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延梅:走进西北主战场遗址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7-12 09:57:47

 


望着枝繁叶茂,苍翠、浓郁的山岭,五千株威严、挺拔四季常青的松柏,历经严寒酷暑依然傲视苍穹。“翠屏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祖国神州奋然起,陵园千古慰忠魂。”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轻轻地迈入这条用生命和鲜血浸染的土地,用青春和顽强筑起的丰碑。

耳边不时地响起隆隆的枪炮声和洋溢的硝烟,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奋勇杀敌和受伤战士的身影,张开双臂端着机枪,用胸膛堵住敌人一次次反扑,向火力点冲击定格的那一瞬间,让我泪眼模糊。那战火纷飞的残酷岁月,用年青的生命和鲜血化作西北战场胜利的凯歌,这就是举世闻名西北主战场“瓦子街战役”。战争的硝烟早已慢慢散去,却浸满血与泪的历史,那刻骨铭心的记忆从未停止。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在战争中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更为珍贵。

“瓦子街战役”,也称“宜瓦战役”,发生在宜川至黄龙县的瓦子街镇一带,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一次重要的战役。1947年3-11月,陕甘宁边区收复了大部分失地,西北野战军集中全力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作战。在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战略部署,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和作战方针计划下。首先围攻宜川守敌,诱敌来援,聚而歼之。当时,国民党39个旅23万人,封锁黄河,严守关中,防御我军南下。胡宗南军在陕甘宁周围有10个旅,即17师何文鼎的12旅、48旅及陕西保安11团守备延安及富县一带;76师24旅两个团守备宜川;29军长刘戡率29师及27师的王应尊部、90师集结洛川、黄陵一带,做机动兵团、以北援延安,东援宜川,阻止我军从这里南下;24旅的72团、陕西保安6团驻守韩城、黄河禹门口附近,阻止我军西渡;陕西保安1团坚守黄龙。

为粉碎胡宗南的严密布防,歼灭主力,我军采用毛主席的新战术,以一部分兵力围攻宜川城,诱调黄陵、洛川敌军东援,我野战军集中兵力围歼援敌攻克县城后,分析敌军可能有三条路线东援:一是从洛川经黄龙小寺庄、瓦子街至宜川城,这条路程近,交通方便;二是洛川经黄龙三岔、石堡、圪台至宜川,路程远,不利于增援;三是洛川经富县牛武、土庙梁、宜川英旺至宜川县城,路程远,行进慢。分析敌军选第一条路线可能性非常大。

彭德怀司令员以及西北野战军将领反复研究,根据敌人的意图开始部署作战:第一纵队贺炳炎部,经临镇至宜川西英旺、龙泉,由北向南阻击东援之敌。第二纵队王震部1948年2月23日从山西晋南出发,强度黄河禹门口消灭西岸敌军,进至黄龙圪台、石台寺、杨家湾,由南向北阻击东援之敌。第三纵队许光达部先消灭宜川云岩地区敌人,进驻宜川城北、城西,独立二旅做攻城准备,五旅在海州塬、白家庄地区修筑工事,阻击援军。第四纵队王世泰部由甘谷驿南下,灭金盆湾敌人后,进至宜川北,协同贺炳炎部阻击东援之敌。第六纵队罗元发部由延长,经云岩东进至宜川城东城南,首先消灭秋林、圪针滩之敌,占领黄河禹门口铁索桥的守备任务。

从瓦子街战役打援作战前的军用图可以分析,是如此缜密、集结的计划图:(1948年2月24日-3月2日)

【宜瓦战役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右一)与副司令员张宗逊(左一)、赵寿山(左二)、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右二)一起研究作战方案】

首先,三纵、六纵(1948.2.23-24)向宜川发动攻击,并消灭了城外敌军包围了县城。同时,一纵、四纵进入指定区域,二纵由禹门口强渡黄河,向宜川南,我曾插队的圪台区域集结,三纵、六纵攻占了秋林、圪针滩一带。

其次,(1948.2.26-27)三纵、六纵包围宜川城,占领城外围防线,将敌军压向城内,城内守敌向胡宗南发电告急。28日胡宗南命整编29军军长刘戡率27师、90师共4个旅8个团的兵力从黄陵、洛川出发,经瓦子街进入我军包围圈,遭三纵五旅阻击。当日下午,人民解放军一、二、三、六纵队,四面隐蔽并向敌军接近,援敌大部队已陷入全面包围之中。

