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一所特殊的大学应运而生,为中国革命培养出无数出色的将领和战士。
它就是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所学校的诞生,始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
抗大被称为中国革命的“熔炉”,在中华民族的斗争史上做出卓越贡献。
一、抗大诞生
1936年,我国的政治形势,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决定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抗日军政干部。
其实,工农红军的办学经验,要追溯到1927年的秋收起义,那时的“红军教导队”是工农红军最早的干部培训机构。
后来,红军在苏区建立了中央根据地,又在瑞金成立了“中国红军大学”,这所学校已经初具军事大学雏形。
只不过当时战事频繁,1934年又开展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因此这所大学并没有开办多久,教学活动也是时断时续。
直到中共中央率领工农红军在陕北落脚,办军事大学一事才又被提起。
中央领导、尤其是毛主席分析当前革命形势,决定利用中国红军大学的办校经验,在陕西瓦窑堡创建一所新的军事政治学校。
这所学校就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为“红大”。
5月20日,中共中央确立办学方案,规定了学习时间、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内容,还确立了办学组织,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等。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肩负校务工作的同时,也是第一期的学员。
因为那时的红大缺资源、缺老师,连学生都缺。
前线战事吃紧,一些领导同志舍不得送自己手下的优秀干部去学习。
毛主席在会上反复做工作,讲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性,叫他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计较一时得失。
在6月之前,各地选派的优秀干部陆陆续续抵达瓦窑堡。
1936年6月1日,陕北安定县瓦窑堡旧庙堂前红旗招展,人声鼎沸,红大第一期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毛主席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
“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中有一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是这场革命的主导力量。如今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红大要继承黄埔军校的精神,努力争取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
红大第一期成功开学,一共有学生1038名,分为三科。
这期红大学员全部来自红军,大多是红军中的中、高级干部,包括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优秀将领,如罗荣桓、彭雪枫、谭政、张爱萍、杨成武等人。
1936年7月,红大一科、二科跟着党中央转移到保安(今志丹县)。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横征暴敛,当时的保安县一穷二白,到处一片狼藉。
不过这没有丝毫减缓红大学员们的热情,他们豪迈地说:
“雪山、草地、腊子口,穿着草鞋照样走!这点困难还能挡住我们?”
接着,他们各个撸起袖子,拿起扫把,将脏乱不堪的马厩,打扫成明亮的学堂,把残留着碎石沙土的石窟,打扫成干净的宿舍。
没有桌椅板凳,就搬来大石块作桌子,小石块作凳子。
在这一片“石山石海”中,红大学员们开始了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
毛主席赞扬他们:
“你们是石器时代的人,但学的是最进步的科学。”
党中央对红大的教学工作十分关心,毛主席不仅亲自过问教学内容、教学保障等等,还常常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亲自给学员们上课。
毛主席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张闻天讲授《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秦帮宪(博古)讲授《政治经济学》,杨尚昆讲授《各国论》(主要是英、美、法、德、日、意)......
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的讲演,使抗大学员受益匪浅,特别是毛主席为第一科讲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精彩而通俗易懂。
从1936年10月27日开始,一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毛主席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深刻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思想诸方面的问题。
这些课程让红大学员们受益终身。
第三科的学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为此,毛主席专门写信给林彪,强调要增加他们的文化教育课程,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
在毛主席的主持下,红大第一期圆满结束了。
二、“抗大”在延安
1937年年初,红大在延安开办第二期,不久就更名为“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为“抗大”。
人们常说“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就是这个缘故。
从这个时期开始,抗大正式发布了《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开始对外招生。
1月20日,抗大第一期正式开学,这一期一共有1362个学员,包括陈赓、罗炳辉、张继春、何长工、周子昆等红军的团、师、军干部。
培育出无数精兵良将,不少人在建国后的大授衔中,获得了少将以上的军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参与进来,如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等。
抗大在延安办得如火如荼,学员增加了,学校的组织机构也逐步健全起来,陆续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和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等。
学校工作人员增加到八十余人,大多数职务都由第一期的学员担任,毛主席则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
对于抗大的发展建设,毛主席倾注了无数心血,除了培养学员的军事理论素养外,他还十分重视学员的思想教育,要求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倾向。
