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敌后抗日战略基地。全国抗战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彻底胜利,建立了卓越功绩,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开辟和扩大了敌后抗战主战场
山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全国抗战前夕,中共山东省委就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织各种群众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10月日军大举入侵山东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稍作抵抗便率部南逃,山东陷入无政府状态。危难之际,中共山东省委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及时制定抗日武装起义十大纲领,确立了“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的方针,抓住日军立足未稳、国民党军溃逃和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历史先机,成功发动了冀鲁边、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等系列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十几支人民抗日武装,在八路军主力入鲁前,勇敢担当起山东敌后抗战的重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山东抗战的初步胜利,为在全国开辟和坚持广泛的平原敌后抗战提供了经验。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在向八路军发出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中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在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6月30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正式制定了在山东全省范围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规划。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使分散各地的游击队成为在战略上接受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在此前后,第115师师部率343旅挺进山东,极大加强了山东抗日武装力量。山东纵队的成立和第115师主力入鲁,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武装力量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积极争取有爱国思想的伪军、会道门和绿林武装反正,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壮大。至1940年12月,第115师已从入鲁时的不足万人发展到7.6万人,山东纵队也发展到5.4万人,初步实现了主力部队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2】1943年3月,山东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山东军区与第115师合编为新的山东军区,使山东地区革命武装领导力量更为加强,指挥关系更为顺畅。同时,民兵和自卫团也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主力部队的强大后备军。至1945年底,山东军区部队发展到33万,占全军主力部队的25%;民兵发展到50万人,占全国民兵的19.2%;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3】。在人民抗日武装迅猛发展的同时,山东抗日根据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抗战结束,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5大区已连成一片,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人,分别占全国解放区总面积的13%、总人口的23%【4】,是全国较大的解放区之一,也是唯一基本以一个省的行政区划为主的比较完整和巩固的战略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敌后抗战新的主战场,有力牵制和削弱了华北日军有生力量。八年抗战期间,山东战场牵制的日军经常保持在3万人以上,最多时达4.5万人,占同期华北日军总兵力的18%;牵制的伪军一般都保持在10万人左右,最多时达20余万。八年中,山东八路军共歼敌53万,约占我军歼敌总数的30%【5】。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在战略上与苏北、冀鲁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形成彼邻互倚之势,而且还直接支援了苏北新四军和冀鲁豫部队作战。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的第一仗就是鲁西樊坝战斗,此役打开了鲁西与冀南、冀鲁豫抗战的新局面。苏鲁豫支队(原第343旅685团)转战苏鲁豫皖边区,创建湖西抗日根据地,沟通了华中与华北两大战略区的联系,并南下华中配合新四军创建和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7月,罗荣桓指挥鲁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部队,发起微山湖反顽战役,有力策应了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部队向河南敌后进军,配合新四军第4师向淮北津浦路西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还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全国抗战初期,组建不久的山东纵队担负起敌后抗战的重任,使被隔断于敌后的国民党军石友三、高树勋等部获得援救,溃散于敌后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获得藏身收容之地。在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和武汉保卫战中,山东八路军部队积极配合,并付出了重大牺牲。1944年春,鲁中军区第三次讨吴战役,大大缓解了山东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解放日报》社论指出:这次战役“是敌后战场上我八路军、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行动的一部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抗战期间,山东为新四军和冀鲁豫军区输送了大量部队和干部。除苏鲁豫支队编入新四军序列外,第115师冀鲁豫支队和教导第3、第4、第5、第7旅等部相继划归八路军第2纵队或新四军建制,山东纵队也有大量部队成建制编入新四军序列。抗战结束后,山东军区又抽调主力部队和基干武装总计9万余人挺进东北。这些经受抗日战争洗礼的革命武装,后来成了解放东北乃至全国的中坚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扩军建军的同时,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信念坚定、善于指挥、英勇奉献的高级干部,为我军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许多干部后来成长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领导人。
二、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山东是全国最早建党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党的组织在全省各地已普遍建立。全国抗战爆发后,山东党组织迅速站到时代潮头,成为山东敌后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到1937年底,山东恢复和新建了中共鲁西、鲁北、胶东3个特委和鲁中、鲁东、鲁西南、淄博矿区、济南市5个工委。各地党组织恢复和建立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发动武装起义,使不愿做亡国奴的山东人民深受鼓舞,增强了对党的信赖和抗战胜利的信心。1938年5月,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又改为山东分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山东分局从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了巩固扩大党组织、建立党的组织生活与教育制度、加强党内团结等措施。到1939年8月,胶东、鲁西、苏皖、大鲁南区党委相继成立,并建立了山东军政委员会。至年底,各基干部队党员数量占官兵总数的30%以上。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中共山东分局及各区党委、地委还陆续开办了党校,培训各级党员干部。