于吸收广大知识青年,培养大批革命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第三阶段的大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组织上作好准备。要求同学们,学习革命理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将自己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军政干部。粟裕的讲话给了全体学员以极大的鼓舞,激励着他们磨炼意志、增强党性、刻苦学习、茁壮成长。
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
苏中公学刚刚创办,就开展了整风学习,在整风教育上,紧紧围绕 “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精神,一切以达到改造思想为目的,把整风精神贯彻于政治思想教育、军事生活锻炼以及业务教育之中。整风学习主要是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整顿三风等22份文件。主要目标是坚定革命立场,解决人生观的问题,通过整风学习,使全体学员受到了一次系统的、深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1945年8月,苏中军区把在战斗中俘获的一批伪军校尉级军官,共120多人,送来苏中公学学习。新任校长夏征农将其编为三个排。为了做好这些学员的教育改造工作,苏中公学采用多种形式,召开不同对象的座谈会,进行思想摸底,逐步掌握情况。夏征农同时找学员个别谈心。在此基础上,采用正面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对比,启发提高学员觉悟,逐步使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不谋私利,光明磊落,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党,懂得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救星,认识到国民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横征暴敛,腐败堕落,弄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教育,学员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被改造成合格的革命军人。
坚持以党性教育带动军事训练
1945年1月,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迎接大反攻,适应部队需要大量军政干部的新形势,决定苏中公学第三期的培训,以军政教育为主,开展大练兵活动。学员共编为三个大队,分辖20至30队。二、三大队学员中,来自地方工作调训的干部占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学生队和地方干部队,两个部队干部队,一个日朝反战兄弟队。由于文化程度、情趣爱好不甚相同,都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不少人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学校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施教施训。政治教育把功夫下在树立革命人生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主课上,把军事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制度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以养成团结友爱、坚忍不拔、紧张刻苦、军容严整的好思想好作风。按照教学计划,课目安排也从单一的课目安排改为交叉式课目安排。从制式队列教练扩大到三大技术、军体活动,从军事勤务教育扩大到单兵至班的作战战术训练。采用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培养典型,带动全局的方法进行。并注意总结带兵、用兵、养兵的经验。为落实党中央的指示,苏中公学按照毛泽东同志对华中部队的整训工作所作的针对性指示:部队应以练兵为主,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把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4大技术练好,同时注意提高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指挥艺术。粟裕也经常去苏中公学视察军训,视察时他们都不惊动校里的负责干部,直接下到训练场地,用抽查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基层训练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场,他们帮助战士纠正拼刺动作,教育战士训练场也是战场,只有将民族仇恨凝聚在刺刀尖上,刺出去的枪才会更加勇猛有力。这使连队干部战士深受鼓舞,苏中抗日战争史上,将永远镌刻着这些历史性的光辉战例,为了迅速扫清仍然龟缩在苏中各个县城的日伪残余势力,1945年8月下旬开始,苏中军民相继发动了收复宝应、兴化的战斗。苏公部分学生在这两次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苏中部队包围了宝应、兴化县城,苏中公学第24队和校部警卫连奉命上前线,协同部队投入解放宝应的战斗。1945年8月23日,苏中公学的一批师生和战士同苏中军民一起,经过6昼夜的围攻,终于从东门突破城墙,活捉了伪县长及官兵2000多人,解放了苏中地区第一座县城——宝应;接着苏公又组织战地工作队参加了解放兴化城之战。9月1日,我军经过两昼夜的激战,歼灭敌伪5000多人,生俘伪军师长刘湘图等伪军官多人。
坚持以党性教育引领文体活动
1944年庆祝十月革命节和第一期毕业典礼上,苏中公学演出了《前线》,又辗转各地巡回公演,轰动了华中解放区。1945年“五四“青年节,为了庆祝苏中青年座谈会的召开,苏公又演出了五幕古装历史话剧〈甲申记〉。根据郭沫若的〈甲申三进年祭〉改编的这一话剧,由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编剧,沈亚威作曲,王啸平导演。这个剧以明末农民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向面临胜利的“功臣”敲响了警钟。〈甲申记〉在苏中各地连演数十场,观众有好几万人。1945年,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署设在宝应县射阳的石仑庄和油坊头一带。这年春节,苏中军民举行了联欢会,第三期的38队和其他三个学员队,排演了京剧《九宫山》,参加演出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后来同新四军1师的一批文艺骨干,正式建立了“前线剧团”。
粟裕检阅苏中公员训练后与学校领导合影
苏公的每个师生都参加体育活动,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是军事体育项目,也有竞技体育项目。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他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反对锦标主义。根据形势的需要,学校不断转移驻地。每到一处,就把体育场地和设施建立起来,有田径跑道,有篮排球场,有单双杠,有天桥、浪木、木马、吊环、沙坑、平台等。 体育场就是大会场,在此上大课,进行大会操。此外,就是热火朝天的大舞台了。每年举行一次全校运动,竞赛项目有队为单位的制式教练测验、刺杀表演、过天桥、爬障碍、跳木马、着装赛跑和
1946年5月10日,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苏中公学历时两年,这两年中先后办了五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4000多名党性强、作风正的政治、军事、财政、民运等方面的干部干部。探索了一套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办学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办学,经验必将永载史册。
坚持将苏中公学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为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党性修养,扬州市委于2021年5月创办扬州市苏中公学党性研修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委员周文彰受邀担任名誉院长。学院地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叶挺路73号,学院总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入住,800人在院学习。
创办扬州市苏中公学党性研修学院,旨在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党性修养的提升教育。努力打造一所集党性党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一体的新时代干部培训特色基地扬州市苏中公学党性研修学院于2021年5月14日在中共宝应县委党校揭牌。
苏中公学党性研修学院成立以来,深度挖掘苏中抗日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围绕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作者:张爱东,作者单位:中共宝应县委党史编修中心;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