抗大首次开学典礼上,他指出:
“抗大要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革新社会,去打倒日本……”
有一段时间,抗大的部分青年学生,错误地领会“艰苦奋斗作风”的真实内涵,故意把帽子烧破洞、在衣服上打补丁,不洗衣服不洗澡,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以为这就是无产阶级的表现。
毛主席十分反对这种形式主义作风,他专门挤出时间将学生们集中到一起,进行严厉地批评:
“把好端端的衣服搞破,不洗衣服,这算什么无产阶级?这是流氓无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穷,但最爱劳动,有高尚的情操……关键是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立场。”
如此训导,学生之中的不正之风才渐渐散去,学员们一心扑在学习上,不再分心搞这些形式主义。
不过,一味埋头苦学也不是毛主席所提倡的,他希望在学习之余还能保持强健的体魄。
当时不少进入抗大的学员,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不分昼夜埋头苦学,鲜少有出门的时候。
毛主席为此专门出了一个规定,要学员们每周天不准呆在宿舍里,一定要他们出去锻炼,去呼吸新鲜空气。
毛主席对学员们关怀备至,平时与他们交流的态度也十分温和。
有的学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还会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请教,对于学员的来信,毛主席只要有空,都会亲自答复,内容幽默又有哲理。
有一个叫于江的学员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回道:
“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
在毛主席和各位优秀教员的努力下,抗大越办越红火,学员从四面八方赶至延安,想要加入学习,接受革命的熏陶。
有时,招收的学员满员,实在不能加人了,有些进步青年不愿意打道回府,要求在学校里做一名“火夫”,也留在这里。
抗大俨然成为乌云罩顶之下中国青年的朝圣地。
1937年,毛主席为抗大提了几个词: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八个字,被剪贴在抗大校门口,成为校训。
在八字校训的约束下,抗大并没有因为不同阶级的人员增多而变得乌烟瘴气,相反他们始终保持着革命的纯洁性。
三、从严治校,培育英才
抗大在建校之初就明确规定,教职和学员无论在军中职务有多高,资历有多老,做出过多大贡献,都要一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纪律。
1937年10月爆发的黄克功逼婚枪杀案,就是抗大军纪严明之典范。
黄克功当时是抗大第三期第六队队长,曾经参加过长征,在二度赤水、夺取娄山关等战役中立过大功,当时可谓前途无量。
黄克功在军中颇受瞩目,渐渐就有些志得意满,他与第十五队的学员刘茜谈恋爱,已经公开了关系。
后来,两人矛盾渐深,刘茜与其他男同学也有接触,并提出要与黄克功分手。
黄克功恼羞成怒,指责刘茜不忠贞,并在一次争吵中用枪打死了刘茜。
案件发生后,整个延安都震动了。
该怎么处置黄克功成为一个大问题,当时支持处决和反对的都有很多,军中也有不少人支持让黄克功戴罪立功,毕竟当时正是用人之际。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难以抉择,便向毛主席写信请示。
毛主席对这个案件做了批示,他首先肯定了黄克功的贡献和才华,但黄克功所为背叛了革命的立场,也背叛了人的立场,罪无可恕。
他在复信中强调:
黄克功身为军人,身为共产党员,就更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只有对黄克功予以正确的判罚,才能让所有共产党员、军人和革命分子引以为戒。
最终,黄克功被判了死刑。
雷经天当庭宣读毛主席的批示信,不少与会的抗大女学员激动落泪,延安乃至全国党内军内的不正之风肃然一清。
黄克功案件后,毛主席还专门到抗大作了题为《革命与恋爱》的讲话,向抗大同志提出了婚恋中的三条原则:
即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以及自愿的原则。
积累了几期办校经验后,抗大渐渐形成稳固的教育方针,为后期培育学员搭好框架,奠定基础。
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学生会题词: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这是抗大的教育方针首次以3句话来概括,简明而深刻。
毛主席强调,在抗大学习的目标是“抗日救国”,这是抗大的总方针,也是全国人民的要求。
除了要求学员深刻理解和学习抗大教育方针外,毛主席还要求学员们要学做干部。
他指出,单是干部不能战胜敌人,没有干部也无法打败敌人。
干部要学会组织发动广大人民,将千千万万的人民团结到一起,并向他们传达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灵活的战略战术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在抗日过程中将面临很多的困难,对此,毛主席强调:
“我们告诉它(即‘困难’),我们是从抗日军政大学锻炼出来的,不怕你!它说它有很大的本领,能使我们没衣服穿,我们不怕!能使我们没饭吃,我们不怕!它说它还有飞机、大炮、坦克,但我们都不怕!我们克服了一切的困难,再问它还有没有,它说没有了,便只好缴枪。我们便是这样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毛主席对抗大办学方针的深刻阐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抗大教职和学员,为抗大在抗日战争中迅猛发展指引了方向。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面对新的战争局势,毛主席决定创办抗大分校,并对分校的领导体制和教育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敌后抗大分校一座一座地创办起来了,迅速为战场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干部人才。
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短短2年的时间内,共有1.5万余名进步青年,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后面各分校培育的革命战士更是不计其数。
至1945年8月,抗大使命结束,共培养出的干部多达十多万。
在我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它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存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抗日军政大学》
《毛泽东与抗大的创建和发展》
《抗大抗大 越抗越大——抗日军政大学广告吸引1.5万青年破封锁到延安》
(文/庚午,来源:庚午随谈公众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两年时间,15000名青年突破封锁到延安
2024-05-26耿来意:以方先觉为典型,还是以杨靖宇为典型,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024-05-24•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