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学教育与传播” 专业博导 摩罗教授
今天的课有五篇课文,《服制》《服制像》等,都是《春秋繁露》中最短的文章,加起来还不如《王道》一篇长。可是头绪多,处理起来不容易。主讲人邱维雯处理得不错,抓住了“服制”这个重点,还给自己的讲义定了个主题。讲课过程中,征引了许多其他材料,这一点很重要。把新学的东西,跟已有的知识储备挂起钩来,打通来,让新知识在你的固有知识结构中找到位置,融为一体,这是促进自己提高的一个极好办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讲课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
今天讲的服制问题,是人类文明一个大问题。对于国家来说,它关乎主权、风尚和社会秩序,对于个人来说,它关乎身份与地位。董仲舒写《春秋繁露》,为什么用两篇文章来讨论服制?一部制礼作乐的著作,不谈服制是不可能的,因为服制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说服制是文明的标志,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从服饰的起源,来探讨一下。
服,在今天指各种材料的衣服,饰分两种,一种是衣服之外的佩饰,从材料分诸如蚌壳、玉石、彩色石、兽骨、珍珠、蜜蜡、金银、钢铁、铜饰、瓷片、塑料、木头等等,从功能分诸如发簪、发夹、耳环、嘴环、项链、指环、手环、脚环、脖子环、腰佩、垂挂品等,另一种是衣服的装饰,诸如线条、图案、瑞兽珍禽像、布饰以及各种复杂的绣品、印品、染品等等。
有人说,苗族人民把整个民族的历史,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今天中国所有少数民族,其服装都极其繁华璀璨,光彩夺目,原因跟苗族相似,就是给服装赋予了无限多的文化含义。
其实咱们汉族以前也是这样,汉代服装、唐代服装,都有复杂款式和装饰,你看清朝官服,装饰极其复杂,不同级别官员,其装饰还有区别,这都说明服装、服饰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而是具有复杂的政治文化内涵。
汉族的服装什么时候失去了民族特色?是在被殖民的历史过程中,在反复被殖民列强打败打残之后,完全放弃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服装,改为以夷服为国服,才失去了固有的文化内涵,你看今天我们身上的衣服,就一块布料剪裁而成,基本上都是光板,什么图案和装饰都没有。这本身就可以进行政治文化解读。
二十多年前,我见到一个服装厂老板,我向他请教服装是怎么起源的?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衣服?他说是为了御寒,又补充说是为了遮羞,又补充说是为了审美。我说不是,人类发明衣服,一定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是为了确立身份才需要服装。这就是董仲舒等儒家学者说的别尊卑。
当时我没能力论证我的观点,后来的求学过程,我不断寻找答案。有一次看电视,对我很有启发。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生活着一种狒狒。那里冬天奇寒,狒狒全身长满了雄狮鬃毛那样的金黄色的长毛,它们一举一动,长毛轻拂,美不胜收,这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狒狒所没有的。
我当时想到了一个问题,大自然给每一种动物赐予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和方法,人类作为地球上千万物种之一,也有能力有方法适应地球上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为了御寒而发明衣服是难于成立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出于政治文化的需求。《春秋繁露·服制像》云,天生万物为人所用,“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服饰乃是增加威势与权力的。该文还说:“君子显之于服”,君子的威仪、权力、身份,都通过服饰显示出来。
在服与饰之间,我认为是先有饰,再有服。人类发明饰在前,发明服在后,服是饰的延伸与发展,这就更加证明服饰不是为了御寒,饰是无法御寒的。
那么,出于什么样的政治目的,人类才需要发明服饰文化和服制文化呢?