1942年5月至1945年6月,山东党组织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整风运动,极大提高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纯洁了党的队伍,促进了党内团结。特别是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成为各地区敌后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到抗战结束时,山东党组织已由抗战开始时的地下党发展为掌握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党,党员由2000余人扩大到20余万人【6】。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山东党组织还十分重视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38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北海专员公署和蓬莱、掖县、黄县、沧县、东光、南皮、宁津、冠县、馆陶、丘县等县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华北敌后建立民主政权较早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领导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阻挠,各区抗日民主政权还没有普遍建立,一些已经建立的还一度被取消。193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对山东工作指示》后,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3年8月,山东省“战工会”改称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成为领导全省政权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1945年8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省政府。到9月24日,全省辖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在各级民主政权领导下,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群众进行镇压汉奸特务、联络争取社会名流、建立地方武装、筹集给养经费、支援前线作战等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和加强,调节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我党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的合作,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向,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实施的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政策,提出的持久战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是夺取抗战胜利唯一正确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利益。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三、努力保护群众利益和发展根据地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保护群众利益、发展根据地经济,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我党宗旨的具体体现。山东在根据地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各级党组织及部队官兵无论平时工作还是行军作战,都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甚至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1942年11月下旬,数千名群众被日伪军围困于胶东马石山上。胶东军区第17团3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2连1排和执行任务路经此地的5旅13团7连6班10名战士,与地方干部、民兵一起带领群众突围。大部分群众安全转移了,而他们自己却被敌包围,除5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7】。1944年8月,日伪军1500余人合击滨北中心根据地莒南县大山一带,来不及转移的1000余名群众被日伪军重兵包围。滨海军区第6团团长贺东生率2连官兵,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展开血战,毙日伪军80余人,掩护了群众和伤员南撤脱险。战斗中,该连30余人牺牲,其中5班战士战至弹尽全部跳崖牺牲。据统计,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山东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为打击日伪军的抢掠活动,八路军部队每年都有组织地开展反掠夺斗争,保护群众夏收秋收。各部队还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兴修水利、耕种收割,促进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胶东是我国黄金的主产区,其中的玲珑金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黄金矿。1939年2月,日军占领玲珑、九曲金矿,蚕庄金矿也被国民党顽固派占据。1940年,胶东八路军武装收复了蚕庄金矿,并组织日占矿区工人进行斗争,把黄金秘密运到根据地。八年抗战中,胶东区共为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输送黄金13万两【8】。山东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还十分重视发展根据地经济。1941年之后,日军大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疯狂进行“蚕食”“围剿”和“封锁”,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抗日根据地深入开展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大生产、生产节约和拥政爱民等“十项建设运动”,极大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巩固与发展。1943年,全区部队开荒6711亩,生产节约4739万元,部队自给率达50%以上【9】。1944年,开展减租减息的村庄达63%,并初步建立起公营、合作社营、私营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储备了一大批粮、油、棉、盐等重要战略物资,开办北海银行,整顿金融秩序。抗战结束时,山东解放区的农业、工业、手工业、军事工业、交通运输、金融等各项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和进行解放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爱民政策和部队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无私支援。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抗战期间,全省共有30余万青年参军入伍;组织起来的工人主动破坏敌占煤矿、电站、交通设施;组织起来的农民则破公路、拆围寨、封锁消息、传递情报、铲除汉奸、救护伤病员,仅在陆房突围战中,当地群众就冒着生命危险,使我78名指战员化险为夷;广大妇女积极为部队缝制军衣鞋袜、护理伤病员,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沂蒙“红嫂”等拥军模范;广大民兵、自卫队员积极支前,承担了侦察警戒、围困据点、打扫战场、拆除碉堡、押运俘虏、运送伤员和物资等各种战勤工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锻造了伟大的党,人民群众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抗战锻造了伟大的军队,人民军队深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抗战锻造了伟大的人民,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组织观念空前提高。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构筑了人民战争的钢铁长城。正如罗荣桓元帅指出的那样:“我们所以能够胜利坚持,最后还因为我军坚决执行了党中央‘我们应当始终与老百姓在一起’的指示”。正是由于抗战时期打下的良好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才成为全国支前拥军的一面旗帜。
