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长征落脚点为何最终选择陕北?
点击:  作者:峥嵘年代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5-20 22:08:17

 


 

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连同后方机关共约8万人,踏上了战略性转移,也就是长征。而在长征之初,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中央领导面前,那就是大部队该去哪里?最终又要去往何方?

 


实际上,与很多人概念中不同的是,当时中央对于要转移到哪里是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能“一边走、一边打、一边看”,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和变更预想中的目标和方向。

而对于落脚点,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变化,至于最终的落脚点陕北,其实在一开始,也并非是中央红军的最佳目标选项。

甚至一直到了1935年的9月份,即长征已经走了大约一年时,仍没有将陕北作为最终落脚点的打算。

但我们都知道,就在一个月之后,也就是当年的10月份,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吴起镇会议,自此,陕北成为我党全国革命的大本营。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中央得以迅速明确了方向呢?

说起来,这背后的故事颇为曲折。


在长征开始后,对于去往哪里,落脚点在哪里,当时中央的确是心里没底,主要的原因是形势变化太快,以至于原本预想的几个落脚点,最终均不得不放弃。

根据党史军史资料中的记载,最开始,中央红军先是计划落脚在湘西,以便与贺龙、任弼时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早在1935年的2月,贺龙就指挥红二军团转战贵州,先后取得了陈家河、忠堡等大捷,歼灭了整师整旅的敌人,并创建了包括沿河、德江、松桃5个县近10万人口的黔东苏区。

不仅如此,部队的兵源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紧接着红二与红六又成功会师,两支部队合力,很快打开了局面,最终建立了以大庸(今张家界)、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所以,鉴于湘西形势良好,因此中央红军是计划落脚在这里的,但由于湘江之战期间中央红军遭受了极为重大损失,人员减损达到过半,中央红军只得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转变方向,朝着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

这么一来,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就放在了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

但最终,鉴于国民党的中央军,以及川、滇、黔各个军阀的重重围追堵截,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开始四渡赤水,并抢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堵。

之后,中央红军又越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爬过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1935年6月到达四川懋功。

再往后,就是过草地,但此时的红军对于南下还是北上,仍举棋不定,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当年的9月份。

当年9月,红一方面军抵达俄界(即甘肃迭部县高吉村),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上,对下一步的行动方针进行了讨论。

俄界会议旧址


此时的毛主席,心情颇为沉重,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还没过去多久,就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红军队伍又到了生死关头,下一步,中央红军该去往何处?中国革命又将何去何从?

而在会议上,毛主席再次重申了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同时,鉴于当时中央红军已经不足万人,所以就有必要对部队进行缩编,最终,会议决定将中央红军军部纵队,以及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统一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陕甘支队后,司令员由彭德怀担任,而毛主席则担任政治委员。

这便是长征过程中著名的俄界会议。而这次会议,仅仅开了半天便匆匆结束。

因为对于疲惫不堪且减员严重的红军队伍来说,最要紧的事就是赶紧找一个能休养生息之处,如果会议时间太长,引来了国民党军队,那就麻烦了。

因此在会议结束之后,中央红军为赶在国军当军队封锁前离开,又急匆匆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而从俄界往北,地势十分险峻,不仅又水流湍急的江河,还有悬崖峭壁,加上仅有的栈道年久失修,以至于大部队行进速度极为缓慢。

好不容易行进通过栈道,作为先头部队的红4团,就接到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啥任务呢?就是夺取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是甘肃省南部的要隘,这里不仅是甘肃迭部县与岷县的交界处,同时也是川西北到甘肃的重要通道,而这个通道,宽约30米,两侧均为绝壁,中间便是腊子沟,要想通过,唯一能走的就是沟上的木桥。

如此地形,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国军自然也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因此派驻了新编第14师守在这里,还修建了碉堡。

所以,中央红军要想北上,那就得想办法夺取这个天险。

接到任务后,红四团团长王开湘计划率一部分战士迂回至敌后,政委杨成武则带另一部分战士正面主攻,大家倒是无惧战斗激烈,但问题就在于,腊子口两岸均为高达百米的峭壁,要想迂回基本不可能。

而要是正面强攻的话,以当时部队的情况,必然会付出极大伤亡,怎么办?

