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的江青)
我们曾在“一清二白讲历史”中写过有无江青代笔毛泽东处理相关事务的文章,结果当然是没有。但事情也有很好玩的另一面,没有江青代笔毛泽东处理事务,不表明没有毛泽东代笔江青处理相关事务。中央文献1996年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2013年底出版的《毛泽东年谱》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毛泽东代笔夫人复信于江青的旧艺校同学。
新中国成立前后有相当长一段日子,江青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些问题,其间还去过苏联养病。那时候,身高一米六三的江青体重只有44公斤。回国后,江青也多是在家养息,不大参与政事,五十年代只在中宣部任了个处长。1960年左右,江青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养病,因而常不在京。但这些情况,江青的一些旧时好友并不知道,她们还是接照自己的理解与江联系。1961年7月21日,当年与江青同招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话剧音乐科读书的陈宗娥,因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写信向江青求助,但这个时候的江青正在广州养病,没有看到陈的来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封信没有通过机要转往广州,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后给转到毛泽东的办公桌上了。毛泽东看了江青旧时好友的来信,觉得该同学的情况值得同情,再一看来信日期,已经有十个月的时间了。想到困境中求助人的心情,毛泽东觉得十分不安,便考虑再三,以江青的名义和语气,给这位同学写了一封信,且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其信全文如下:
你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给我的信,我于今天早上才收到。在北京压了十个半月,真是岂有此理!至于你说,去年三月有信,则至今未收到,正在查询。我已两年不在北京了,患了重病,不习北方气候。现病略为好些,勿以为念。闻你如此重病,又如此困难,心极不安。今送上五百元,以济眉急。如有所需,望随时告我。有病不要性急,越急越坏。安心治疗,是为上策。有信请写:北京中南海十七支局109号信箱徐业夫同志收转江青。
祝你健康!
云鹤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二日
(中央文献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所载内容)
1962年,中国在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正逐渐走入恢复,是毛泽东最忙的年份。就在写此信的前一天,毛泽东还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关于当年经济发展调整计划的报告,且签批了多份重要文件,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毛泽东又实在不愿意看到一双求助的眼光在等待中暗淡,所以,他百忙之中竟以夫人的名义给陈宗娥作了回复,并着人送给她500元钱。信中用语是“心极不安”一类的话,同时安慰她“有病不要性急,越急越坏。安心治疗,是为上策”。这些“老同学间”的亲近用语,其实正表明了毛泽东同情心。毛泽东出生于农家,对基层社会有着相当的了解,更知道病中求且的急盼心理。正是这样,毛泽东的这封代笔复信的真情实感,让人读起来不免感慨。毛泽东完全以“老同学”般的细心告诉来信人以联络的方式,如“北京中南海十七支局一零九号信箱徐业先收转江青”,为的是下一次寄信时,不至于有今次这样的长久等待。
读着这样的代笔信,毛泽东的伟大人格,无法不让人服气。这是当下世界政要中唯一一件“代笔”真品,值得把玩与思索。
但中央文献将这封信公开发有后,引来了陈宗娥后人的不满,他们家人向中央文献机构写信,要求将陈宗娥被指是“毛泽东家保姆”一事作出更正。据陈家后人说,陈宗娥是1912年生人,比江青大两岁。陈出身于书香门第,并不是做保姆的命。陈的祖籍绍兴,出生于天津。父亲陈哲甫是清末举人,曾由袁世凯派遣于1903年到1906年赴日本留学东京弘文书院。陈宗娥是家中第六个孩子,颇受厚爱。陈宗娥在中西女中毕业后,曾在河北的天津师范读书。1929年,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招生,陈报考该剧院话剧音乐科,与同时报考的李云鹤(也就是后来的江青)同班同学。当年山东实验剧院一共只招收了3名女生,除李云鹤、陈宗娥外,还有一位是学校教务主任王泊生的妹妹王墨琴。入学后,她们三人同住一间宿舍,相处很好,感情也颇深。正是感情的线索,新中国成立后,陈宗娥还与江青有着书信联系,在困难之时也会想到向江青求助。
(六十年代的江青)
可惜的是,陈家后人的“更正”要求,中央文献的相关机构没有认直对待,只回复了一封道歉信,并没有实际性修改,以至于在1996首次发表该信后的2013年出版本《毛泽东年谱》中也未能予以更正,这不得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转自拇指杂谈微信号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