四、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丰富发展了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全国抗战中,山东八路军结合斗争实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关于建军作战的经验做法,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山东八路军坚持用马列主义武装部队,及时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工作制度,重视加强连队和小部队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115师广泛开展建设模范党军运动,山东纵队也以整军运动的形式开展建设青年模范党军运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44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23周年干部大会上,罗荣桓作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报告,号召部队努力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明确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这在全党、全军都是比较早的,充分体现了以罗荣桓同志为代表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在宣传文化建设上,坚持用先进文化建设部队、武装官兵。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大第1分校,是抗大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从1940年初至抗战胜利,该校共举办6期学员班,培训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10】。同时,山东八路军部队普遍开办了文化夜校和识字班。第115师规定:只要情况许可,干部每天都要挤出时间进行学习。山东抗日根据地还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早在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就创办了《大众日报》。此后,山东纵队和第115师分别创办了《前卫报》、《战士报》和《战士》月刊。1943年8月,山东军区又创办了《山东画报》。各二级军区或旅以上机关都办有内部发行的报纸、刊物,基层部队也自行编印了大量小报。此外,山东分局还创办了姊妹剧社,山东纵队创办了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第115师创办了战士剧社,各大区也普遍建立了文工团和剧社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工作,为鼓舞士气、团结人民、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武装力量体制上,坚持从形势需要出发,及时进行整编整军。1938年至1941年,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先后进行五次整军,同时大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建设,实行主力兵团、地方武装、民兵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第115师和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13个兵力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兵团,其余部队编为地方武装。这种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和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的作战方法,有利于发挥各自优长,及时适应战争形势变化,对于山东抗战取得彻底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战术上,山东八路军坚决执行以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结合山东实际,成功创造了开展平原游击战的范例。战术上因情制宜、灵活用兵。在反“扫荡”中,实行内线与外线、机动游击与择机伏击、主力打击与民兵袭扰相结合,取得了梁山、五井、潘溪渡等战斗的胜利。在反“蚕食”中,提出了“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制止敌人“蚕食”推进,创造了留田突围、郯城战斗、海陵战役等著名战例。在开展分散性游击战中,战法更是精彩纷呈,“麻雀战”“车轮战”“地雷战”常常使日军防不胜防。鲁南铁道游击队在作战中,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肖华曾赋诗褒奖:“神出鬼没铁道旁,袭敌破路毁沟墙;深入虎穴斩虎豹,飞越日车夺械粮;汪洋大海游击队,怒火燃烧敌后方;条条铁轨成绞索,满载寇尸运东洋。”鲁中军区第2旅2团副团长王凤麟创造的爆破技术和爆破攻坚战术,开我军攻城拔寨技战术手段的先河,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并亲自向全军倡导和推广。海阳县民兵发明的石雷,令敌人闻风丧胆,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等闻名全国的民兵英雄。
五、着力培育锻造根据地军民的精神力量,为抗战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和丰厚实践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1】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的伟大业绩,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为抗战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在远离中央所在地,日、伪、顽敌患重重的情况下,山东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勇敢担负起领导山东抗战的重任,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对敌作战,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自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成为激励人民群众英勇斗争、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据统计,作战中牺牲的党员人数占牺牲总人数的30%以上,其中仅团以上党员干部就达180余人。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表现出空前的抗敌爱国热情。抗战期间,山东有25万余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牺牲11.6万余人。整个山东的人民群众牺牲更是达89.5万余人,涌现出“一门忠烈”、“沂蒙红嫂”、“五虎村”、“抗日楷模村”等先进群体和感人事迹。沂蒙山区是山东省委和第115师、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日伪军重点进攻之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拥军支前,21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光荣牺牲,可以说是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大局意识。山东人民历来有着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传统。伟大的抗日战争,进一步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仁人志士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抗战期间,中共山东省委和各地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方针政策,在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抗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除鲁西北特委与范筑先建立合作关系、争取韩复榘挑选进步人士组成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培训政工干部外,还同石友三、高树勋部建立了统一战线,订立了“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等联合抗日协定,使山东根据地一度呈现出国共两党、两军,地方实力派和中间力量联合抗日的良好局面。抗日战争中,在山东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广泛、持久的敌后作战,也有正面战场的台儿庄大战和临沂保卫战、滕州保卫战、聊城保卫战等;既有八路军、民兵自卫队与日伪军的直接撕杀,也有其他爱国力量的积极配合,充分显示了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敌力量,体现了我党统一战线方针的无比正确。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广大官兵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1939年6月1日,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团在陵县大宗家被日军包围,该团官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强敌展开殊死搏斗,毙敌旅团长安田大佐以下500余人,政委曾庆洪等400余人壮烈牺牲。