地球上任何动物、昆虫群体,都必须建立内部秩序,才能有效攫取食物,实现生存和发展。狮子群、狼群、牛群、大雁群、蚂蚁群、蜜蜂群等,无不如此。其族群越大,内部组织必须越加严密。
人类作为一个智慧超群的物种,逐步取得了地球上的统治地位。他们内部的相互掠夺、战争,其破坏性也是其他物种所不可比拟的。每个氏族都必须高度凝聚,形成牢固的战斗力,才不至于一夜之间被其他氏族所灭绝,才能够通过掠夺、杀灭其他氏族而获得更丰富的生存资料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只有无限加强氏族社会的组织性,才能实现上述目的,组织性越是严密,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所谓严密的组织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功能定位、互动机制等方面。为了强化氏族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互动机制,氏族内部的层级区别、功能区别和指挥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此时“礼”就应运而生。“礼”有多种形式,“服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一开始是以各种“饰”来区分氏族内部不同人的身份,后来再发展出“服”,于是逐步形成以“服饰”来区分身份的习惯。当社会人口规模、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对组织之严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就发展出极其复杂的“服制”文化。所以,礼乐文化,以及作为礼乐文化一部分的服制文化,都是文明高度发达以后才产生的东西。它们一旦产生和成熟,又成为文明水平的标志。
简单概括一下服制的文明功能。
服制的第一项功能,是体现王权,区分种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文明不是一个物体,它必须有一系列实体事物和虚体事物的承载才能存在。种族、语言、典籍、地理环境、食物结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服饰、发式、建筑体制、图腾、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是文明的承载者。服制是其中一端。董仲舒引述《春秋公羊传》云:“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可见服制及其颜色,乃是政权建设最初的内容。这类叙述,在《尚书》和《史记》中,随处可见。
文明是一个需要维护和保卫的事物。在特殊情况下,服饰和服制将成为种族利益、尊严的标志,需要该种族誓死捍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可解读的内涵极为丰富。孔子称赞管仲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都会成为披发左衽的蛮夷。这个判断也能给我们巨大启示。
服制的第二项功能,在社会组织内部体现社会结构、社会身份、社会功能的标志物。警察、囚徒、军人、工人、农民、帝王、官员、商人、学者、学生、医生、护士、艺术家、厨师、澡堂搓澡工、列车员、空乘员等等,都可以由服制体系显示其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即使在完全放弃礼乐制度的当今社会,我们也不难根据其服装特点看出一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功能。
西汉壁画里的服饰
服制的第三项功能,体现个人身份与地位。有的服装不但能体现其职业,还能体现其个人身份之尊卑,历朝历代的朝服,就十分讲究,不同官阶的朝廷命官,都能从其不同的服饰上显示出来。中国遭遇西方蛮族殖民掠夺以来,本民族的服制体系彻底瓦解,呈现出向殖民者服制体系无限趋同的特点。我们所模仿的殖民者的服制体系,也可以显示个人的身份尊卑,比如军人的军衔标志和警察的警衔标志。
董仲舒在汉代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会重视作为礼乐制度一部分的服饰制度。汉代定型的礼乐制度,支撑中国在两千多年间,始终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可是,近代以来,我们遭遇殖民者漫长的掠夺与奴役,国力日益衰竭,文明生机受到严重破坏。一百多年来,我们的种族优势在日渐减弱,人口比例由占世界四分之一缩小到五分之一,礼乐制度在整体上被摧毁,承载中华文明的其他物质性事物和非物质性事物,也一项一项归于湮灭。
在漫长的反殖民反掠夺反奴役的斗争中,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获得了独立与解放,可是文明生机的恢复,却非一朝一夕之功。今日中国,民族复兴成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成为激发民族能量、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号,就因为我们有待恢复、重建、革新的各种文明事物,有的依然处于濒临灭亡的危境之中,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复兴之功。
服饰文化及其制度,是中华文明创伤最重的领域之一,也是亟待复兴的领域之一。以夷服为礼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遇殖民掠夺与奴役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找回自己的民族服装,重新诞生自己的国服,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许可以成为民族复兴的抓手之一。穿着夷服祭祀祖先、举行国典,实在不合适。我们学习董仲舒的《服制》《服制像》,以及整本《春秋繁露》,都是要用来指导我们解决今天的文化重建、民族复兴问题。
作者:摩罗;来源:华学文苑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