关键时刻,一名小战士站了出来,他自幼生活在大山中,攀爬悬崖峭壁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因此他主动请缨,要为部队开辟出一条登顶之路。

得到批准后,只见这名小战士手持竹竿和绳索,以十分轻盈的姿态开始攀爬,在旁人看起来几乎没有落脚点的峭壁上,他却如表演杂技一般,很快就消失在战友们的视线里。

下面的人,虽说从头至尾都在看,但始终不敢相信有人会登峭壁如履平地。最终,一条绳索自峭壁顶端扔下,战士们顺着这条绳索一一来到峭壁之上,放眼望去,敌人的碉堡,正在自己脚下。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在红军战士的轰炸下,敌人抱头鼠窜,而天险腊子口,也被红军夺取。

遗憾的是,这位立下头功的小战士自此没有了记载,有说他不久后便牺牲了,唯一留下的,就是他那“云贵川”的绰号。

越过腊子口之后,中央红军抵达一座名为哈达铺的小镇。


在这里,中央红军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百姓们为部队送上热腾腾的饭菜,还腾出屋子供部队休息,又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请到了家中款待。

不过,尽管暂时得到休整,但毛主席的心情并没有轻松起来,作为中央领导人,他的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中央红军接下来该去哪里,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虽说在俄界会议上,确定了继续北上的基本方针,但具体北上到何处,以及到了地方后怎么生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但有一点,毛主席十分确定,那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退缩和犹豫。

而就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为下一步方向问题冥思苦想之际,答案却以一种十分意外的方式来临,正是这个小小的意外,决定了中央红军的命运,并奠定了革命的未来……


怎么回事呢?

得从一份旧报纸说起。

在哈达铺暂住前后,毛主席已经有数月不通外界消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和应付敌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外界发生了什么。

因此,在哈达铺住下来后不久,毛主席就想找一些报纸来看,幸运的世,在这座偏僻的小镇上,居然有一个邮政的代办所。

要知道,当时不比现在,尤其是像哈达铺这样的地方。而这里之所以能有邮政代办所,就是因为当地盛产当归,并且销路极好,吸引了包括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乃至广东、上海等地的客商前来采购。

这些客商,大部分在哈达铺当地都设有分号,以方便收货,这么一来,就让当地外来人口较多,而外来人口挂念家乡,往往会通过看报纸去了解家乡动态,时间久了,哈达铺当地的邮政代办所,就经营了来自各地的多种报纸。

得知有种类丰富的报纸后,毛主席十分高兴,赶紧找来几个战士,让他们想办法去哈达铺给他弄点“精神食粮”来。

当年接受此任务的,是开国中将梁兴初。

由于哈达铺当时还属于敌占区,因此在接到任务之后,梁兴初没敢大意,在和战友商量之后,几个人决定乔装打扮成国军模样,再去镇上筹集物资以及为毛主席找报纸。

一番打扮后,梁兴初几个人装扮成国军中央军的样子,大摇大摆的前往哈达铺镇上。

因为装扮的极像,加上梁兴初胆大心细,居然还唬住了国军的当地镇长,还没等梁兴初要求,镇长就忙不迭的赶紧准备各种粮草物资,生怕耽误了会被长官责打。

与此同时,梁兴初又安排几个战士去搜集各类书籍报刊,足足搜集了一大筐,这才带着物资安然离开。

回去之后,毛主席等人在一堆书籍报刊里,翻出了近期的报纸,看来看去,一张《大公报》上的一个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大公报》,是当时较为权威的报纸,因此发行量很大,在上世纪3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就达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四万份,而该报在西北,还设有记者站,所以在哈达铺看到《大公报》,并不是稀罕事。

是什么消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呢?

原来,上面写到,“徐海东所领导的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已与刘子丹的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合。”

并且,该报道还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5000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跃。”


仅从这两句话,就让毛主席得到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陕北有红军,并且力量还很强;

第二,陕北的革命形式良好,至少有六七个县的根据地和十万民众。

这些消息,无疑让毛主席十分振奋,而更让他振奋的,是另一张报纸上阎锡山的讲话。


阎锡山说了啥?

他在一次对外公开讲话上就提到了陕北的局势,按他所说,“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其中,完全赤化有八县,半赤化则有十余县。”

最后,阎锡山还“忧心忡忡”的提到,“现在共产党,已经有不用武力便能扩大区域的态势”。

阎锡山是如何忧心忡忡的暂且不说,单说他这番讲话,让毛主席心里有了底。因为正是阎锡山的这番话,印证了大公报所报道的关于陕北情况的真实性。

所以说,阎锡山在不经意之间,当了一次红军的绝佳“情报员”,也正是他这个“情报员”送来的“情报”,让中央红军有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

之后,经过毛主席多方落实和了解之后,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的想法,便开始在中央领导人的脑海里酝酿,并最终成型。

1935年9月22日,毛主席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中,召开了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告诉了大家陕北有红军队伍以及相当大的苏区的好消息,同时宣布:陕北就是目的地。

之后,部队进行整编,并迅速攻占了不远处的榜罗镇,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榜罗镇会议,就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等问题进行了确认以及相关部署。

最终,部队自榜罗镇开拔,于当年10月7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渭河封锁线,并成功翻越六盘山。

时值金秋,六盘山上风景宜人,极目四望之余,毛主席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不知道多少艰难险阻,有太多战友倒在了路上,好在,如今终于胜利在望。

感慨之余,毛主席赋诗一首——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历时一年、前后转战11个省份、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陕北是落脚点,更是出发点,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展开。

 

 

 

(来源:“峥嵘年代”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长征落脚点为何最终选择陕北?

    2024-05-20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