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作者杨旭,该篇收录在作者文集《非正式谈判》中,群众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全文如附图。该文最早出处何在双爷不清楚,有人说是《红旗飘飘》丛书,双爷查证结果是没有。还有人说是《工人日报》1959年8月1日版,这个双爷手头没得,哪位有的朋友能否提供一哈?双爷这边厢先谢过了。该文开头就提到了这是一篇由“梁志平中校”提供给“解放军博物馆”的实物说明,也就是说,真正的作者是这位“梁志平中校”(按文中内容,这位作者应该来自红四方面军),这位作者双爷也没有查到。而“解放军博物馆”只能理解为帝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而据双爷向该馆询问:该馆既无这个“金色鱼钩”的实物收藏,也无这位“梁志平中校”提供的实物说明(即后来被编进课文的《金色的鱼钩》)。
这篇文字肯定也不是新闻,因为文中5W+1H要素严重缺失。
如此,只能推断《金鱼的鱼钩》作家杨旭先生创作的一篇“革命故事”,或小说。
双爷是史家,不是文学家也不是宣传家。史家跟文学家宣传家是不同的行道。规范和准则也不一样。文学家是可以根据生活真实合理虚构成艺术真实的(史家不成),从文学和宣传的角度而言,这篇文字相当感人也相当不错,而且也有真实的案例(如红二方面军老战士王玉清的故事)支撑,进入课本也没问题(进入课本时也删去了前头一段)。认为王玉清老人是该文的原型之一,仍然没有问题。但“之一”不能少了。因为这种案例在红军长征中还有狠多,别的甭说,著名的刀帅就在噶曲河畔钓过鱼,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一份牛肉(送伤员了),自己解决伙食问题。还为战友(任弼时)刚生下孩子的爱人(陈琮英)催奶,这也是一个相当感人的案例,而且是真实存在滴!
双爷我要说的是,生活本身已经为艺术作品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源泉。所以不必争相去考究去渲染《金色的鱼钩》的原型究竟为谁——刀帅就是,王玉清也是,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见诸于文字的红色将士,也是。
这是一支讲究“阶级友爱”的革命队伍,这种事儿,肯定狠多,你不一定数得过来!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人性!无产阶级队伍的至高人性!他们每一个个体不一定能留下姓名,有姓名的恐怕也难免被人遗忘!但他们共同的姓名——中国工农红军,一定会与世长存,万古流芳。
刀帅过草地时钓过鱼的噶曲河渡口(红原县的日柯草地)
作者:双石 来源:双石茶社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