最后,(1948.3.1)佛晓,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战略方针,各个纵队从不同路线向瓦子街方向迂回并发起总攻。解放军集中7.2万人的优势兵力,占领有利地形,英勇的战士在冰天雪地历经三天三夜浴血苦战,终于歼灭援敌5000余人,被俘18000多人。29军军长刘戡引弹自戕,击毙90师师长严明、31旅旅长周由之、47旅旅长李达、53旅副旅长韩指针、158团团长何怡新等高级将领,活捉团以上将领16人。

人民解放军全歼敌援军瓦子街之后,随即转向25公里的宜川城,守城敌军24旅70、71团筑防御工事和战备武器的地方武装2700多人。(1948.2.26-3.3)我军围攻宜川城的部队发起猛攻,全部歼灭守城敌军,将敌76师24旅旅长张汉初抓浮,宜瓦战役结束。此共歼胡宗南1个军部、2个师部、5个旅共10个团的兵力,毙伤浮军共3万多人。从而改变了西北战场整个局势和部署,打通进攻渭北,威逼关中,策应中原的门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望着这座从敌军手里用鲜血和生命夺回的宜川城,面前匆匆走过的人们有几个能详细讲述74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是谁带来如此安逸和幸福的生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宜川烈士陵园,大门上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的题字:“宜川战役烈士陵园”,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烈士56人(有姓名记载18人,无名烈士38人)。碑身正面是张宗逊将军的题词“宜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高11米,底座高2.24米,碑身32层,寓意着宜川战役在1948年2月24日打响,3月2日结束;碑顶宽56公分,寓意着陵园安葬56名烈士。烈士墓采用“长方体花园式”,四面青石铺成,排列有序,庄严肃穆,整洁美观。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重新走进曾是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曾是炮火连天厮杀的战场和永不灭的踪迹,也曾是我插队锻炼的黄龙县圪台乡,无法想象眼前曾是“积尸草木腥,血染满河床”的悲壮。1969年元月我来到了这条山高沟深,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听当地老人讲:“王震部从禹门口渡黄河从这条川道向瓦子街迂回、包剿,山那边烽火遍地,战斗激烈、残酷,几天后才停息。据说双方都付出极大的代价,伤亡1万多人。四月大地回春,川道里的小河被鲜血染红,足足流淌了几个月。”我的宜川知青朋友告诉我听老乡讲:“他们那几条川道堆满了枪炮、人和马匹的尸体,子弹壳到处散落,黄昏听到了枪炮声和喊杀声,战斗打得如此悲壮、惨烈。”一个国家的建立靠的是淋漓的鲜血和生命,靠的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得1971年清明,我曾和几个插友、当地年青人徒步来到了瓦子街战役遗址,祭奠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5287位先烈。那时“烈士陵园”建于1949年4月4日非常简易。当我看到眼前掩埋的几座大土包和一排小土堆时,那种凄凉、孤寂、沉睡了二十多年烈士的情景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村里的老乡讲:“民国三十七年农历元月十九日那场战斗非常猛烈,枪炮声震耳欲聋,直到二十一日凌晨才平息。714团长任世鸿率领士兵连续夺去了几个阵地,死死堵住敌军南逃。他们面对的是武器精锐的敌29军和90师的指挥部所在地,敌军不惜血本向我军发动一次次猛攻。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在野外雪窝里,我军战士穿着单衣,腿脚上裹着干草和草鞋,吃的是冰冻的玉米粒。尤为六连阵地是啃不动,砸不烂的“硬骨头”精神,鼓舞了前线的士气,夺去了最后的胜利。战斗结束后,我们含着泪自发地将几千名烈士的遗体掩盖,整个草丛、树林、雪地到处是鲜血。大都是十七、八的孩子,因地冻无法埋葬,只好等到大地复苏才得以安葬”。

【1949年4月4日烈士陵园(旧貌)】


听到这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强忍的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双手捧一把黄土向着烈士陵园深深地祈祷,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离开遗址战场,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突然,心里萌发出一个大胆的愿望,有一天我们走出农村有了能力,一定为烈士修一座“美丽的家园”。

往亡战地枪炮飞,且看皑皑忠骨堆。

壮士捐躯酬热土,英魂失所向西归。

 

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据史料考证牺牲的烈士绝大部分是陕北子弟。1936年《红色中华报》曾报道:“当年1-7月子长全县参军总人数达3434人”。在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烈士2000多名,并先后有10名子长籍军人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的美誉。子长县是用先烈的生命、鲜血、汗水、言行谱写了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张献身革命,日月同辉的“名片”。