1941年1月17日,教导第3旅特务营为掩护领导机关突围,被日军重兵包围,全营指战员英勇抗击,126人壮烈牺牲。1942年11月2日,日伪军8000余人向对崮峪地区进行合围。战斗中,山东军区特务营500余名指战员大部牺牲,仅剩的14名官兵在营长严雨霖的带领下,誓死不当俘虏,全部跳下悬崖,其中6名官兵壮烈牺牲。1942年11月9日,日伪军千余人对淄博马鞍山地区进行“拉网合围”。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第2旅2团副团长王凤麟等率伤病员及军属共31人,以仅有的1支步枪、8支土钢枪及40余枚手榴弹顽强抗击,击退日伪军多次猖狂进攻。战至次日黄昏,终因弹尽粮绝,被敌人团团围住,除4人跳崖幸免于难外,其余27人全部壮烈牺牲。另外,“特等战斗英雄”任常伦、“模范政委”吴岱、“南岩英雄民兵队”、“岱崮连”等众多英模,也都是这支军队中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这种革命精神,凝结了军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支柱和高尚情操,至今仍是我们提高战斗力、献身强军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行文至此,本应搁笔打住,但因撰写此文,被山东党政军民对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所深深打动,不由地又想起了我们山东籍的那个所谓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他的作品。实事求是讲,对他写的东西我没有认真拜读过。但通过一些评论文章对他的作品的解读、引用和剖析,我对他的文学观特别是对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和社会导向,还是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在这里,我不想对他的作品做具体的评论(前段时间,我们一些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且理论功底 、文学造诣皆深厚的评论家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文章),而只是就涉及我们党和军队历史的几个重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是共产党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党、英明的党。我们党自诞生以来,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十分弱小的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9000万党员的大党、执政党,期间,领导人民历经磨难,艰辛探索,艰苦奋斗,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拿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来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踏上东北领土,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就发表宣言、通过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的民众奋起反抗,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并领导建立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七七事变后,我们党又迅速组建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同广大抗日民众一起,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最终,我人民军队以伤亡61万余人的巨大代价,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的全部伪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无数铁的事实证明,尽管我们党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那仅仅是支流。从主流来说,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党、英明的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而绝不是像莫言作品作描述的那样,一无是处、一片黑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就无法理解建党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无法理解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对党的热爱和拥戴。二是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根据广大群众的利益确定自己的主要任务,广大官兵为了群众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前文提到,在胶东马石山,为掩护群众转移。我八路军一个多连的兵力,除五无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从1944年3月到1945年3月,仅仅一年时间,山东八路军就解决救群众1.9万余人。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时期也是如此。每当大火燃起、地震发生、洪水到来,第一时间看到的,就是解放军官兵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我军才被称为人民子弟兵、最可爱的人。无数实践证明,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我军广大官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尽管有个别官兵有违反纪律甚至违法犯罪的情况,但这仅仅是个别的、极少数的,而且一经发现,即可受到严肃处理。而在莫言的笔下,我军官兵强奸妇女、无恶不作,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三是我国广大劳动妇女是勤劳善良、拥有爱心同时又具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的一个可敬群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熏染,使我国劳动妇女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美德。她们勤奋劳作、朝耕暮耘,她们彬彬有礼、婉婉有仪,她们仁慈善良、富有爱心,她们敬老尊贤、相夫教子,她们坚韧勇敢、百折不回……。特别是当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这种传统美德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山东抗战时期,就涌现出许许多多妇女英雄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沂蒙红嫂”明德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隐藏了一名被日军追捕且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并用自己的乳汁将这名战士救活。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哺育了1200多名革命干部后代和烈士遗孤,自始至终,乳儿们无一损失,而乳娘自己的孩子多有夭折。像这种感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在山东大地乃至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很多。这才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真实形象和特有品质。再看看莫言描写的上官及家人们,是些什么货色?都干了些什么勾当。孰真孰假,不言自明!诚然,小说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作者的创造。但创造不等于臆造,虚构的故事必须源于生活的真实。我想,这一起码的逻辑和道理,身为大作家的莫言不会不懂吧。【3】《中共山东历史简明读本》71页,《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828页。【9】《八路军第115师暨山东军区战史》192页。【10】《八路军第115师暨山东军区战史》202页。【1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作者简介】吕志俊,原济南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中国军事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主持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军史》《山东军区》《革命星火代代相传——鲁豫两省红色教育基地精介》《不熄的火炬——济南军区部队特色传统精神荟萃》等专著。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