忽然,我想起一位子长朋友龙哥,他就是烈士的“遗孤”,他的伯父、父亲1934年11月从曾祖母棺木中拿出隐藏的大刀、喵子、红缨枪带领同村11位小伙伴偷跑到子长县玉家湾。那时的玉家湾是陕北红军谢子长、贺晋年、闫红彦等闹红的发源地,1935年正式参加革命。伯父,(乳名白丕娃1920年出生)16岁,父亲白锦明(乳名白仓娃1922年出生)14岁,还是儿童团团长。

【瓦子街战役战斗现场】

他强忍着泪告诉我:伯父跟随刘志丹参加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在“崂山战役”中扛着红旗冲在战斗的最前沿,将红旗插入山顶而中弹身亡,年仅18岁。父亲跟随王震的部队从山西渡黄河参加瓦子街战役,负伤后又带领一个连(任连长)跟随大部队挺进白蒲前线,1948年3月参加“白水战役”不幸牺牲,年仅27岁。据一位同乡姓陈的卫生员回忆说:“那时白连长已升任营长,因伤势过重又遭抢弹阵亡,用三丈白布裹尸而白布不翼而飞,只好就地掩埋。”伯父、 父亲的遗骨至今无法找寻,是我一生中的遗憾,他们先后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那时,我只有3岁 ,我们的生活来源开始由农民摊派粮和煤,合作化由政府发放每月5元微薄的“抚恤金”。有时叔父贴补一点,主要是祖母、母亲靠纺织,给人家洗衣、做针线活勉强维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艰辛、坎坷中长大成人。伯父、父亲的英名在“子长陵园”烈士名录有记载。

1981年~1984年我和同事吴俊(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在黄龙县委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建烈士陵园亲自跑北京、西安等地,联系中央军委、各大军区首长、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当年亲自参加和指挥瓦子街战役的中央首长 、高级将领、师、团以上的领导等,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资金、物资、专项技术和施工力量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烈士陵园”终于破土兴建。

中共黄龙县委、县政府成立“陵园修建指挥部”邀请有关部门反复考察、论证、研究,纪念碑、碑文、墓碑、广场、方位和围墙的设计方案,还对5287名烈士遗骨、遗物、姓名、籍贯、职务、部队番号进行大量、细致的对比、测试后,对烈士的墓穴、棺木、碑石、尺寸、高低排列做了精心的安排,为以后书写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经过三年紧张的勘探、施工,一座耸立在青山环绕中的纪念碑建立起来了。碑座为正方形,四面八级台阶,碑身两个断面,高28米,象征1948年2月28日,这是瓦子街战役打响的日子。碑体正面是1982年9月9日王震将军的题词:“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四周植有5000株长青松柏,象征着五千名英烈精神长存。


【1984年清明新建的“烈士碑”和“烈士陵园”】


1984年4月5日清明节,群山环绕,青松翠柏,烈士纪念碑在涛声阵阵中巍然挺立,大地哭泣,鸟语哀沉。人们胸前佩戴着白花,怀着沉痛的敬意缅怀为解放战争中献出生命而长眠于此的共和国功臣。在瓦子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和烈士遗骨安放仪式。参加的有原西北野战军四纵司令员,中顾委委员王世泰,原西北野战军一纵三五八旅长,中央委员、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中纪委委员彭德怀元帅的夫人浦安修,陕西省委副书记周雅光,省纪委副书记陈元方及各大军区、各兵种的代表,各省、市领导和当年参加战役的老兵,烈士遗属和群众、学生500多人参加祭奠活动。

在仪式上黄新廷司令员回忆了战役的经过,彭德怀元帅的夫人浦安修含着泪宣读了自己写的祭文。习仲勋、余秋里、王世泰及各大军区、省、市、地区的老战士、烈士遗属、群众等送的花环、环圈。活动结束后,发起修建烈士陵园的吴俊含着泪向烈士家属讲述:“……没有先烈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祖国的基石。这是一次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值得我终生欣慰和自豪……”

今天,我再一次踏上这片热土,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纪念碑和一排排烈士墓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是你们用血肉之躯,宝贵生命染红了脚下这片土地,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日落苍茫染夕阳,战争鲜血谱辉煌。
凝眸陵墓祭英烈,书写中华续久章。

瓦子街战役主战场已经成为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历史内涵,已经成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面积由17亩扩展到55亩,并修建了牌楼、纪念展览馆和广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我久久地含着泪凝视这座不朽的丰碑,告慰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先烈们,告慰那些曾为修建烈士陵园付出艰辛的首长、朋友、同事,了却革命先辈的重托和知青当初的“承诺”,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延梅:走进西北主战场遗址

    2022-07-12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